安定门派出所的老“电影警察”李劲松生动地记录了安定门地区拆堵“开墙打洞”的工作场景,以及后街小巷的变化。
张蕾 摄焦北头条标准化法律咨询点,宝超胡同第一次被大型机械拆除,方嘉胡同翻新后“焕然一新”,“贾茹山居”升级仿古……可以说每一幅画都是他珍贵的记忆。这是他对辖区居民的深厚感情,也是他对胡同文化古老魅力的尊重。
老片儿警的胡同情结李劲松看上去又瘦又弱,昨天他带领记者在安定门附近的小巷里漫步。综合整治后,违章建筑和占用胡同的现象几乎消失。与以前相比,整条街焕然一新,但仍然熙熙攘攘,商家生意兴隆。李劲松穿过小巷,不断地向熟悉的邻居打招呼。
56岁的李劲松在安定门派出所工作了24年。每天走在街上,他对小巷里的每一户人家、砖、瓦、草、树都有感情。
李劲松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就跟随父母来到北京。老北京胡同的树,夜晚蟋蟀的叫声,是他童年最难忘的回忆。后来随着胡同的卷首越来越多,私房越来越严重,老北京胡同的味道也越来越淡。
自2016年起,根据研究所的安排,李劲松参与了安定门地区“开墙钻孔”的综合治理工作。
管理胡同是一件苦差事。刚开始很多人有抵触情绪,是因为拆堵工作会触及个人利益。结果,老“童警”李劲松自然成了攻坚主力,主要靠他安抚说服群众,天天不停地说话。
在这种湿热的天气里,李劲松和其他执法人员常常不得不盯着现场的工人,呆上一天,浑身被蚊子叮了一口,还常常不得不帮助工人。
有志者事竟成。在过去的两年里,越来越多的居民和商人开始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李劲松清楚地感受到人们的态度从拒绝到合作和支持的转变。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质疑之声也因胡同焕然一新而逐渐消失。
“画说”综合整治工作所有这些零碎东西都是李劲松用毛笔记录的。
从6岁起,李劲松就喜欢写作和画画。他曾经是警察局画黑板报的专家。装修工作进行的时候,白天工作比较忙,压力比较大,所以绘画成了李劲松减压的一种方式。
李劲松告诉记者,“因为白天话太多,晚上回到家我不想说话,所以我开始画画。”
虽然李劲松从未接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但他将自己的真情融入了笔墨之中。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胡同的砖瓦充满诗情画意,现实中的辛苦繁重也是如此美好。
李劲松的画册里有一幅水彩画,画的是一名女执法人员靠在墙上,盯着正在砌墙的工人,前景是红砖,背景是绿树。画面很干净。
李劲松告诉记者,照片中的女执法人员属于城管部门,名叫杨静。“她觉得工人建的墙不整齐,要求整改。她对工人们说,‘如果你们建造不当,将来居民会不舒服。’”对于当时的情景,李劲松仍然记得。
李劲松的画被组合成一本书,鲍超胡同、六里寺胡同和豆腐塘胡同的风格都在水彩画中表现出来。这些画有的描绘了拆迁和违章作业的场景,有的反映了改造后的胡同环境。
胡同旧貌换新颜建昌胡同的一套房子,本来是明清粮仓,后来改成了宿舍,门口有很多私房。装修期间,一位中年妇女请李劲松帮她拍下待拆老房子的照片。
李劲松得知这个女人是这里的老居民。16年前结婚的时候,因为住房紧张,在房子外面自己盖房子。老房子要拆了,她就过来合影。
华丰胡同23号也是清代的居民楼,门楼上全是清代的砖雕,风格精致。之前在大门两侧堆放煤棚、铺垫等杂物,不仅有火灾隐患,还妨碍交通。装修后的房子干净清爽,恢复了旧楼的原貌,像李劲松的画一样清新。“现在,即使你把烟头掉在那里,你也不怕把它烧掉。”李劲松对此非常满意。
胡同中的这些老房子已经成为李劲松水彩画的一部分。
李劲松回忆说:“街道刚整治完,我停在了有路灯的宝巢胡同,这让我突然回到了童年。好像夏天的傍晚,我和朋友在路灯下玩耍。”
和安定门派出所已经是60岁邻居的孙永贤叔叔,对整改工作的评价是,“街道干净整洁,原来的街道全是饭店,乱七八糟。现在三轮车,自行车,地摊都没有了,交通方便了。特别是防火很好。以前车进不去,消防栓也看不见。现在消防栓在街上,进出方便。如果发生火灾,可以及时扑灭。”
而李劲松的绘画“生涯”将会继续。他说安定门街改造完成后,他想把改造后的景色一个个画出来。
1.《孙永先 北京56岁老“片儿警”手绘胡同 记录背街小巷变迁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孙永先 北京56岁老“片儿警”手绘胡同 记录背街小巷变迁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81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