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未成年人来说就像潘多拉的盒子。孩子们可以尽快了解这个世界,但暴力、色情等潜在不好的信息也会产生影响。(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本月,我国第一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结束了意见征求,其中一些规定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于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保护的决心: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0:00至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网络欺凌未成年人构成犯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使用未成年人网络个人信息,须经未成年人本人或监护人同意等。

别觉得这是小题大做。

根据今年1月23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青少年(19岁以下)网民已达1.7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

尤其需要引起整个社会重视的是,我国未成年人首次接触网络的年龄也越来越提前。

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在北京、浙江、广东、湖北、上海、安徽、重庆、四川等8个省、直辖市的调研结果,这些地区的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最集中年龄段已由15岁降到了10岁,占46.8%;最低触网年龄3岁以下的占1.1%。

时报记者也对浙江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家成了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最多场所,达87%。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不少男生表示喜欢暴力刺激类游戏。关于网络的影响,受调查的杭州某小学五年级男生中,25%的说有逃学想法;杭州某初中甚至有2名孩子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互相欺骗属正常……

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保护,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小学

9.38%的男生每次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上。

31.25%的男生上网是玩游戏,34.85%的女生是寻找学习资料。

43%的同学说网络能助力沟通能力培养。

15.25%的男生说网络已影响到自己,常有逃学想法。

初中

21.43%的女生和10%的男生每天上网超过2小时。

43.33%的男生说喜欢暴力刺激类游戏。

有5%的同学已常常跟网友见面。

2名孩子说网络是虚拟的,互相欺骗属正常。

高中

45%的同学上网最大目的是玩游戏。

72.5%的同学坦言喜欢网络但并不迷恋。

35.29%的女生和47.06%的男生觉得网络已影响到许多未成年人。

37.21%的女生和27.66%的男生认为网络能助人开阔视野。

地铁1号线凤起路站往滨江方向,小睿拿着手机正在玩一款叫《青丘狐传说》的手游。小睿的爷爷说,每天放学回家路上,都会把手机交给小睿让他玩游戏,“怕他无聊,也是让他放松一下。”

小睿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

在记者进行的关于浙江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中,小睿绝非个案,而且这个群体数量庞大。调查问卷显示,个别孩子3岁就开始触网。

A

在父亲开的网吧里

10岁的他写完作业就上网打游戏

在杭州市萧山区一小学上3年级的洋洋天天都会玩电脑——他父亲开了一家证件齐全的小网吧,10岁的洋洋每天放学后,先是在机位上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题就上网百度,作业做完后,就是他的游戏时间了。

洋洋熟练地打开一款叫《英雄联盟》的游戏,打打人机或大乱斗。“来这里上网的哥哥都玩这个,他们有时候还带我玩,不过老说我很坑。”洋洋说。

对于儿子上网甚至玩游戏,洋洋的父亲觉得不是大事,“自己家开的店,玩一下没事儿,不过有生意来了,我就让他不要玩。”

在记者暗访的3个小时里,还有几个10岁模样的孩子进来上网,都是洋洋的同学。当时正值网吧生意高峰,洋洋的父亲让几个孩子上二楼的一个包厢里玩,“毕竟让人看见小孩子来网吧玩游戏不好。”他说,“我也不想让他们来,但都是我儿子的好朋友,没办法。”

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网吧等经营场所不得接纳未成年人,且应该在明显位置悬挂未成年人禁入标志,不过在该网吧记者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标志。当记者问是否有执法人员来整治这种情况时,洋洋的父亲说:“一个星期会检查两三回,时间都固定的,他们来了我就上二楼叫孩子们别玩了,关机做作业,就没事了。”

记者走访了多家网吧,发现在杭州,未成年人上网现象很少,只要是看上去稍显正规的网吧,服务台处都贴有“请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未成年人禁止入内”标语,有些甚至设置了门禁,需要身份证才可以进入。

“我们都是按国家规定来的。一旦未成年人上网被执法人员查到,我们就要交罚款,还要停业整顿,得不偿失。”不少网吧老板说。

B

学校不允许但家长说联系方便

带智能手机上学的小学生越来越多

在手机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不少小学生也开始带智能手机上学。杭州一小学五年级班主任说,学校一般是不准许小学生带手机的,怕小孩子控制不住自己上课时也玩,不过也有一些学生因为情况较特殊,被默许带手机上学。

在杭州市下城区一小学,有很多调剂过来的学生,不少孩子家住城北、江干甚至更远。上下学,家长因为不放心孩子的安危就会给他们配手机,一旦出意外可以随时联系,这种情况学校知道,并没有表示反对。

