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文学下架,融入生活,是深巷上海中医文献馆的追求。本报记者李玉图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中医文献从古代书架上下来。”
说这话的时候,上海中医药文献博物馆馆长贾洋微微欠身。他坐在一个高高的木头书架前,留着短发,声音洪亮而平静。
面对早产体弱的女儿,一位父亲坚持给女儿做捏脊、喂粥油,做了3000个昼夜。这是一部名为《同舟共济》的中医公益宣传短片的剧情。这部9月8日上映的短片也是贾洋和他女儿贾的真实故事。这背后是炎炎夏日的连拍,志愿者和同事无偿参与。
走过上海黄浦区繁华的街道,上海中医文献博物馆坐落在一条深巷尽头的院子里。在外人眼里,有一个甲子历史的文学图书馆,有一种“藏在城内”的意境。在贾洋和他的同事眼里,让古海派中医走出这百米巷,然后融入生活,融入人心,应该是每天的考虑。
对于贾洋和他的同事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已经在上面提到的短片中隐约出现了。
“声音嘈杂,中医不是万能的,长处也不长。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倡导健康、最新的生活方式,就像电影一样,让你觉得中医就在身边,陪伴着你,理解着你。”9月27日,贾洋告诉澎湃新闻。
今年夏天的《在一起》短片拍摄现场。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让中医从文学中走出来
中医文献馆前巷子一侧的墙上刻着中医的青铜浮雕,远远就能看到“急公益”几个字。走进文学博物馆,高大整齐的书架上摆满了厚厚的中医经典,相当的简单和安静。贾洋戴着眼镜坐在他的办公桌前。
研究者、传播者、建设者,深秋的下午,贾洋向澎湃新闻解释了上海中医药文献馆在海派中医发展中的作用。
“贴近生活,可信务实,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在贾洋看来,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饮食规律和作息都有困难,生活压力很大。“我们希望让大家觉得中医就在你我身边,每天做一套运动,做一盘菜,给生活增添一些健康元素。如果你坚持下去,就会有微妙的变化。”
而事实上,中年的贾洋,对这种坚持是有切身体会的。
十年前,贾洋的女儿早产了一个多月,只有三斤八两的女儿很瘦。
虽然已经过了10个春秋,但贾洋依然记得当时的情景。“孩子只隔着玻璃看后面,马上就要住院了。”
之后,贾洋在女儿贾长大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坚持每天给女儿煮粥,让女儿喝粥油,每天晚上睡觉前捏捏脊梁骨,这是一家三口一直回味的经历。
"我女儿现在每天都很健康,练习击剑和游泳." alt="上海中医文献馆 上海中医文献馆:走下书架,拍短片让海派中医走出巷陌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