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湄

2014年12月12日,中国首个国家公祭日的前一天,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放映了反战电影《靖国神社》,这部由旅日华人导演李缨十年磨一剑,长久潜伏、倾心打造的纪录片时长两小时多一点,对出现在靖国神社这个大舞台里形形色色参拜现象进行了客观纪录,呈现了关于参拜的各种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深入地探讨了靖国神社所谓的“精神”和“灵魂”。

看完电影,我深吸一口凉气。说真的,它给人的印象,至少留给我的感觉是两种山体地理现象:褶皱、断层。难以名状的扭曲与比比皆是的错位令人十分不舒服。节奏的缓、画面的暗、影像的虚、镜头的晃……在影片中不时出现。按照常规拍摄美学,这样的拍摄技巧算不得高明,但这正是李缨的用心良苦,匠心所在。他以这种手法表达靖国神社中的混乱、无序、压抑的气息。比如一位日本资深摄影师拍摄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参拜,镜头抖动传递出现场气氛的紧张沉重;再比如那位日本青年抗议参拜,被打得满脸是血当作中国人赶走,镜头的模糊是因为摄影本站当时已是泪眼婆娑、调不好焦……伦敦首映式后,一位英国导演对此的评价可以算是李缨的知音啦:对靖国神社这样一个复杂的载体,不可能找到一个准确的焦点去切入,这部电影特别成功之处正在于对观众来说,这种角度的不能聚焦也象征了各种观点在现实中的不能聚焦。

日本的靖国神社,自明治时期起就成为了以天皇为象征的国家祭坛。电影通过对在靖国神社制造过武士刀本站的最后一名老刀匠的追寻,探究与阐述了所谓的“靖国精神”—一把浓缩了240多万灵魂的武士刀。在战争发动者眼中,这是日本武士精神的象征也是日本“神圣”的军事美学。曾经杀人砍头的场景甚至登上了传情达意的明信片,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美学可谓褶皱到了极致。

面前的李缨导演如果不说话,基本分辨不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不苟言笑,理性多思;镜片后面的一双眼睛布满沉郁、哀痛、平和与理解,站在那里有一股凛凛的气场。旅日二十五载,十七年前,他被刺激被激怒因而拍摄《靖国神社》,作为一个外国人去触及一个连日本本国都不愿不敢下手的主题,可以想见其中难度。整整十年本站,他的心路历程如何无法感知,但天天面对同样一个沉重如铅的话题,我们想象不到会有多少的快乐。他的欢喜或许仅仅来自电影本身的成功本站,而作为影片缔造者,他应该归类为“悲情导演”。

影片成就了李缨也耗损着他,青年到中年,标志性的黑山羊胡子已花白一片。而锁在靖国神社中的迷雾一点未见消散。那里是日本表情最为复杂的一个舞台,从明治时代到昭和到现在都是日本大和魂的精神堡垒。战争结束后虽然它从由军队掌握的国家神社转变为一个民间的宗教法人机构,但同样沿袭着战争中给战死军人以名誉的祭祀,其中依然供奉着十四名甲级战犯,并依旧立场鲜明地沿袭着大东亚圣战的历史观。从国到军到民,从古到近到今,其本质不变,这不正是悲哀之所在么?战争与和平、生与死、殖民主义与爱国主义、名誉与耻辱、宗教与政治、右翼与左翼……不断在这个表面上象征着国家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装置里交锋呐喊。拍摄这样一部片子,李缨再无宁日,不老才怪。

提起日本,人们总联想到德国,李缨亦如此。他谈到了2008年2月,这部电影在柏林电影节展映时,德国观众的强烈反应。当时的柏林电影节新电影论坛主席指出,德国同样有战死军人和遗属,遗属个人对战死者的追悼在哪个国家都无可非议,但德国却不存在对纳粹军人的公共纪念设施,相反,在德国矗立的是被屠杀的犹太人纪念碑。德国总理对犹太人民的下跪与日本首相对甲级战犯的参拜是如此刺眼的反差。反差还是反讽?日德两国为什么会有这种巨大的差异?日本为什么会存在这种与一个现代社会的世界和平价值观矛盾重重的现象?

我也曾在首映式后采访了英国导演协会主席艾弗本杰明。既是一位电影人又是一位犹太人的他表示,这部电影很智慧地取材了一个十分有难度的主题。因为德国纳粹对自己民族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他非常理解中国、韩国以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强烈感受。德国在战后承认了罪行,并告诉后代历史真相及教育他们以史为鉴,因而赢得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饶恕,他本人也有很要好的德国朋友;本杰明认为再过若干年、或许五十年,日本下一代本站会深刻反思并最终承认他们的民族那段负面的历史,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年轻一代正面探讨和解决这个留在人们灵魂深处的隐患。

李缨认为:“一个人如何对待死亡决定了他对生命的态度和哲学,一个国家如何面对战死的军人和战争的负面遗产也决定了它未来对待和平的态度。明年战争结束已经70周年,战争时过境迁,我深深相信每一个国家的国民都不希望战争的灾难再次降临,所有经历过战争的民族都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他呼吁人们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尤其是年轻一代,一定要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思维,正视战争的悲剧性与荒诞性及其后遗症。

我问李导演,中国历来“以和为贵”,而日本亦称“大和民族”,两“和”间有何关联与区别?他答道:“中国、日本以及全人类的理想与价值观,很多东西是共通的。日本的‘和’是从中国吸收过来的。大和民族的定性也是把认为中国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成为了自己民族的定性。而‘和’也是全世界都认可的一种价值观:和平、融合”。

李缨希望《靖国神社》这部电影能够在中国、美国以及欧洲更多的国家公映,引发人们深思与对话;希望这部片子能够成为世界思考战争与和平的一面镜子。李缨告诉我他的梦想是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又自问自答道:当然这有些痴人说梦,这可能吗?我强调的是能够理性地看待战争的历史与战争的悲剧,这是非常重要的。

1.《李缨 《靖国神社》导演李缨的悲与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李缨 《靖国神社》导演李缨的悲与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07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