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江南,沈阳古镇。中午,苏州桂家敦村只安静地听到蝉的声音,平时非常活跃的机智(一只小土狗)也懒洋洋地趴在树荫下打盹。

而此时,有个姑娘却拿着相机,钻进了一片小树林,在林子靠近稻田的尽头,她停了下来。


阳光下,两栋全透明的玻璃小屋轻盈地漂浮在树林里。她颇为熟悉地推开隐藏于一面玻璃墙中的8扇可中轴转动的玻璃门,林间的风,如精灵一般钻了进来。


光与影的对话


说来也奇怪,摄影师们最忌讳在大中午阳光直射时拍照,可在这玻璃屋中,正是正午的光线最为奇妙。斑驳的树影,洒在坡屋顶的一层层木梁上,奏出明暗交替的乐章。




因为玻璃的构造,这两栋小房子,总给人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迷幻感。更奇妙的是在树林的环境中,你常常会分不清哪些是树影哪些是真实的树木。





夜晚,灯光描绘出玻璃屋的轮廓,远远地望去,暖黄色的屋顶好像悬浮在林间。


灯光映衬着灯光,梦境装载着梦境。




设计师与村民的对话


那个大中午走进树林去拍玻璃屋的姑娘,就是设计师伊凡。虽然是浙大建筑系硕士毕业,她却说:“这两栋玻璃屋是我第一次独立设计和监制的一个项目。在这之前,我并没见过房子是怎么建起来的……”



(玻璃屋设计师 伊凡)


时间回溯到大半年前,2016年1月,伊凡拖着一个箱子,来到了计家墩村,迫不及待地加入了乡伴昆山项目。



(创作团队)

乡伴也给了这个年轻的设计师一个自由的平台,正好有合适的场地,有玻璃厂提供建材,有当地工人,伊凡只要发挥自己的创意,没想到最后的效果,连她的导师也颇为惊喜。


(两栋小小玻璃屋,也是过去的伊凡与现在的自己的对话)


最初的方案,伊凡设计了平顶的玻璃屋,致敬于她喜爱的德国建筑师密斯。可是当地木工邵师傅却觉得平顶不利于落叶的清理,认为传统民居的坡屋顶更合适。



(伊凡与当地村民工人沟通)


其实作为设计师,对自己的设计都有一份固执,但邵师傅接地气的匠心,让伊凡佩服,最终她也采纳了这位当地村民的建议。


(为了保护林间树木,挖地基没有采用现浇,而是用尖头、带钢帽桩基,采用机械方式打桩)



(施工现场)



(施工现场)


直到如今,伊凡最喜欢的仍然是安静地观察坡屋顶上的光影。


当她欣喜地看到屋内的两棵杜英冒出了新芽,觉得当初在屋顶上艰难地挖出两个窟窿也是值得的。


(伊凡在玻璃屋内)







城市与乡村的对话


因为机缘巧合的指引,伊凡来到计家墩,希望自己的思考能够真正帮助这个凋敝的江南水乡留着历史记忆。



(计家墩地图 红色矩形区域即玻璃屋所在区域)

从地图上看,计家墩是个水道四通八达的村子,路都是因为水而建。过去村子里家家都有水泥船,生活在对岸的人家,可以靠船连接成桥,直接走访。

而如今,这个村子除了少有几户老人在此生活外,大部分村民都已搬迁。那些水泥船,也搁浅在岸边,成了天然的大花坛。

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伊凡,并没有长期生活在乡村的经历,但在计家墩驻场的那段时光,让她颇为难忘。

她发现了乡村的另一种姿态,她发现,那些好似只属于城市的建筑材料——钢材、玻璃,在乡村,也可以演绎出轻盈而美妙的画面。

乡村,不一定只是土夯墙。玻璃屋,也可以那么和谐地融于环境,又有特别之处。问及玻璃屋之后的用途,伊凡说,“希望它能充满无限可能。”它不一定是某种功能建筑,仅仅是这样一个空间,让人感受光影变化,让人思考,也足够有意义了。

1.《玻璃房怎么建?总结很全面速看!她在树林里建了两栋美轮美奂的玻璃屋,不做餐厅也不做民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玻璃房怎么建?总结很全面速看!她在树林里建了两栋美轮美奂的玻璃屋,不做餐厅也不做民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03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