小杨今年14岁,是杭城一所中学的初二学生,早在小学三四年级时,他就开始接触网络了,平日里和同班的小阮跟小李走得比较近,不论玩什么游戏,三人总是一起组队。《守望先锋》《阴阳师》《王者荣耀》……从电脑端到手机端,几乎每一种在学生间风靡的游戏他们都玩过。“不过在学校基本不玩的,老师不让,要玩也都是在家里。”小杨悄悄告诉记者。

小杨和小李都说:“一天不玩(游戏)的确会有点难受。”

记者从不同学校了解到,学生们在校使用手机多为与家长联系,至于在家里,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玩手机游戏的居多。

C

家成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最多场所

父母将上网作为奖赏给孩子

家,是老师、家长反映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较多的场所。我们的调查问卷也显示,87%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场所是家里。

“上网可以听音乐、看电影,做很多事情,有时候写作业卡住了,也会搜搜看怎么解题。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玩游戏。”杭州一小学五年级的小胖说很喜欢用爸爸的手机玩一款叫《部落冲突》的手游,每个周末父母都会准许上网“冲浪”一个半小时。

“但我玩得不厉害,我们班上有个同学玩得很牛。”说着,小胖压低声音,小手悄悄戳了戳座位后方一个穿绿衣服的小男孩儿。“我觉得告密不太好,但小高(化名)是我觉得玩得最好的。”小胖还说,他们班里有个学生3岁就玩网络游戏了,言语间充满羡慕。

小胖口中的小高,的确算是小朋友里的高手了。小高涉猎的游戏范围很广,《海盗奇兵》《皇室战争》《王者荣耀》等角色扮演类的战争游戏他几乎都玩得很溜,甚至会为了拥有一个不错的装备而去攒零钱充值。“我有大号和小号,大号在全服里排名还挺靠前。”小高自豪地说。

小高每天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上网。“不过我要是功课做得好,爸爸妈妈还会奖励我额外的上网时间,有一次都能上网40分钟啦,那是最长的一次。”小高说,很羡慕小胖能被父母“恩准”上网那么长时间。

杭州市民夏小姐的女儿今年8岁,最喜欢玩的《保卫萝卜》每天都要玩上一个多小时。“也想过不给她玩,但手机刚拿回来,她就又哭又闹的,总不能看着她哭吧。”夏小姐无奈地说。

D

网络直播影响着未成年人

14岁少年花3万多元打赏游戏主播

时下,网络直播成为年轻人中一种时髦玩法,未成年人也深受影响。然而,未成年人自控力不强,观看直播很容易盲目打赏,而且网上不少直播平台没有对注册用户进行年龄限制,也不需要用户提供身份证明材料。

根据媒体报道,浙江丽水14岁的少年小明很喜欢玩网络游戏。前段时间,小明在妈妈的手机上玩起了一款名为《天天酷跑》的游戏,之后还通过QQ联系上了游戏主播,为让游戏主播教他一些游戏技巧并代他玩快速升级,小明多次打赏,花去了父母3万多元钱,最疯狂的一次在2个小时内打赏21次,花费2997元……直到将父母储蓄卡里的3万多元钱刷到只剩0.15元,小明才无奈停手。

未成年人触网是把双刃剑

诸多隐患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未成年人触网是把双刃剑,若是沉迷网络,将会对未成年人造成诸多不良的影响。”杭州青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浙江杭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主任宋健男拥有多年青少年事务工作经验,他指出,网络在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暗藏着诸多隐患,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沉迷网络的青少年在行为方面表现为社会能动性降低、不愿出门、人际社会交往减弱、作息时间颠倒等,‘宅’是明显特点。而未成年人情绪心理方面的问题更值得重视,脾气暴躁、易怒、缺乏耐心、攻击甚至是犯罪行为也有发生。”

2015年10月18日上午,湖南邵东县就发生了一起3名未成年人入室抢劫当地小学宿舍,并将一名女教师殴打致死的案件,被捕时两个稍大一点的孩子还在网吧里打游戏,而抢劫的原因就是为了上网。

如此恶劣的案件在浙江并不多见,不过,记者在调查中,从西湖区检察院了解到了几个比较“另类”的案件。

案例一

平常就泡在网吧里

没钱了就去铤而走险

网络与网吧这两个名词,在西湖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科长郑蕾眼中,有着特别敏感的含义,因工作特殊性,她往往将它们跟许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联系在一起。

