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普陀区举行的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座谈会上,新书《口述普陀改革开放(1978-2018)》被选中,该地区32名为改革开放做出积极贡献的领导人、参与者和推动者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普泰故事。

这些讲述者在座谈会上的各种深情回忆,激励着党员干部群众改革开放再出发——

“四段历程诠释普陀40年”

“40年来普陀的发展历程,正是全国、全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缩影。”区委书记曹立强梳理了普陀发展的四个阶段——

从1978年至1991年的“改革开放启动和探索阶段”:普陀在改造传统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商贸业,打造服务全市的物贸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普陀在经济改革领域创下多项全市第一,例如全市首家和外商建立补偿贸易的街道工厂、在全市率先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区属商店、全市第一家粮油食品超市、全市首例跨省市工厂企业产权有偿转让项目等;同时,利用“车流”带来“客流”,将道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1989年,上海物资贸易中心大厦落成,此后中山北路上相继兴建30余座物资综合大楼,同时区内建成一批大型生活资料市场,使普陀成为全国闻名的物资贸易中心;作为长期承担接纳市中心疏解人口任务的区,普陀区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抓住全市加快旧城改造以及辖区扩大的机遇,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相结合,兴建了大批新住宅区,缓解了居住矛盾。

从1992年至2002年的“改革开放加速推进阶段”:普陀区提出“抓机遇、打基础、兴功能、树形象”的12字指导方针,实施了“南、中、北”三片联动的经济布局,经济增速创历史之最,综合实力迅速增强,民生保障、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1998年,区委进一步提出“服务是普陀第一资源”的理念,大规模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复星高科技公司成为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月星、奥盛、致达、华明电力等企业,也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落户普陀,民营科技企业的崛起成为普陀发展一大亮点; 1994年2月,平江地区首次采取“区区联手”的方法实施成片旧区改造,被誉为“上海旧城区改造的一个创举”。1998年8月,市区危棚简屋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两湾一宅”地区拉开动迁大幕,历时10个月全部完成,共投入23.8亿元,动迁居民8762户、单位147家,创造了上海动迁投资最大、速度最快、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多项记录。

2003年至2011年的 “改革开放向深层次迈进阶段”:普陀确立了全面建设和谐新普陀的目标任务。发挥各类市场要素集聚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以商贸物流为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真如城市副中心、长风生态商务区、中环商贸区、桃浦都市产业园、长寿综合服务带五大重点地区建设,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园区经济、滨河经济,为新一轮发展奠定基础。

2012年至今的“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阶段”:普陀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的总体目标和“一轴两翼”功能布局。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标准管理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和路径更加明晰;还关闭一批低端市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科技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涌现了“饿了么”、波克城市等一批成长性企业,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三大重点产业纳入全市产业地图;城区建设和管理迈上新台阶。轨交13号线建成通车,配合推进轨交14号、15号线、北横通道、武宁路快速化改建等一批市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打通一批区区对接道路,落实架空线入地工程,加快推进苏州河岸线贯通。

“社区工作,上海一直做得好”

曹杨新村街道杏梅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爱琴,在社区耕耘20年。

1988年,朱爱琴嫁到曹杨四村。她回忆说,当时他们一家四口挤在2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厨房、卫生间和另外两户人家共用。那时候没有台盆、没有淋浴,公用空间堆满了各家的水桶洗盆,日常洗漱沐浴都得自己拿水桶接好抬回家。最难熬的冬天,常常因为抢不到水龙头、来不及烧水,只能用冷水洗漱,那种冰冷刺骨的感觉至今记忆难忘。

她的记忆中,普陀区在上海率先进行改革,35户“老虎灶”全部实行租赁承包,很快又迎来了曹杨四村非成套改造的好消息,全体搬迁、拿补贴租房……她说:“再次搬回来的时候,我家已经有了独立的厨卫、干净的淋浴房,我的儿子终于有了他自己的房间。”

