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体育,不清华。这是清华源远流长的传统和美名。清华建校之初,曾以“三好学校”著称:校舍好、英文好、体育好。1952年12月31日,蒋南翔就任清华校长后,更是将体育精神发扬光大。60年前,他还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
清华大学第60届“马约翰杯”学生田径运动会(图片来源:清华新闻网)
清华的“强迫运动”
1914年,清华学校开始实行每日下午四时至五时之“强迫运动”。 1931年出版的《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刊》所刊《清华二十年来之体育》一文,阐述“强迫运动”的做法:
“每日下午四时后,将全校各处寝室、自修室,以及图书馆、食品部等处之大门一律关锁,使全体学生到户外运动场,投其所好,从事运动”;“此法行至民七(注:1918年)体育馆已落成,体育课改为正课后为止。”
清华学校还规定,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必须通过“五项测试”,即100码跑(14秒);半英里跑(3分钟);推铅球(20英尺);跳高(45英寸)或跳远(12英尺);射箭(10分)或熟悉篮球、足球规则。体育不及格者不准出国留学。(王向田《清华体育传统的思想根源初探》)
清华1916届学生吴宓虽然各科成绩优良,但跳远只能跳到3米5,未达到3米65(即12英尺)的及格线,所以他不得和同级同学一起出国。被马约翰先生滞留半年体育合格后,吴宓才得以赴美就读弗吉尼亚大学,1918年转入哈佛大学。
在清华学习八年的1923届学生梁实秋毕业时正和程季淑热恋,对出国留学视为畏途,原因自称是“在清华有读不完的书,有住不腻的环境,在国内有舍得不离开的人,那么又何必去父母之邦?”他曾和在清华学习十年的1922届师兄闻一多商讨,到美国那样的汽车王国去,会不会“被汽车撞死为天下笑?”闻一多先他一年到美国留学,第一封来信第一句话便是:“我尚未被汽车撞死!”随后鼓动梁实秋出国去开开眼界。
那时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没有学生毕业有机会出国而拒绝的先例。程季淑支持梁实秋出国,答应等他三年。然而,比学业更大的考验来了,他出国得先过“体育关”。
梁实秋平时疏于锻炼,体育更非他擅长,“马约翰先生对于我的体育成绩只是摇头叹息”。清华游泳池虽好,但他几年不下水,第一次游泳考试当然不及格,一个月后补考。临时抱佛脚苦练,补考时“在水里扑腾得好厉害,水珠四溅,翻江捣海一般”,“沉到了池底。……便在池底连爬带泳的前进,喝了几口水之后,……安安全全的跃登彼岸”。马约翰先生笑得弯了腰,挥手叫他走,说:“好啦,算你及格了。”梁实秋自嘲“这是我毕业时极不光荣的一个插曲”。(梁实秋《清华八年》)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1932级清华中国文学系学生蒋南翔任清华校长后,沿袭并强化清华重视体育的传统。1953年3月2日,他就任校长不足九周,就在清华全体教师党、团员的讲话中说:“对于学生要订健康计划,保证同学一天有一两个小时的运动时间”,“以后体育不及格的不能毕业。搞好身体,这是一个政治任务。”讲话后不久,校务会议通过《本学期健康工作计划》,明确体育锻炼的目标和成立体育代表队的计划。
1953年6月7日,清华举办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田径运动会,共有1000多名学生参加比赛,几乎占全校学生的1/4。男生三级跳远和3000米的成绩接近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纪录。蒋南翔在开幕式上致词:“这次运动会不但检阅我们参加运动的普遍性和各项记录成绩,而且要检阅表现在运动中的新道德,如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机敏、勇敢和纪律性等优秀品质。”(孙云彦《蒋南翔校长与清华大学的“全面”体育教育》)
1953年,清华大学第1届学生田径运动会入场式(图片来源:清华新闻网)
1954年2月,蒋南翔在参加体育教研室教师和体育积极分子的座谈会上,灵活运用辩证法,提出“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的学校体育工作方针、指导思想。
1957年,由于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清华体育工作一度消沉,蒋南翔对此不甘心。11月29日,他在西阶梯教室召开的清华全校体育工作干部会上说:“你们看,马老(注:指马约翰)今年已经76岁了,还是面红身健。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因为年纪越大,知识、经验也就越丰富。”这是他首次公开表达“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的设想,至今正好60周年。
