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与来访的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会面。

“这是值得记录的一天。”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昨日在南京发出这样的感慨,他与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历史性的握手”毫无疑义地成为两岸数十年交往中又一个“难能可贵”的瞬间。由于这是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第一次正式会面,“具有官方色彩”,一种“重返南京”的怀旧情怀昨日在多家岛内媒体的评论中出现,张志军与王郁琦互称官职更令岛内舆论感到喜悦。对会谈本身,双方在随后的记者会上不约而同地强调共识,且都把“国台办与陆委会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放入各自对外展示的成绩单。此前被外界猜测许久的“习马会”议题,王郁琦的说法则是“没有谈”,但“不遗憾”。这一天,个别绿营媒体仿若拿着放大镜研判大陆在会谈的哪些进程中“不尊重台湾”,还有人劝民进党为保2016年选战“不与国共共舞”,以免落入国共联动的包围圈。马英九昨日就“张王会”表态时未提及争议,他的表述是,会面“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史上意义非凡”。

“习马会”未纳入会谈议题

王郁琦一行搭乘的班机昨天上午10时35分抵达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启程前,他在台北桃园机场对媒体表示,将就平常交流政策与国台办沟通,“此行相当不容易,盼圆满顺利”。

下午2时,张志军与王郁琦先后步入南京紫金山庄紫金厅,备受瞩目的大陆与台湾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次正式会面随即开始。张志军在致欢迎辞时说,这是我和郁琦主委第二次见面,“一回生,两回熟”,相信今后一定能成为好朋友,为两岸关系发展出力。他在回顾两岸关系几十年跌宕起伏的历史后表示,“决不能让两岸关系再遭折腾,更不能走回头路”。王郁琦随后在致辞中向张主任问好,并称他与张志军去年在巴厘岛短暂会面后4个月内便实现访陆规划,“非常难能可贵”,代表两岸关系进入新篇章。他还表示曾问过陆委会同仁“是否能想象双方两岸事务主管握手交谈并互称职衔”,“同仁说,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台湾“中央广播电台”称,王郁琦与张志军在致辞中都提到“九二共识”,前者期望张志军在可预见的将来能造访台湾,后者直接回应称,非常愿意在不远的将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到台湾看看。台湾《中国时报》则用“想象力与决心”总结张王两人的发言,张志军称破解难题需要有点想象力,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应有更大的想象力。王郁琦补充说,不仅需要想象力,还需要决心来落实和正视大家共同关切的问题。

寒暄过后,双方开始近3小时的闭门会谈。守在紫金厅围观“两岸分治65年来首次主管两岸事务官方首长会谈”的两三百名记者都不清楚双方究竟谈了些什么。17时40分和18时15分,台湾陆委会与大陆国台办分别举行发布会,说明会谈情况。《环球时报》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看到,出席陆委会发布会的王郁琦面前的名牌上写着“大陆委员会王主委郁琦”,他在介绍会谈成果时说,陆委会与国台办已就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达成共识,并称此沟通机制不会取代海基和海协两会功能。此消息在国台办随后的发布会上得以证实。双方还就完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推动两岸新闻交流等事宜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

备受关注的“习马会”议题双方谈了吗?在回答记者提问环节,王郁琦与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都被问及此事。前者称,今天没谈到“马习会”,对此也不遗憾,因为本就不在议题中。马晓光证实双方未谈及此事,称此问题应由更权威人士回答。有在现场采访的台湾记者对《环球时报》谈到,王郁琦和马晓光在谈到会谈成果时不约而同地集中在共识上,一谈到制度具体运作就会说“还在研拟中”,这种落差使未来几天更值得关切。

由于预料此次“张王会”不会签署政治协议,日本《外交学者》11日刊登的文章宣称此次两岸会谈“不像你想象中重要”,称那些期待两岸达成实质性协议的人注定失望。这种“低看”与岛内媒体对此次“张王会”的历史定位相去甚远。台湾《旺报》称,此次会谈不仅代表两岸当局脱下戴了21年的海基、海协白手套,更重要的是开启了两岸政治对话与协商序幕,“具不可逆时代意义”。台湾《联合报》称,王郁琦访大陆是1949年两岸分治以来最大政治突破。台湾“总统府”发言人李佳霏11日转述马英九的话称,此次会面是两岸隔海分治以来首次两岸事务主管官员正式会面,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史上意义非凡。他对看到两岸事务主管直接互动“相当欣慰”。

此次“张王会”还在岛内舆论中掀起一种历史情怀。台湾《经济日报》11日说,王郁琦从南京开启4天3夜的大陆行程,“是国民政府于1949年2月5日宣布从南京迁都广州后,65年来中华民国政府官员首次以官方身份重返故都南京”。《旺报》也说,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城有浓浓的“民国味”,此次王郁琦下榻钟山宾馆,其中的老建筑是1929年建的“励志社”,“也就是当年前总统蒋介石创办的军官俱乐部”,因此王这趟就像“重返南京”。