“社区工作,其实上海一直比其他城市做得好。”朱爱琴“毫不谦虚”。她说,1996年自己刚刚从棉纺厂转岗到杏梅园担任书记的时候,也就是一间房,几张桌子和几个阿姨妈妈,搞搞街道三产、抓抓计划生育、发发老鼠药。但很快居委会职能就有了很大转变,开始把为居民解决困难和提供服务作为主业。党的十八大后,社会管理变成了社会“治理”,对居委会工作的要求更高,不再是简单地走走居民、解决一些邻居间的小矛盾,而是要注重用“1+3+X”治理模式来化解物业纠纷矛盾,创新平台载体和活动形式让居民走出小家、建设“大家”。“如今居委干部的地位也有了明显提升,正式纳入社工编制,有畅通的成长渠道,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了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小区的自治共治带来了活力。”

22年社区工作,许多变化令她深有感触。在养老领域,曹杨的老龄化程度一直在全区算高的。2001年,杏梅园内开设了普陀第一家社区老年日托所,实行公益收费,不久后又有了街道第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在老年日托所隔壁,老人们配药看诊相当方便。2013年,社区老年助餐点又成立了,行动不便的老人可随时订餐,节假日无休,社区养老越来越人性化了。除此之外,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今非昔比。她觉得,过去条件不好,看个书只能去书店,看电影可能一年里也只能看上一次,现在每个居委会都有自己的社区图书馆,还有电子琴、象棋、围棋、羽毛球等休闲用品20余种。“这种变化,真是太令人振奋了。”

“这些创新,有了长风的今天”

嵇启春是普陀区原国资办主任、国资经营公司董事长、长风生态商务区规划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他见证了长风地区成功转型的全过程。

“长风创新了土地储备机制,为区级政府推进市级工业区改造和转型发展提供契机。” 嵇启春对长风充满感情。他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长风工业区还是市属工业区。当时大部分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困境,各控股集团通过土地置换筹措资金,安置职工,一些集团公司将破产企业地块卖给其他企业,土地出让处于无序状态,严重影响统一规划开发。他清晰地记得,2001年5月,市里决定全面实施用地制度改革,明确企事业土地出让,一律先由政府收回,并且成立市和区两级政府土地发展中心,负责土地收购储备。正是这个重大改革举措,让长风在区各有关部门支持下,克服种种困难后,收储一块块土地,从而掌握了长风地区统一规划建设的主动权。

嵇启春说,长风创新了“三先一后”开发运作模式,即“先环境绿化、先基础设施、先商办楼宇,后住宅开发”。主要通过银行融资,大规模进行环境绿化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保留的老厂房,建设以“苏州河百年工业文明”为主题的 “一园十馆”;无偿提供土地,引进市儿童医院、华师大四附中等高端公建配套设施。与此同时,顶住资金压力,全力推进商办地块出让和开工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市政基础和公建配套设施,又为2009年之后分批次成功推出住宅地块,创造了条件,甚至产生了轰动境内外的中海地王。”

长风还有一项创新,那就是创新国资经营管理职能。“由国资经营公司全面负责一个工业园区的转型发展,在上海国资系统是一个创举,在全国也是一个特例。”嵇启春说,我们按照区里要求,不仅管好了存量资产,在资产运作上更是大胆探索,充分发挥融投资的平台作用,还在项目推进的关键时刻发挥国资的引领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长风开发遭遇到了退地、流标,合作企业退股、缩股等一系列挫折。关键时刻,国资经营公司保持定力,咬定目标,迎难而上,制定周密方案,化解一道道难题,保证长风开发按计划推进……

栏目主编:唐烨 文字编辑:唐烨

1.《波克城市人物形象怎么换看这里!普陀人深情回忆40年历程:那时建成的一批大型生活资料市场,使这里全国闻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波克城市人物形象怎么换看这里!普陀人深情回忆40年历程:那时建成的一批大型生活资料市场,使这里全国闻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323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