1961年3月9日,蒋南翔就健康等问题与团委干部谈话,其中谈到:“‘要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提法还是合适的。”1961年9月,他在迎接新生大会上号召,“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1962年9月,他在迎接新生大会上,勉励同学身体好,不要像旧中国有些大学生一样,“第一年买眼镜、第二年买痰盂、第三年买药罐、第四年买棺材”(徐锡安《青年导师 教育伟人》),号召“将来清华毕业的同学,不仅业务上,政治上都很好,身体也很棒,独立工作能力特别强,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清华体育部主任、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兼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是清华体育、我国体育的一面光辉旗帜。1964年1月4日,清华师生代表举行马约翰教授在校工作五十年祝贺会,蒋南翔致贺词时风趣地倡议:“把身体锻炼好,以便向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赛,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更简洁更有力,为什么蒋南翔会在前面加“争取至少”四字前缀呢?其中还有故事。蒋南翔和学生们在酝酿讨论这一口号时,1952级清华机械系学生、清华田径队队员张益提出:“有人会说我身体很好,可以工作50年以上,也有人可能身体不好,50年做不到怎么办?”蒋校长风趣地回应:“那就加上二个前缀词,改为‘争取至少为祖国工作50年’,身体好的应该‘至少’,身体差的要‘争取’。”(张益《忆往昔》)从中既可看出蒋南翔平易近人的“接地气”风格,也可看出他的“各按步伐,共同前进”教育思想在体育领域的生动体现。
从此,“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和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样,所有清华人都耳熟能详,成为清华人广为传颂的奋斗目标。
马约翰先生(左)和蒋南翔(右)
清华“四点半”
深受师生尊重和喜爱的马约翰先生,是清华园的“活力名片”,总要为新生们上第一堂体育课,大讲“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同时讲他回国的故事和体育教学生涯。他倡导的“Fight,fight,fight!Fight to the finish!”(干!干!干!坚持到底!)的体育精神,永远定格在清华人的心目中。
1956年3月11日,清华学生体育协会成立,600名代表出席会议。协会公布新劳卫制和运动员等级标准,全校同学均为协会会员。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天下午四点半,清华园中广播都会响起这段熟悉的声音:“同学们,课外锻炼时间到了,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参加体育锻炼,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图书馆、宿舍、教室纷纷关门,全校学生踊跃到操场锻炼,所以有“四点半”说法。(清华新闻网《“四点半”的纪念与传承》)各班级组织起锻炼小组,集合整队,由小组长带领高呼:“为祖国!锻炼、锻炼、锻炼。”(张益《忆往昔》)
蒋南翔言传身教,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据体育教授夏翔回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华读书时期,蒋南翔就热爱体育运动,有时玩篮球“斗牛”(当时清华流行的在篮球场上不按篮球规则的一种运动),有时长跑,有时游泳。任校长时期,下午五时左右的体育锻炼时间,蒋南翔常在新林院教工操场或西大操场上进行长跑。跑的速度虽然不快,但能坚持,每次都要跑几千米。据工程物理系首任党总支书记滕藤回忆,蒋校长“每天下午四五点都跑步,对许多清华人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蒋南翔还提议把校领导、老教授组织起来,成立锻炼小组,聘请马约翰先生任指导。锻炼安排在晚上,每周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每次锻炼跟上体育课一样,集合整队,先点名,再由马约翰先生带领做准备活动,然后按计划各自运动。蒋南翔不仅参加,而且每次都早到,其他人也不好意思迟到或缺席了。他直至七十岁后,仍能坚持游泳800至1000米的距离。
清华学生体育综合水平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高校中实力雄厚。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于1959年9月至10月在北京举行。据清华大学体育部官网,清华有18位学生运动员、1名工人参赛,共有12人获得名次,获6金1银3铜。
从1954年到1965年,清华共培养出国家级运动健将11人、一级运动员20余人。据清华大学体育部官网,从1953年到1965年,在北京市举办的21项体育比赛中,清华获得16项冠军、5项亚军;此外在单项赛事上多次获得冠军。
由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主办的首都高校学生田径运动会,是北京市规模最大的学生体育赛事,至今已有55届。据清华大学体育部官网,清华共获得34次团体总分冠军。1959年5月,清华在第五届首都高校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荣获团体总分冠军,此后获得连续八年团体总分冠军、连续六年男子团体冠军、连续五年女子团体冠军的骄人成绩。2017年5月,在第55届首都高校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清华又获得甲组(高水平组)男子团体冠军、女子团体冠军和男女团体总分冠军。
1959年,蒋南翔与田径队合影
恢复和栽培体育代表队
