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后,2年级的儿子好像被强心针击中一样,出现了新的面貌。每天做作业不需要催很多次,面对以前挠腮的口算题和练习者也不再喊“无聊”。

学习学到百爪挠心处,他居然能运用心理暗示,深呼一口气,然后跟自己煞有介事地说:算了,反正也是要做,还是好好做完吧,挺简单的。喜出望外的老母亲马上启动激励机制,主动给他下载了一款手游。孩子拿着手机,不敢相信,连续三遍灵魂追问:妈妈,这真的是专门给我下的游戏吗?真的吗?真的吗?孩子姥姥发现孙子玩儿游戏不仅是我同意的,竟然还是我主动下载的,对自己这个不靠谱的闺女侧目而视。

这看似轻率的鼓励方式,其实是我经历了一番思想蜕变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作为家庭教育研究者,我自然是把对儿子的家庭教育当做自己最好的试验田。在电子游戏上,我长久以来持有的观点是中立偏消极:电游不是祸水,但也不是营养水,孩子能不玩就不玩。原因呢?有理性层面,也有非理性层面的。嘴上说出来的理由都是大路货,比如:毁眼睛、怕上瘾、阻碍现实生活经验的积累,心里其实想的是:我从来不玩儿,这有什么好玩儿的?对孩子有什么益处?

直到我们全家参观了“玩乐博物馆”(Museum of Play),我的态度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座博物馆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号称搜集了世界上最全的玩具和游戏,从已经发黄的一百年前的布娃娃,到一个房间大小的滚珠装置,参观者不仅可以浏览,更可以亲身体验和操作。这个博物馆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巨大的穿越了时空的玩具反斗城,其实它提供的不仅是“玩乐”的机会,更多的是对“玩乐”的思考。走在博物馆不同的角落,随处可见的标语或说明,都阐释着这座博物馆对于“玩乐”最根本的理念:玩乐对人类身体、智能和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玩乐博物馆则认为“玩乐即教育”。

作为教育者,我对这样的玩乐教育哲学是双手赞同的。但在我看来,玩乐也分有益和无益,如果这个项目是有可见的知识或体能获得,比如桌游可以练习推理、足球可以锻炼身体,这些在我家就可以开绿灯,如果我看不到这个项目对孩子的价值,比如电子游戏,那就免谈。然而,当我看到玩乐博物馆中的一个展品时,研究者的思维和母亲的直觉同时受到了挑战。

这是一辆闪着冷峻的金属光泽的哈雷摩托车,雄赳赳气昂昂地摆在橱窗里。展品介绍的标题很有意思,是个问题:这部正经的机器也是玩具吗?介绍的正文也是一连串的问题:冲浪板、特技飞机、钓鱼竿、网球拍、高尔夫球杆、舞鞋,这些都是玩具吗?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一下点醒了我:我们成人也在用各种方式“玩乐”,为自己带来精神愉悦,这些方式可能是其他人,尤其是孩子不能理解的,比如开着轰鸣刺耳的摩托车驰骋在路上,或者任凭风吹雨打举个鱼竿在河边垂钓。但成人有自主权,只要不伤人,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而孩子的“玩乐权”完全掌握在家长手里。家长觉得有益,孩子才能玩儿,如果家长看不到益处,孩子就无法兑现自己的玩乐愿望。但家长看不到益处,就真的没有益处了吗?

图说:展柜里的哈雷摩托车

图说:哈雷摩托车的展品说明

正当我琢磨着应该如何下放对儿子的“玩乐管理权”时,我们走到一片区域,黝黑中闪着诱人的电子光芒——电子游戏区!儿子立刻一脸激动地看着我,目光充满期待,只等我一点头,他就如飞箭一般,冲进沙场。在老爸这个电玩爱好者的带领下,儿子一路横扫各种游戏机,一会儿和爸爸组队打怪兽,一会儿在爸爸的指导下打篮球、开赛车,父子并肩作战,简直“情同手足”,玩儿得如醉如痴。对电玩一窍不通的我,只能站在边上,负责拎包、换币和拍照。儿子爸爸长爸爸短的叫个不停,我这个平日里被他视如心上人的妈妈,早被抛到九霄云外。这反倒让我分外惊喜,因为我出其不意地发现了一个促进父子关系的良方。

