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衣冠冢位于彭水玉山镇玉江岸边。
特别摄影马多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并称“苏黄”
●流亡贵州(今彭水)期间,他孜孜不倦地讲学教书,成为彭水文化教育的倡导者
●今天的彭水,在一座废弃的坟墓附近只留下一座石雕和一座皇冠冢
初秋,位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赤友九里城,相当热闹。
这个总投资约8亿元、占地30公顷、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的生态旅游景区将于10月对外开放。
古时候的九里部落酋长蚩尤,如今被视为苗族始祖,成为彭水打造文旅结合的名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彭水地方学者誉为“文琪彭水”的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只留下一座几乎是荒无人烟的坟冢。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正月,黄庭坚被贬福州(今涪陵),发配黔州(今彭水)安置。出开封,入夔门,弃舟登岸巴东,途经鄂西、黔江,沿仲景谷。农历四月底,黄庭坚来到彭水,在那里住了三年多。
9月21日,记者在缓缓峡谷的风中,穿过彭水的山川峡谷,青山绿水。有没有这样在黄庭坚面前展开过?“风一吹,阳光和煦,生儿育女,林脚下泉间扶杖,忽不知日月之龄”。
彭水教育启蒙者
讲课,弦乐曲永不停息
纵观中国文学的历史,那些被贬谪流放的文人骚客,不经意间就成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彭水的文化使者是黄庭坚。
江西诗派创始人,“苏门四子”之一,与苏轼同名,人称“苏黄”;书法与蔡襄、米芾、苏轼齐名,又称“宋四家”。他的仕途跌宕起伏,但住在黔州时似乎有点享受。黄庭坚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余在这个天堂里生活了很长时间,他松了一口气。”“乐土,少思乡!”
黄庭坚在黔州三年间“似得江山之助”,写出了《玉兰令》、《丁奉风暴》、《左藏韵》等100首名作。以及朱珠明等一大批书法精品。他在万卷堂为文人墨客授课,饶有兴趣地记录着当地的风土人情,这让依旧狂野的黔州进入了世人的视野。
唐宋时期,巴蜀东缘山区以少数民族为主,语言贫乏,风俗习惯差,文化教育落后。时任中州刺史的白居易曾评价说:“安可负责教学?还没有语言。”唐大忠五年(851年),汉语传入黔州。直到北宋,黔州还没有学者。
"黄山谷可以说是彭水地方文化教育的发起者和播种者."山谷中的道士黄庭坚和彭水县作协前主席蔡曾称它为“黄山谷”。他介绍说,黄庭坚的《答李林》一书中有描述,但每当有小学生来请教时,黄庭坚“还在学”,孜孜不倦地讲课。
彭水玉山镇的万卷堂是他过去教书的地方,后来改名为丹泉书院。凭借其传承,治学严谨,人才济济,成为彭水县三大书院之一。
脉络延伸,回味流淌。“黄庭坚离开60年后,漳州立第一秀才,南宋时,先后有四人入秀才。”蔡圣池说,从清同治八年(1869年)开始的32年间,丹泉学院的学生中,科恩京考第一名1人,二甲第二名2人,省考第四名,国考第二十三名,学生第十六名。
“绿色玄隐”在哪里
只有古树一个人
黄庭坚在彭水乃至乌江流域漫长的历史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现在在彭水有点孤独。
在今天的彭水县委大院里,一棵孤零零的老黄阁树,枝干苍劲,枝叶婆娑,站在岩石上攀岩。"据说这是黄庭坚种的."县文化管理研究所所长杜说,古树下有几个草棚,门楣挂在书法楷书牌匾的一侧。黄庭坚和学者们常常在此歇息,坐在柱旁,谈诗谈文,或写章句。
900年来,山河繁盛,绿阴轩多次重修,成为后人祭奠黄庭坚的圣地。《彭水县志》中只收录了十多首以《绿茵轩》为题材的诗歌。
不幸的是,今天人们的哀悼之情无处安放。“绿玄隐,解放前我读书的时候看到的。后来我盖县城楼的时候,被拆了。”蔡回忆说,玄关旁的树木上刻有历代游客留下的碑文,但现在已有宋、元、明、清等20余件石刻,其中就有黄庭坚写在玄关下悬崖上的《绿谷书》。
“与黄庭坚有关的莫威阁、开元寺、万卷堂、一四堂等遗迹,现在大多已不复存在。”蔡对说道。
据彭水县志,清末弃义寺堂,光绪元年毁嘉和殿,1955年拆庐隐轩,文革时书法碑刻消失,开元寺和莫威阁只有遗址;万、迟没有相关记载。
在玉山镇的玉江河谷,玉屏山脚下,还有一个黄庭坚的衣冠冢。9月21日,记者沿着杂草丛生的小路爬上山腰,黄庭坚的衣冠冢不显眼地躺在两座普通坟墓之间。墓前立有道光六年(1826年)修碑,上书“宋史墓”。野草,已经不止一人高了。
黄庭坚,曾经“彭水舞歌”,如今只剩下彭水一座摩崖石刻和一座荒无人烟的坟墓。
对此,杜也感到十分可惜。"人员不足和资金不足是我们保护遗产的最大困难."他说,目前文化管理学院只有四个人,缺乏专业人才,难以开展学术研究。此外,该研究所的年度资金极其有限。
1.《大宋才子黄庭坚 大宋才子黄庭坚:文启彭水 山谷坟荒》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宋才子黄庭坚 大宋才子黄庭坚:文启彭水 山谷坟荒》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004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