去年,西湖区人民检察院未检科全年总受案数约50件,其中有10多件,多多少少跟网络牵扯上了关系。有未成年人在网吧实施偷窃的,也有未成年人通过网络相约聚众斗殴的,甚至于有未成年人把网吧作为长期聚众点,共同结伴犯罪的。

“罪名不一样,但往往追根溯源一问,很多未成年人的犯罪跟‘网’息息相关。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外来、不在校的未成年人,他们在杭州没有固定的住所,通常就泡在网吧里,没钱了就去偷,再把钱投进网吧里。要么就是在网吧结识一些不良朋友后,通过网络相约寻衅滋事和聚众斗殴。”郑蕾说,这些未成年人感觉就像是组成了一个个帮派,通常好几个案件里,都会重复出现他们的名字。

郑蕾对他们的身世情况也大致都了解。“基本上小学、初中就辍学了,然后来杭州打工,因为没什么本领,只有去餐厅端盘子,又往往嫌干的活辛苦还赚不到钱,所以干不了多久便会辞职,然后混在网吧里,没钱了就铤而走险。”

去年,郑蕾也遇到过在校生因沉迷网络犯罪的,那就是在校生和成年人联手偷电瓶车,在校生负责望风,成年人负责偷,得手后双方共分利益。“偷电瓶车简直会上瘾的,来钱非常快,一个晚上偷五六辆,每辆可以卖七八百元不等。被抓到一问,分赃得来的钱要么投进网吧,要么进了游戏里。”郑蕾说,这种形式的犯罪这几年出现频率比较高。

案例二

女孩痴迷网络游戏

强忍同学爸爸猥亵

说起未成年人痴迷网络的危害,郑蕾想起了去年有一桩让人简直“瞠目结舌”的案件,有个念五年级的小姑娘因痴迷网络游戏,对同学父亲一次又一次的猥亵,选择了沉默。

这名女孩就读于西湖区一所小学,尚不满14岁,平日里十分酷爱打网络游戏,因为自家没有电脑,所以常常会去班上一名关系不错的女同学家,目的就是用她家电脑玩游戏。

沉浸在游戏里不可自拔,女孩变得越来越晚才回家,有时拖到晚上10点还不归。时间一长,女孩妈妈发火了,一顿教训后,从女孩嘴里蹦出的一句话,直接把妈妈吓傻了。

女孩对她妈说:“你以为我很想去她家玩电脑啊!她爸爸每次都摸我胸,去一次摸一次!”妈妈听到此话,立即找到那个女同学的爸爸对质,最后报了警。

让律师和郑蕾不可思议的是,按理说五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辨识能力,既已知道山有虎,为何偏要向虎山行呢?

“女孩说自己实在太喜欢网络游戏了,比起被欺负,更难忍受没有电脑和游戏的痛苦。”郑蕾说,女孩的父母是外来务工者,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在这个案子了结后,他们最后选择给女孩买了一台电脑,看住她在家里玩。

案例三

高二男生编写后台程序

非法下载50多万考生信息

还是在西湖区,去年有一桩让人哭笑不得的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直到民警上门抓捕时,他都全然不知自己犯罪了。

这是一个很聪明的高二学生,称呼他为“电脑小天才”一点都不夸张,早在小学,他就自学电脑编程,初中就熟练掌握了C语言,高中理科成绩门门优秀。

他的犯罪动机纯属偶然。因为高中要学考,全省所有考生都要登录浙江教育考试院报名填写信息,这个男生也不例外。

“填写信息还是比较快的,完了之后,他觉得这个网页制作很粗燥,网站漏洞很明显,所以就自己编写了个后台程序,入侵了整个浙江教育考试院网,并把里面50多万考生的信息全下载下来了。”郑蕾说,男孩下载不为别的,只是想炫耀下,就把这些携带考生信息的网站链接贴到了QQ签名上,通过他的网站查询,不需要输入准考证号,只要搜索姓名,考生的所有信息就能查询到。

那个时候学考成绩刚刚出炉,很多没记住准考证号的考生,都通过他的网站查询到了成绩。一传十,十传百,到最后,他设计的网站日点击量超过了四五万,这样一来,很快被发现并被举报。

“公安上门抓捕他的时候,他简直吓傻了。十几个民警出现在他家,那副阵仗,就像拍电视剧一样,他自己压根没意识到自己犯罪了。”郑蕾说,男孩的罪名是非法牟取公民信息,按照他非法获取的此等信息量,完全可以判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但考虑到他并没有从中牟利,加上表现良好,最终对他采取了不起诉,设置半年考察期的处理方式。