蒋南翔注重因材施教,希望学生有特长、能拔尖,实现“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他从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不能把学生培养成都像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一样”,“培养学生要抓好三支代表队(政治,业务,文艺、体育),通过多种渠道殊途同归,向着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目标前进。”(胡显章《学习善于哲学思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蒋南翔》)所谓政治代表队,是指蒋南翔在清华、全国首创的政治辅导员;所谓业务代表队,是指重视在业务学习上拔尖、有特长的优秀人才,也叫科学登山队;所谓文体代表队,是指重视有文艺、体育特长的优秀人才。
1954年4月,清华体育代表队恢复成立,有男女田径、男女篮球、男女排球、男女技巧、足球、垒球、男子举重、羽毛球、冰球等代表队,共200余人。
蒋南翔支持对文、体优秀人才建立“两个集体”,即一个文艺或体育集体,一个班集体。1958年,学校从各系抽出文艺、体育骨干队员各100人左右,实行集中训练、住宿和管理,设立运动员食堂(当时在北饭厅每晚加两个鸡蛋或两根小香肠)。还配备辅导员,单独按社团、代表队建立党团支部和团总支,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每个文体队员都有“两个集体”,这种组织形式当时在其他高校没有,是清华首创,一直延续到现在。
蒋南翔鼓励大学生运动员“要有业余赶专业的志气和办法”, 1959年,清华体育代表队增加到38支队伍、450人,在全国高校中体育代表队规模最大、项目最多。
1959年,蒋南翔校长与优秀运动员举行座谈会。图为会后合影(前排中立者为蒋南翔)
蒋南翔十分关注运动员的全面成长,要求体育代表队队员学习不能差,要比平均水平高,否则不能进代表队。他说,不能像旧中国在大学里养一批“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体育棒子”。实践证明,体育代表队队员是清华培养学生的“精品”,不是清华的“装饰品”。
清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导、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总教练吴文虎教授,是1955年级清华电机系学生(后转入自动控制系),1958年加入校中长跑队,多次获得过1500米和5000米的冠军。他连续16年带领中国队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被誉为“总体实力最强的队”。吴文虎曾回忆,自己当年受到蒋南翔的鼓励和马约翰的指导,不仅在体育上获得了成绩,更加得到了意志力、人格和心态的锻炼,在后来的工作中,也始终自觉地坚持学习、奋斗,能够团结人,克服困难。
伍绍祖是1957年级清华工程物理系学生,学习期间加入射击队,1965年任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1985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现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88年,他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同年任国家体委主任,此后主持我国体育行政工作11年多。
清华图书馆原馆长薛芳渝教授,1970年毕业于清华无线电系,学生时代加入足球队、射击队,退休后仍坚持每周打两次网球、一次羽毛球,身体很硬朗。他说,“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健康是基础。健康是“1”,学习、事业等其它的都是“1”后面的“0”;“1”没有了,再多的“0”也只能是“0”。(清华新闻网《“四点半”的纪念与传承》)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是1975年级清华化学工程系学生,曾是校田径队员,6次参加首都高校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得男子100米、200米、400米3个项目的5次冠军、3次亚军。1981年在第20届首都高校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创造男子100米高校纪录。1982年5月27日,经第16次校长工作会议通过,正式授予陈希“清华大学模范运动员”的荣誉称号。(清华大学体育部官网)
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是1985级清华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生,曾是校竞走队员,创造校竞走记录。
蒋南翔是新清华的奠基者,也是清华体育的开拓者。他首倡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镌刻在东大操场的看台外墙壁上,浓缩德育和体育关系、国家和个人关系的精华。
1.《[香肠派对什么时候成为教练]香肠派对什么时候上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香肠派对什么时候成为教练]香肠派对什么时候上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224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