“中国式”爸爸有两个特点:第一, 不善于嘘寒问暖,因为那都是儿女情长的小事儿,不是男人该操心的;第二,不懂得平等沟通,因为自我定位是一家之主,和孩子的对话总是自上而下的权威口吻。我家爸爸多少也不能免俗,平时我总以专家姿态对他进行“教育”,收效甚微。而在电子游戏厅,奇迹发生了。爸爸像对待战友一样,对待儿子,赢了一起击掌欢呼,输了一起长吁短叹。其实这样的平等奇迹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玩儿电游时成人其实是回到儿童的游戏心态,削弱了权威感;另一方面,孩子在玩儿游戏这件事儿上甚至能匹敌大人,削弱了成人的优越感。游戏能给平时插不上手的老爸制造独属于他们的亲子机会,而孩子也能感觉到老爸童真的移民,所以说游戏能拉近了父子关系,也不足为奇。

在欢声笑语中,我们把一下午的时间都贡献给了玩乐博物馆的电子游戏厅,而我,作为一个曾经的电游消极支持派,也和过去的自己告别了。

不过,在敞开家门欢迎电游之前,我还要帮孩子做个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和他商量《电游约定》,为孩子玩电游做规矩。大人给孩子做规矩,要以理服人,不能想到什么就规定什么。尤其是在禁止或约束孩子时,我会特意使用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身份,给儿子列举儿童教育研究理论或实践,意思是妈妈做下的规矩不是自己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社会科学共识。这次为电玩立规矩,也不例外。

我参考腾讯未成年人保护的几个核心命题,制定了约定内容,并给儿子逐一进行了解释:

第一,游戏时间管理。因为你是学生,所以平时的学习日不能玩儿,周末可以玩儿,每天玩儿不超过20分钟,自己上定时器,超时就取消第二天的游戏时间。还有,不少游戏都规定小朋友从晚上9点到早上8点不能玩儿,那么我们家也应该遵守这个规定,(这样能有效地避免养成把游戏带上床这样的不良习惯)。

第二,游戏内容管理。你知道王者荣耀吧?这个游戏规定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玩儿,因为小朋友玩儿暴力游戏,会很受影响,在现实生活里也会学着打人,所以你能玩儿益智类、体育类的游戏,跳一跳、滚动的天空你都可以玩儿,但吃鸡、香肠派对这样的不行。

第三,游戏消费管理。如果你想在游戏里花钱,要跟爸爸妈妈说清楚理由,我们再根据情况决定。不要觉得压岁钱是你自己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知道有一个叫成长守护平台的网络工具,就是帮助大人来约束孩子在游戏里花多少钱的。因为你们还小,要在大人的帮助下一点点建立花钱的方法和习惯。

签署了约定,儿子在家里玩儿游戏再也没有做贼的感觉了,这份正大光明反而让他没有那么强烈地渴望玩儿了,经常是周末也不一定能想起来还有游戏时间。他经常和我分享他“傲人”的游戏成绩,比如超过了我朋友圈的什么大人,还老拉着我看他玩儿,我也尽到一个好观众的本分,大呼小叫地积极捧场。偶尔他客串老师,辅导我玩儿游戏,我一如既往地败下阵来,他也不气急败坏地埋怨我,我多少有点儿脸红,默默劝自己,下次辅导作业时,也该这么气定神闲才好。

与电游和平相处,而不是如临大敌之后,我和孩子关系中疙瘩解开了。与其恐惧孩子在与电子诱惑抗衡时输掉这场战役,从此成为网瘾少年,不如积极引导孩子认识游戏、主宰自我。只有父母相信孩子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孩子才会真正成长为自己的主人。

1.《香肠派对防闪在哪里下,香肠派对防闪框架下载,香肠派对防闪退软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香肠派对防闪在哪里下,香肠派对防闪框架下载,香肠派对防闪退软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21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