“在考察期,他做了很多志愿服务,我们也对他进行了计算机相关法律知识教育,希望他今后能多学点法律知识,避免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再次犯罪。”郑蕾说。

给未成年人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迫切需要加强互联网网站的监督和管理

偷窃、寻衅滋事、忍受威胁甚至是无意识的犯罪……在没有形成完整世界观、价值观的未成年人眼中,网络充满未知,充满刺激,又充满了神秘感,到底未成年人面临怎样的网络环境呢?调查发现,未成年人“身陷”网络,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一 埋藏在深处的攀比心

作为全杭州唯一一位小学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周佶帮助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已经整整11年了,关于解救所谓的未成年人“网络成瘾”事件,周佶都数不清遇到多少例了。但在周佶看来,当家长把“网络成瘾”的帽子扣在孩子身上时,鲜少有从自身寻找问题的,“家长理所当然地认为,沉迷网络是孩子的错。”

“其实回头看看,有一个很可笑的现象,不少让孩子进入网络的正是家长自己。例如孩子做完作业要奖励,不少家长往往习惯性地脱口而出,去玩会电脑或手机吧,只准半个小时。”周佶说,通常这种只规定上网时间却不考虑和关心孩子上网内容的家长大把存在,他们没有意识到,未成年人网络健康最重要的原则,其实是教育孩子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并让他们对网络产生良好的把控能力。

周佶把诸多案例相串后,归纳出了三种情况大类,也是未成年人接触网络世界后,假使没有人正确引导,会逐步演变成三种状态。

据周佶观察,如今孩子差不多小学3年级就开始接触网络了,多数孩子通过身边同龄朋友的推荐和鼓舞等方式,开始尝试进入网络游戏这个领域,而当孩子进入游戏后,一种自然而然的胜负心就涌现出来了。

“我玩过好几款孩子们推荐的游戏,通常这种游戏很凸显个人操作和个人经验,通过购买装备、战斗从而累积战绩,一旦某个孩子的战绩值很高,就变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成为更多孩子竞相追逐的目标和榜样。”怎么追逐?很显然,一来向父母要钱购买装备,二来投入更多时间“战斗”。

周佶说,这就是一种十分典型的攀比心理,只不过从以前的现实攀比变换成了如今的虚拟攀比。“孩子们对金钱的概念往往拿捏得并不精准,而当他们拿两三千元甚至更多钱投入游戏后,家长才猛地觉察到,并产生了‘我家孩子网瘾很严重’这样一种意识。”周佶说,但事实上,这种埋藏在深处的攀比心才是根源。

这是第一种状态。

内因二 逃避现实或“肯定”自我价值

步入青春期后,未成年人出现沉迷网络的情况,主要是两种心态:一是将网络或游戏当作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二则是借用网络和游戏来麻醉自己,逃避现实或父母的不理解。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沉迷网络的,通常是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考试失败,再遭遇父母严厉责骂后坠网的。一边是父母源源不断的责骂声,一边是来自于网络的麻醉感,判断力尚不成熟的孩子很容易把网络当成一种安慰剂,并身陷其中不愿离开。”周佶分析。

把网络或游戏视为人生价值所在的孩子,往往是不被家长重视,成绩等各方面也处在落后于人的状态。这类孩子通过游戏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向其中倾入了人生的全部情感,一步一步沉迷网络。

而利用网络游戏来麻醉自己的孩子,身上带着一种特性,在现实生活中他通常处于一种弱势的境地,但只要在网络世界里,他就会呈现与现实中截然相反的状态,利用粗暴的言语进而发泄,并从中获得快感。

周佶举了个例子,有个重高的男孩子,初中成绩非常优秀,但进入高中后,在高手如云的班级中,成绩被比了下来,历经两次大考,总分均徘徊在尾部,男孩自信心十分受挫。

“可想而知他很伤心,很无措,心里的憋屈也无法跟父母掏心窝,就只好用手机跟老同学诉苦,这一幕被他妈妈看见后,妈妈就用了相当难听的言语破口大骂,自此这个男孩一蹶不振,开始沉浸在网络游戏里。”周佶说,妈妈骂得越是凶狠,男孩便越是叛逆,最后竟拒绝去上学,终日把自己关在房间内打游戏。因为男孩的学习问题,原本和谐的家庭关系也陷入恶循环,子不理父,父抱怨子。

