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结束,而是认为它是人生旅程的转换,即从两世向阴间的转换。

因此,人从死去的这一刻起,也就意味着踏上了新的旅程,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从死亡到丧葬的仪礼,即以此种观念为出发点,丧葬礼俗被看作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必经的手续。

弥留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乃任何人不可回避的现实。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极力的回避死亡。即使是患上某些不治之症,亦是不怕花钱,能把生命拖延一天就是一天,死亡是人生的第一大灾难。作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家中长辈或主要成员的死亡,则是一个家庭、家族的一大不幸。俗话说:“事再大,大不过爹死娘亡”。

在农村,家中一旦有一名病危的老人,每位家庭成员心里上都是战战兢兢的,如履薄冰,老人一旦有不能进食、进水或者神智不清、容貌发生变化,如额头纹张开等,那就是离死期不远了。

这时,家人便不能出门、远行,服侍在左右,留心观察其变化,能打针吊水的还要打针吊水,尽量采取措施,极力控制病情的变化,延缓病人的死亡时间。

老人一旦病危,并且死亡时间不定的情况下,其病床由卧室移至堂屋当门靠东墙或者靠西墙,老人死后,这里就是出殡的丧屋,老人有房,一般就在老人的房里,如果老人的房子小或者破旧,那就要移至长子的正房,如长子的房子小,则移至长孙的房子里。

但这只是一般情况,也有兄弟几个事先协商好在谁家出殡。老人在哪里出丧,有好多家庭因为这件事大动干戈。

老人一旦确定出丧的地方,就要把堂屋当门的家俱摆设全交部移走,墙上的各种字画能拿掉的则拿掉,不能拿掉的用白色的布幔遮挡。

家中老人在未咽气之前,要通知老人的亲属来看最后一眼,在外地的要打电话催其回来,不回则视为不孝。

在这些亲属中,特别是要先通知老人的娘家或岳家,来探望老人的亲属不能空手,虽然病入膏肓、行将就木,也要象征性地拿些礼品、糕点之类的东西,询问老人几天没吃饭了、老人的目前状况等等。

来者亲属,一般都不住,坐下说说话也就回去了,如果老人是女性,那她娘家的兄弟、侄子或侄媳则留下来观察其变化。

与其同时,同村的乡亲也要到老人的床前探望,安慰家属。

老人在未咽气之前,人们根据对民间死亡时刻的经验,精心推测观察,在农村,初一、十五为不吉,逢三、六、九的日子也不好,在民间有“三六九,带人口”的说法。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老人躲过这些日子。一般希望老人在头半天咽气,不希望在后半天咽气,在头半天咽气,则意味着老人把后半天的饭给子孙留下了,但是老人的死亡日期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一个希望而己。

在这时候,家中主事的长子要与大爷、叔父和兄弟商量料理后事,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丧事的规模大小;根据亲戚的多少,来划定报丧的范围,决定报丧的家数。

根据商议后的丧事规模,年纪大的、有准备的,把老人的棺木抬出来,打扫油漆。没有提前准备的,要请懂得这方面行情的近门到棺材铺购买棺材,俗称“看板”、“看活”。

如果在买棺材时老人未咽气,则称为“看喜活”,在活的天板上挂一块红布,让路人一看就知是事主买的是喜活,老人未死。根据亲戚的多少,还要派人去购买白布。

如果老人未准备寿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要询问懂得裁衣的老人,由病人的女儿出资买做寿衣的布料,组织村上的妇女给老人赶做寿衣,现在大部分是到寿衣店购买成品寿衣,把寿衣准备好放在床的一侧,随时而用。

除以上东西外,还要用面粉、葛针和头发之类做成打狗饼,据说黄泉路上时常有野狗出没,遇到时扔给一个饼子,因饼内有葛针、头发之类,不好消化,就不再尾随了,再给老人预备一碗倒头面,上面摆一双筷子。用纸箔、草纸叠成纸钱,以备老倒头时拉褡子用。

倒头琐礼

穿送老衣只要见病危老人的生命已经垂危,无法挽救、势在必死无疑,就一定要抢在未咽气之前,给其穿上寿衣。在农村,对于病人活着穿寿衣并没有什么不好的说法,有的病人在穿好寿衣后还有的还阳的可能,而且还能长寿。笔者的舅爷爷和太岳父就都“死”过一回,穿上寿衣后又活了,又分别活了五年和四年,当然这是后话。还有的讲,只有在未咽气之前穿好寿衣,才算真正穿着衣服见阎王,其实这些都是托词,其真正的就是趁着人未“挺”之前,身子不硬,关节活动灵活好穿,在正式穿衣之前,要用湿毛巾给病人擦拭身体。男子则由其兄弟、子、侄等人穿衣,女子则由其妯娌、儿媳等人穿衣

