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健健,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浦江人才”、“领军人才”学者,哈佛大学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这篇文章是为了找出简教授的讲座记录,但文字已被删除。全文约3000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西南联大外语系为什么为国家培养了这么多人才?
那一年,吴宓先生奉命起草清华大学外语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他说外语系是培养学生的:
江洋的散文写得很好。我告诉学生们,你应该做一名翻译,不仅要用英语,还要用汉语。因此,你必须阅读江洋、汪曾祺等人的作品,这样你才能感知好语言的含义,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江洋的《杂记杂文》中有一篇文章叫《老王》。她写道:
“我经常拿老王的三轮。他蹲着,我坐着,我们一路上聊天。”
看这语言的节奏,多么自然,多么友好,多么有意义。很多优秀的作家都是语言大师,比如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我的灵魂。Lo-lee-ta。”
纳博科夫和洛丽塔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对语言没有感觉,没有好坏之分。一门好的语言必须有内在的魅力和节奏。你看它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却用了那么短的词。为什么能有这么多意思,是因为它固有的节奏。
我是来介绍一本书的,西南联大英语教程。这本教材是80年前西南联合大学“大一英语”课程的教材,供所有大一新生学习。为什么这本教材好?因为里面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优美的文字,都是经典,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在以前的文本中,赛珍珠和毛姆描写了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有多艰难,他们的生活有多艰难,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类苦难的极大同情和同情。
赛珍珠(左)和毛姆(右)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有一句名言:
“有三种简单而强烈的情感支配着我的生活: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巨大同情。”
三种简单却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的难以忍受的同情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
慈悲是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这种精神应该内化为他的内在性格,即对人的同情,对人的尊重。有了这样宽广的感觉,你的心胸会越来越大,不会在意一些微小的事情。
我总结过,西南联大英语课程中很多文章都是关于大学教育的,体现了西南联大人文教育的理念。其中之一是《持久的生活满足感》。它说你要获得满足感并不难,但要获得持久的满足感,你需要精神上和思想上的东西。这种事情还会继续扩大,最终扩大你,丰富你。当你满足了,你就会成为更大的人。这些文章不抽象,细节生动,英语很好。
通过这些文章,这本教材教会了学生如何认识生活,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设定人生目标。不是教你以后选择职业,做具体工作,而是教你认识整个世界,开导你的心智,认识你自己,你想要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西南联大英语课程是一门美学课程,既教会学生学习外语,又通过外语教会学生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思想和情感。它不仅学习优美经典的外语,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启发,扩大自己的感受。
2000年,当我还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的时候,我就开始了英语专业的文化改革。改革的想法从何而来?来自我看过的西南联大相关的书。我在西南联大外语系找到了人文教育的资料,意识到外语学习绝对不是简单的语言学习,背后应该有更高的目标和更高的意图。
西南联大英语课程不仅面向大学生,也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可以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保持心胸开阔,提升人生,超越自我。喜欢外语的同学通过这本教材会学到更多漂亮的英语。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停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谢谢!
天天有议论,天天有材料,江浙沪教育界:
1.《外语学习 西南联大的外语学习观:学外语到底是学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外语学习 西南联大的外语学习观:学外语到底是学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005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