“男孩我见过一面,当我问他终日打游戏,心里其实很难过对不对时,男孩顿时红了眼睛。”这个男孩让周佶难受了很久,也惋惜了很久。

外因一 用户信息审核形同虚设

除了未成年人的娱乐习惯、内心需求之外,未成年人面临的网络环境同样堪忧。

在某大型搜索网站查阅资料,“未成年人”四个字还没打全,搜索框内已经自动显示出了N条相关信息,列在最前面的是:未成年人禁止观看的图、未成年人禁止入内、未成年人勿进等极具诱惑力的信息,其次才是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内容。

而这只是未成年人所面临的网络环境的冰山一角。

在应用软件内搜索“交友、聊天、约会”等关键词,总会跳出好几页的APP,除了一些知名应用描述比较正常外,大部分的该类软件的应用描述上非常露骨,充满诱惑力。而记者在下载时也发现,这款软件并没有什么下载限制,下载完成后登录时会自动跳出一个选择年龄的选项,这个选项是从18岁开始的,但是用户随便选择就可以了,因为并不需要上传身份证等证明年龄的材料。

很难想象的是,这款软件在小米的安卓应用商店的综合评分竟然有4.5分,一共有5000多人打了好评,约300人差评。而差评也是集中在注册用户的头像和真人不一样、资料不一样等信息,以及按充钱多少才能决定能否看到美女等。

事实上,除了交友类APP外,记者发现时下火热的直播类APP,同样涉及到这一问题。在记者测试的几款APP当中,均没有身份和年龄的限制,这些应用软件的图标大多以美女为主,秀锁骨、放电眼、露胸部等细节突出。

相比较而言,苹果系统的APP STORE里所涉及到的应用描述会将该软件进行评级,如大家所熟知的B站视频播放软件,显示“偶尔轻微的烟酒或者毒品使用相关内容,偶尔轻微的模拟赌博以及偶尔轻微的色情内容或者裸露等”,另一款同城交友类软件则被评为“频繁强烈的成人、性暗示题材等”。

然而,虽然应用描述明确了,也有了评级,但是下载登录以及使用的年龄限制依然是没有的,用户审核信息更是形同虚设,有些连虚设都懒得有。记者询问多名未成年人发现,使用APP或者游戏,只求快速下载,迅速进入界面,对这样的提醒通常忽略不计。

外因二 “无色情不游戏”成公开秘密

除了各个APP应用包含色情等不健康信息外,记者还在多个论坛发现,网络语言满天飞,污言秽语频出。而青少年最喜欢的游戏领域更是如此,色情、暴力元素渗透到整个游戏的画面、玩法当中,这也让许多孩子深陷其中。

汪先生是一名从事过多年游戏美术工作的业内人士,让美女眨眨眼睛放个电、腰部扭动扭动、撅着嘴巴来个飞吻都是惯用的套路。“就连我现在做的棋牌类游戏,美女形象只是在某些引导大家进场、给大家进行排名时会出来一下,领导都要求胸画大一些,腰细一些呢。”汪先生说。

而游戏加些色情内容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我们做人物设计的,画裸模都画吐了,满眼的三点式美女。”杭州某游戏公司从事多年人设的陈先生也表示,做了这么多年的游戏,还真没有做过一款没有大胸妹子的游戏。

难道没有审核吗?这些游戏怎么会通过审核?汪先生笑了,“审核当然有,只不过送审的版本和实际上线的版本不是一个,有时候一个游戏上线审核,送给不同部门的版本都不一样。”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审核时间过长导致送审游戏和实际上线游戏不一致造成的。记者了解到,一款游戏通常需要审核3个月以上的时间,但现在移动端的游戏从开发到上线,其实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有些游戏的生命周期也就几个月,如果等游戏上线了再来审核已经晚了。

“一般会改动一个市场上已经有的相似游戏送去审核,然后再来开发新游戏,这个时候已经审核好了,哪还管什么色情、暴力限制,怎么吸引人怎么来了。”汪先生透露。

春节前,汪先生所在的一个十几个人的小公司被要求挑选出两名员工去参加网络自审员的培训和考试。“自家公司的员工,自审也是形同虚设喽。”

面对审核,同样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审核说不让露三点式,那我们就给美女穿衣服,不过衣服的选择可是多样化,那种半露不露的形象有时候更有魅惑呢;不能暴力血腥、不能出现红色的血,那就用紫色血好了,反正玩游戏的人都懂;个别脏字不能使用,换一个同音字,大家也都明白,是吧。”汪先生表示。

●相关

国内推出首个未成年人健康上网解决方案

未成年人所面临的网络环境该如何改善,这是需要全社会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了完善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服务的监护力度,国家文化部早在去年就开始了“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提出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措施是需要“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家长参与、舆论监督”的综合保护体系。

