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其他互联网巨头,360的硬件策略倒是越来越接地气。

很早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大概分析了一下360的AK47手机为何以失败告终:表面上来看是老周对于厂商过于苛刻,没有给对方留下足够的利润空间。实质上,合作的双方从一开始就各怀鬼胎,希望把对方的用户刷成自己的用户,况且中间缺乏合适的机制,最终不得不以“道不同不相为谋”来结束这场合作。

去年年底,老周宣布360要二战手机。和上次不同的是,他们这次选择跟酷派以合资公司的形式进行合作。这个策略,恰好回避了互联网公司做硬件的时候面临的两个问题:

第一,硬件生产品控问题

隔行如隔山,这古话还是非常精炼的。过去的两三年里,互联网巨头都想趁着硬件复兴的浪潮进行早期布局,以巩固自身的业务护城池,甚至畅想开辟新天地。虽然很多事情从逻辑推演上说得过去,但是一旦落入生产环节的时候,这批自喻深懂人性、牛逼哄哄的互联网公司发现这是一块极其难啃的骨头,于是把希望寄托于在硬件产业有着七八年甚至更长时间沉淀的方案商。

从理论上来说,硬件生产交给专业的人来干,互联网公司去做最擅长的环节,自然是两全其美。不过这得有一个前提,就是双方要准守彼此原有的规则。遗憾的是,自从老周提出免费理论后,互联网公司普遍更倾向于采用“画大饼”的方式去忽悠硬件合作伙伴,并以此沾沾自喜。他们远没想到的是,眼前的合作伙伴在山寨产业洗礼下早已变成了人精,哪怕从BOM清单上看不到盈利的地方,他们自有张良计。

如果以第一代随身WiFi推出的时间算起,360涉足硬件领域足足有两年多,他们自然也交过不少学费。后来我们看到360的策略有调整,开始以合资公司的形式来打造硬件,比如说他们的路由器,以及现在大家嘴边讨论的手机。

通过资本的方式对硬件生产公司进行控制,个人感觉要比单方面依靠订单维护的关系要靠谱,因为前者的关系更像一根绳上的蚂蚱,彼此有着更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负责硬件生产的合资公司需要考虑得更多,而不是纯粹的按时交货。360借助这桩姻缘关系,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用户层面上,不必过多担心后院着火的问题。

第二,渠道问题

在这股硬件浪潮里面,新一批“弄潮儿”总以为依靠线上流量就能解决销售主要问题,在营销方面绞尽脑汁,希望能把小米的模式复制下来。

这里先谈谈我在三月份的一段经历吧。三月份在北京呆了一段时间,偶然认识了一个朋友。从他的口中得知,小米早期在社交媒体上确实热火朝天,不过他们也在悄悄地跟线下渠道合作,造成“一机特难求”的局面——当时小米手机的线上线下的实际销售比,是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知道这事后,我开始反思,觉得小米更像一家渠道公司:他们利用社交红利的潮流开拓了自己专属的线上渠道,同时也在暗地里发展线下渠道,双管齐下。然而那些不明真相的“弄潮儿”一直误以为小米纯靠互联网卖货,邯郸学步,最终把自己的公司逼入了死胡同。

这里并不是说,线上的流量不能转换成销量,但是这种流量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变得有效,比如电商里面的流量。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流量更多的是去承载信息,而不是背负销售任务。如果对这点无法看透,“弄潮儿”自然还会再度陷入迷茫。

回到360手机这个话题上。360选择酷派,相比硬件品质,也许更看重的是他们的渠道能力。在运营商渠道里面,酷派还是占有很大的比例份额。对于360来说,这种线下渠道尤为珍贵,能够跟他们的巨大流量形成互补。从360最近的公关文案来看,他们也许会选择低端的手机作为市场切入点,从而极力回避来自小米、魅族等互联网手机厂商的直接竞争。对于用惯iPhone、“Android机王”的互联网人士来说,这种低廉、性能低下的手机只会降低他们的生活品质,最多只想买来送给家里老人,他们并不是这类手机的用户。其实这种价位的手机更多的是存活在运营商的柜台里,这是酷派一直擅长操作的地盘。

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360二战手机,成败关键点应该不会落在硬件层面上,毕竟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而且他们背靠这一个传统的手机大厂:即使酷派再糟糕,做个中等品质的手机还是没有问题的。相比之下,360手机系统以及背后的模式,到底能够对消费者产生多大的吸引力,尚未得知。所以说,最终的结局不要太早下结论,还得观望一下。

本文来自读者投稿,不代表 36氪 立场

文章评论(4)

1.《怎么用360玩生死狙击?我来告诉你答案360做手机真的不靠谱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怎么用360玩生死狙击?我来告诉你答案360做手机真的不靠谱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2953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