绿媒称“不与国共共舞”

11日, 对“张王会”毫无报道的岛内媒体少之又少,但并非所有人都持乐见态度。《自由时报》、三立电视新闻、民视新闻等绿营媒体的报道有不少在突出“大陆媒体与国台办相关文件中不尊重台湾”,三立电视新闻称,张志军称王郁琦为“郁琦主委”而非“陆委会主委”,说明大陆实质上并未尊重王郁琦的官方身份。

王郁琦将访问大陆的消息刚传出不久,民进党就曾对他的大陆行提出“三原则、六不碰、五应谈”,如“不应触碰一中框架、军事互信机制、和平协议等议题”,“应该明确宣示台湾是主权国家等”。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随即刊发社论反驳称,王郁琦如严格按照民进党要求行事,“王张会还谈得下去吗?”10日,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在会见来访的美国前太平洋司令威拉德时称,民进党支持两岸政府官员对话,但反对“黑箱对话”,并对马英九政府是否为促成“马习会”做重大让步表示担忧。他还称民进党坚持台湾是主权国家现状,民主自由价值不能弃守。有岛内政论家称苏贞昌这是向美国人“告洋状”。

11日,泛蓝媒体在为“张王会”加油鼓劲时也注意到大陆方面表现出的谨慎。《联合报》称,对这场历史性会晤,两岸其实各有期待,也各有风险。文章称,北京相当清楚,两岸步入政治对话后,处理和正视“中华民国”问题无法回避,但认为当前时间和条件尚未成熟。北京非常担心此次会晤会被操作或演变成“两个中国”,因此对会谈显得既期待又怕受伤害。为防误解,北京一方面在称呼王郁琦时回避“行政院”字眼,同时大陆媒体低调宣传,并采用“双方主管两岸事务负责人”的表述方法。对台湾来说,比北京处境更艰难的一点是“风险在萧蔷之内”,若未能尽快凝聚台湾社会共识,一旦开启两岸政治对话进程,台湾内部的担忧与纷争恐将无以复加。

“2016的脚步近了,蓝、绿、红各方人马无不磨刀霍霍、默默操演,拟定选举策略,何者能主导议题,谁的计谋得逞,谁就是胜利的一方。”台湾《自由时报》用这样的方式提出一个观点:为帮助国民党赢得2016年“大选”,国共正合谋一场大谋略:炒热两岸关系。文章说,蓝营深知,当今唯一胜选之路是炒热强项,即两岸议题,一来可以闪避经济失速的痛处,二来给北京留下操盘的空间,而民进党急需的是“不与国共共舞”,避免落入“马习会”、“和平协议”等圈套。

两岸交往,菜还是要一道道上

对于令绿营颇为紧张的“习马会”议题,陆委会与国台办11日均表示并未在当日会谈中涉及。在一些台湾学者看来,这并不意外。台湾文化大学政治系教授杨泰顺称,虽然会谈不无可能为“马习会”铺路,但两岸交流必须一步一步来,“现在都是摸石子过河,要谈马习会言之过早”。《联合报》说,对于“马习会”,大陆目前对APEC这个平台仍有“台湾问题国际化”的忧虑。因而对北京来说,“王张会”还是比较能掌控的,菜恐怕还是要一道道地慢慢上。

如果有一天“习马会”真的实现,美国会不会反对?台师大政研所教授曲兆祥称,会谈如能实现象征东亚和平,美国和日本都没有理由反对。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张克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如果“习马会”真的举行,将是两岸关系重大进展,美国会关注发生了什么。他还表示感觉两岸其实对“习马会”都有兴趣,但条件很棘手,门槛对台北来说很高,对北京来说也很难。中国国际问题专家金灿荣说,台湾问题是美日在对付中国时打起来很方便的一张牌,一旦“习马会”举行,意味着这张牌就快失效了,对美日来说都会构成一定冲击。

“王张会:为马习会创造条件”,《中国时报》11日以此为题的社论称,“本报在对两岸关系这种健康、正面、积极的发展给予肯定之余,还有更进一步的期许,期望从今而后双方关系能进入一个更成熟、更稳定、更理性的阶段,形成一种不可逆转、不受人为操纵、不因政党轮替而改变的深层次稳定结构。这种机制性互动一旦确定,不但是台湾之福、两岸之福,也对区域安全与稳定有极大帮助,应为众人所乐见”。

11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台湾大学政治系荣誉教授张麟征对民进党如果在2016年选举中获胜,两岸关系可能会倒退表示担忧。他表示,万一民进党上台,目前刚建立起的两岸官方沟通机制有可能会丧失,因此两岸需把握马英九在任时机,尽量强化关系。

1.《张王会 “张王会”令对话提速 媒体热议“重返南京”》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张王会 “张王会”令对话提速 媒体热议“重返南京”》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05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