就在这个月的16日,国内知名的游戏公司——腾讯,在文化部的指导下,正式推出“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之系列服务()。据悉,这是目前国内互联网游戏行业首个面向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系统解决方案。主要是协助家长对未成年人子女的游戏账号进行健康行为的监护,可以实名认证并绑定未成年人游戏账号、子女登录游戏及消费实时提醒、消费额度设置、游戏登录时段设置,以及一键禁止游戏等需要家长与子女共同配合的监护功能。

除此之外,“成长守护平台”还设立有家长监护专线,由专人协助家长解决未成年人游戏问题。对于一定额度的疑似未成年人消费,也会发起主动关怀和确认,帮助不知情的家长及时了解子女游戏消费的问题。

对于家长而言,腾讯游戏成长守护平台可以帮助家长及时、有效地了解孩子在相关游戏产品中的登录与消费情况,同时也可以对孩子在游戏中的登录及消费进行主动设定,防止孩子因沉迷网络游戏造成不理智消费。而对于未成年人用户而言,通过该平台,在享受游戏有益乐趣的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沉迷及相关不健康游戏行为的产生。

【问卷调查】

如何让孩子既享受互联网成果又免受伤害

浙江这样做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

未成年人如何正确对待互联网?

位于五堡二区的一网吧门口,凡进入网吧者都须在闸机处刷身份证。

“早期需要家庭、学校的科学引导。对于过度依赖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在现实中的‘个人成就感、社会功能缺失’给予关心、关爱和鼓励,积极进行认知引导。”杭州青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浙江杭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主任宋健男说。

“盲目、简单、粗暴的劝诫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让青少年从网络世界过渡到现实环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需要培养青少年的自律和自觉,让其知道网络的利与弊,而家长早期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理念、方式、方法非常重要。”宋健男表示。

专家说,别将网络“妖魔化”

“网络成瘾”被舆论夸大了

在过去的五六年里,有一类家长频繁成为心理辅导老师周佶办公室的“座上宾”。这类家长满面忧愁,一进门便焦虑地问:“我家孩子沉迷网络,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他少玩游戏、少上网?”

每每听到这些话周佶都会很无奈,她说首先家长不要将网络“妖魔化”。“我能理解家长,无非是孩子使用网络的时间过长、学习成绩太差。”但周佶说,这两个点是一种“伪现象”,“‘网络成瘾’在医学领域压根不存在,它不过是被成绩二字绑架,成为绝大多数家长的一种偏见罢了。”

周佶说,“网络成瘾”一词被社会舆论夸大,真正成“瘾”的状态应该是网络控制了人的生理和心理全部需求,没有网络就仿佛没有了空气,但往往未成年人达不到这种地步。

周佶也曾跟行业内很多心理专家探讨过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社会现象,大家均对“网络成瘾”一词颇有争议。

“使用网络时间长一定就不好吗?真的一定会导致孩子成绩下降吗?那么从事互联网工作的人怎么办?很多家长说孩子因为沉迷网络而导致成绩不好,但假如没有网络没有游戏,孩子的成绩一定会好吗?”周佶直言,不少孩子出现问题,原因归根结底在家庭及家庭教育上。

家长和孩子均需正确面对网络

究竟是何时越来越多孩子被家长贴上“网络成瘾”的标签呢?在周佶印象中,是手机有QQ聊天工具那会儿。

“手机QQ完全改变了孩子们的聊天方式,它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局限,很多孩子人手一只手机捧着聊天,那会儿也成了家长咨询的一个高峰期。”周佶回忆,这种情况直到微信的出现有了短暂改变,因为很多家长自己也开始捧着手机群聊、抢红包,潜在对孩子捧着手机聊天产生了理解并认同。

当家长自身都潜意识认为网络成为一种消遣途径时,更是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网络应是一种工具,用来帮助学习、补充知识。”周佶说,“自己离不开网络,却让孩子避免网络,本就很矛盾。其实网络跟现实一点也不对立,在‘互联网+’时代怎么可能做到对网络设限,它只会越来越影响和介入我们的生活,家长和孩子只需要正确面对就可以了。”

网吧在明显位置摆着“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牌子。

互联网是工具而非唯一途径

如今的社会,一方面家长、学校在控制甚至是“小心”阻止着孩子使用互联网;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整个社会都在进行着“互联网+”,成为矛盾的两极。