寿衣有生前准备好的,一些老年人,选择有闰月的年头,让其女儿买来布料,在闰月里做好寿衣,寓意哪年哪月也轮不上自己穿这套衣服,间接地寓意着自己长寿。

男用寿衣一般为蓝色棉袍,藏青棉袄,蓝色棉裤,白布袜、棉靴,女用寿衣一般为红色、紫色棉袄,蓝色棉裤,其他的还有豆绿、紫色、褐色、浅蓝色不等。

寿衣无论衣裤,一律不准钉钮扣,因为钮扣又名钮子,钮子和“扭子”谐音。衣服全部为棉衣,不准有褂子,褂子有“挂子”之嫌,所以只钉飘带,飘带俗称“带子”,带子意喻后继有人。衣服不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一般面料为棉布、绸布。以前供销社、布店专门有卖寿衣布料的柜台,俗称“土布”。

寿衣和棉袄的件数不与儿子的数量相同,如一个儿子,要两件棉袄,两个儿子,要三件棉袄,三个儿子,两件棉袄。以前经济条件不好,有的家庭困难,做不起多件棉袄,就在其中一件棉袄的领窝上再上一条领子,意思是又加了一件棉袄。

老人用的腰带,须用一根布缝成,不许有接口,避免接二连三之嫌。凡用于装老的鞋,必须是布底,不准用皮底,更不准给亡人穿皮衣、皮鞋,说是免致亡人下世脱生为身上有皮毛、脚上有蹄的畜类。

以前自己缝制寿衣时,在给亡人穿上寿衣后,嘴里放一枚铜钱,用根红线一头挂在耳朵上,现在也有用硬币的,谓之“噙口钱”,一只手上拿着一包茶叶,一只手上拿着烙好的“打狗饼”。现在寿衣店里的寿衣里,包含着仿制的铜钱数枚、金戒指数枚,嘴里有噙口鱼,一应俱全。

除此之后,为了防止诈尸,还要将亡人的两脚用麻绳捆住,亡人死后,脸色一般变得苍白,甚至腊黄,还要盖上一张黄裱纸,俗称“蒙脸纸”。现在寿衣店里则有成品的类似被单,覆盖在遗体上。

指路 老人咽气后,把灵床放在堂屋的正中央,头朝外,脚朝里。灵床前放一小供桌,上面放上倒头面、长明灯。倒头面上要直插着一双筷子,长明灯是用一碗倒上食用油,用棉花捻芯,一直点着,直到送行。所以丰县北部都忌讳吃面条时把筷子插在面条上。

这时家人不能哭,一说是老人的魂魄还在遗体上方游荡,家人还要为其指路。指路,也就是拉褡子,用一张对开的黄包装纸或白纸叠一个类似商人背的褡子,前后都装上纸钱。

从灵床供桌的前面,长子用扁担钩或秤钩挂住褡子,往院子外边拉,在拉褡子的时候,要喊着本家族内殇亡小孩的名字,让他(她)来给逝者来背褡子。如果殇亡的小孩和逝者是祖孙关系,就喊着:“小二,来给你爷爷来背褡子了。”把褡子拉到大门口往西南方向,在一个空旷地把褡子烧了,用扁担或者秤杆往西南指,要念叨着:“爹或娘,您上西南,富地方安身,穷地方扔钱。”

这就是指路,指过路后,逝者的魂魄才能往西南方向去。再回到丧屋内,烧倒头纸,这时才能放声大哭。

初终,按照民俗学的说法,既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表示一个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最终脱离了社会。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民间普遍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人死后,灵魂不仅仍然和人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还可以投胎转世。基于这种认识,丧葬礼仪在一系列人生礼仪中,既显得庄严、隆重,又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色彩。

来源:丰县人网

1.《关于给老人死期封包怎么写,你需要知道这些丰县丧葬习俗之弥留和倒头琐礼》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给老人死期封包怎么写,你需要知道这些丰县丧葬习俗之弥留和倒头琐礼》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298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