宋健男表示,由于未成年人独特的年龄阶段和性格特征,他们对于互联网中的“游戏功能”特别感兴趣,“这就需要家长、学校正确地引导,让孩子们了解到互联网是工具,是未成年人与外界沟通、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但并不是唯一途径。”

宋健男说,创新也好,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取知识也好,互联网的作用不可忽视,这其实对家长和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家长需要在未成年人触网之初就为其做好心理建设,让他们正确地认识互联网,而不是对网络游戏一味地反感,“如果在青少年阶段可以保障孩子的娱乐需求,那么相信不会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至于学校、老师也应该正向引导孩子使用互联网,教会他们如何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知识,“这个时候也是培养孩子自觉自律的好时机。”宋健男建议,可以每天给孩子规定上网时间,引导他们上正规的网站。

正确利用网络,他们这样做

和孩子一起玩网络游戏

腾讯高级副总裁马晓轶

至于如何让未成年人正确对待网络游戏,腾讯高级副总裁马晓轶曾发布了《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公开信。

信中,马晓轶表示当他成为父亲后,希望让孩子有节制地去玩游戏,并通过接触游戏培养出对科技和文化的兴趣。但他会对孩子的游戏时间和消费进行主动管理,会和他一起玩,告诉他每一款游戏背后有趣的知识点。必要时,也会付费为他购买一些游戏中的道具、皮肤等,作为他取得各种进步的奖励,“作为一个父亲我同样相信,任何的娱乐都应该有所节制,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游戏,并有所收获,而不是沉湎其中。”

“我始终深信,不该将孩子与游戏、与互联网强行割裂开来。这既不可能做到,也丝毫不利于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成长。”马晓轶说,合理地节制和引导必不可少,如何与各位父母一起,帮助未成年人有节制地玩游戏,这是整个游戏行业都面临的课题。

借网络补齐知识短板

网上有很多高手教人技能

杭二中高二学生潜进

上周日晚8点半,记者在微信上呼叫杭二中高二学生潜进,马上,潜进便回应了。

潜进说正在刷网页,查看团队众筹项目的情况。作为此次杭二中参加哈佛CTB比赛E-cho小分队的队长,潜进和同学们要为盲人筹集一笔资金,用于改良盲杖,所以近期大家都扑在网上做着各项准备工作,例如做项目推广、学习剪辑资料片等。

这些上网时间,均是在父母知晓并支持的情况下进行的,但他说,其实如今家长已不太介意并过问他在网络上进行的一切活动了,“大概是我很自律,让他们很放心吧。”

相对于同龄人,潜进接触手机和电脑的时间要早得多,大约是小学三年级便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那会儿只是用来跟父母联系。初一下半学期,通过跟父母对话,潜进要到了人生中第一部可上网的手机:iPhone 5。

有了这部手机后,它几乎占了潜进的所有周末时光。“聊天、玩游戏、看美剧……那时候,一到周末只想捧着手机,其他什么都不想干了。”潜进说,虽然跟父母有君子之约,一旦成绩下滑手机就得上交,但这种属于青春期的任性还是让他抱着手机紧紧不放。

直到考上杭二中,开学初的一次分班考试,让潜进回归理性,“以我的成绩应该是能进竞赛班的,但由于暑假太放松,只知道玩电脑看手机,结果成绩不理想只进了实验班,我突然感觉到手机的弊端,聊天很占时间,意义也不大。”

不再整日抱着手机,但潜进并没有拒绝网络,而是充分利用它充实自己。由于考托福的需要,如今他每天泡在网络上练习英语长达七八个小时,网络也成为他补充自己短板的一个窗口。“网上有很多高手,能教会人很多技能,我有不明白的或是要查个什么资料,上面都有,其实我们未成年人也能把网络利用得很好。”潜进说,这也与父母开明的教育方式有关,他们把更多主动权交给了自己,而自己更明白以后要走的路和现在要做的事,这样才会正确对待手上一切事,当然也包括使用网络。

发明网络“监控神奇”

妈妈再不用担心

我上网时间长了

比潜进利用网络补知识短板更理性的,是同校高一的学弟何文骏。

“我们自制力都不强,需要监督,所以想做个软件来让家长能够监督我们玩手机的时间。”何文骏说。他曾通过网络和社会实践的方式,对青少年上网问题进行调查。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使用手机与外界联系的占9.55%,其中与家长联系仅占3.54%;浏览网页的29.17%,玩游戏达20.66%,通过微信、手机QQ闲聊的高达40.99%,这让他觉得急需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何文骏对手机上网监控方案进行了构思,采用Android技术的移动应用,进行了中小学生手机使用监控APP软件的开发编程与测试。

安装手机上网监控APP到学生手机,学生只拥有对自己手机进行使用权限,无法决定自己的上网时间,无延长上网权限,也没有查看软件与卸载软件使用的权限。家长安装的监控端软件,具有关闭学生上网与授予学生上网的权限,从而能够保证学生在家长的监控下合理使用手机上网。

手机上网监控APP还具有很多功能,手机上网时间可设,超过时间自动断网。如果上网超时,该APP会让手机发送短信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在孩子和家长沟通成功后,家长可以发送随机生成的验证码,延长上网时间。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可以登录手机网络监控平台查看手机上网记录,及时发现并阻止孩子接触黄赌毒等不良网络信息。

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浙江在行动

中小学生网络文化节引导大家文明上网

这样的活动今后每年都会举办

“我们必须关注网络对青少年成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影响,全社会应当构筑抵御互联网负面影响的思想屏障,全面启动舆论防御体系,像重视生态环境一样重视青少年的网络文化环境。”省团校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蔡宜旦表示。

事实上,相关举措已经在浙江施行。

开展网络大讨论、主题实践活动等

引导孩子们争做“小小好网民”

2016年5月23日,我省启动“争做中国好网民”活动,呼吁网友共建清朗网络空间。同年6月28日,团省委联合省网信办在全省启动“小小好网民”网络创意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怎样才是小小好网民”网络大讨论、“争做小小好网民”主题实践活动、“谁是小小好网民”网络征集活动,在全省广大青少年中形成争当小小好网民、学习小小好网民的良好氛围。

在微友圆桌会上,来自各地的网络意见领袖和青少年网民代表,抒发了对当前网络环境的看法,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当我们充满好奇心探索这个精彩缤纷世界的时候,也要像备战的骑士一样,穿好盔甲,擦亮眼睛,提高警惕,要分辨哪些信息是好的哪些信息是错误的,要学会如何躲过网络的刀枪剑影,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让自己安全地在网络海洋中徜徉。”小网民代表、来自义乌市五爱小学的阿尔及利亚男孩杨洋说。

“若听到谣言,就捂住耳朵不去相信;若看到暴力等不良内容,就捂住眼睛不去围观;若见到有失真实的信息,就捂住嘴巴不去传播。我们不光说在嘴上,也一定会落在行动上。希望我们的网络一片蓝天白云、山清水秀。”小网民代表、台州路桥街道实验小学代表、敬老小孝星金子心说。

省中小学生网络文化节

4个月吸引15万人次参与活动

“小小好网民”只是浙江省中小学生网络文化节活动的其中一项活动。去年,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举办了“我参与、我成长”浙江省中小学生网络文化节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关注G20——走进最美杭州(浙江)”“‘走进政府’活动”“‘小小好网民’活动”“家庭阅读成长计划”“我们的节日”“浙江省中小学生网络文化活动创意大赛”等六大部分十一项子活动。

活动去年5月20日启动,持续到9月30日,参与人次超过15万,收集投稿作品5万余份,部分学校将“我参与、我成长”浙江省中小学生网络文化节活动作为学生暑期作业之一,活动整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据悉,今后将每年举办一次。

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团省委副书记王慧琳指出,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要从教育入手,利用全省青少年新媒体矩阵的媒体优势和各地的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青少年宫等团属阵地,积极传授网络安全知识,使青少年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要从习惯抓起,使孩子们从小学安全、知安全、懂安全,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要全社会参与,引导网民自觉肩负起服务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守住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为青少年网络安全构建一座牢不可破的‘防火墙’,让广大青少年能够在‘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下,在‘润物细无声’的网络文化滋养下,成为网络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观察】

互联网的发展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世界成了地球村,足不出户便览尽天下事。随着互联网的普遍,越来越多孩子开始触网。

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在不懂网络就可能落后于时代的今天,面对网民低龄化,相比“盘算”几岁上网才算合理,更关键的应是净化网络空间,确保内容安全,这样,未成年人才会毫无顾忌地通过网络,打开对世界的认识与了解。这个“净化”,一方面是清除色情、暴力、血腥等内容,另一方面则可以向发达国家学习,将网络游戏、网站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分级进行管理,防止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向未成年人介绍有关网络病毒、黑客等方面的内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建立网络技术应用的道德准则,让网络成为一个正能量学习、应用的健康平台。

1.《关于怎么下载逃学大乱斗,你需要知道这些77号调查:浙江青少年涉网调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怎么下载逃学大乱斗,你需要知道这些77号调查:浙江青少年涉网调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073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