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现代作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948年,郭沫若因在考古和甲骨文方面的巨大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院士。
第一,明皇陵被挖掘,保护不力
十三陵建于1409年至1645年,陵区面积40平方公里。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帝王陵墓群。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民国军阀都没有抢墓,而是一直保护着墓葬。
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开始挖掘皇陵,遭到考古界的反对。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对于皇陵的发掘还没有完善的开发技术、现场技术和事后保护措施。贸然开启皇陵可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损失和意外。所以考古学家都认为现在任何帝王陵墓都不应该开放。
郭沫若
然而,郭沫若却一意孤行,坚持要打开的陵墓,并向周总理申请报告。当时,周总理考虑到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意了郭沫若的要求。于是郭沫若带着考古队,对明朝开国元勋朱迪的长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考察。因为朱迪墓的结构严谨,入口一直没有找到,墓又复杂又无力,所以他不得不放弃。
但此时考古学家发现万历定陵有崩塌,于是郭沫若带领人在崩塌处开了一个洞,从而开启了定陵。定陵的发掘,由于技术问题和保护不力,已经成为中国文物界永久的痛。
郭沫若一行入墓后,发现墓中堆积着金银首饰、金帛、玉帛、绘画和文物。然而,由于现场考古人员缺乏良好的保护措施,许多珍贵的文物已经消失和氧化,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再也没有恢复。郭沫若没有及时保护和抢救许多出土文物,而是把它们乱七八糟地留在院子里,有些只是留了两三年。
后来万历皇帝的灵柩被撬开,发现万历皇帝患有严重的腿部疾病,从而发现了万历皇帝不上朝的秘密。在万历枕上,发现了一顶金冠,成了文物传说。然而,郭沫若犯了很多错误。后来,他放火烧了万历的尸体。万历的灵柩板像垃圾一样扔在院子里,附近的村民捡碎家具。这些考古意外让郭沫若背负了千古骂名。
十三陵
武则天墓甘陵是唐代十八座墓葬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也是唐代唯一一座未被盗的墓。郭沫若后来想挖武则天的墓,但周总理吸取了教训,作出了惨痛的经历,下达了“十年不开皇陵”的命令,于是干陵活了下来。
第二,支持拆除北京古城墙
北京的古城墙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北京的指导思想是把北京建成工业城市。城市规划也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对旧城的保护并没有得到重视。
当时很多学者分两派。以林、、梁思成为代表的建筑专家建议保留古城墙;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方觉得古城墙应该拆除,否则会影响北京未来的发展。
梁思成等人认为,古城墙虽然古老,看起来很普通,但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考古价值。后来的人也可以通过这座古老的城墙了解我国的历史,感受前人的道路,找到他们的足迹,这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梁思成等人提出“梁晨计划”,将行政中心设置在老城以西约1.5公里的三里河地区,并支持将这座古城连同古城墙一起保存下来。
但是,郭沫若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城墙只是一堆砖头。最初的目的是御敌于未然。现在国家稳定了,他们不需要存在了;古城墙代表封建旧社会,是旧时代的象征。现在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为什么要留下这样的旧事?这不仅会给未来的发展增加障碍,而且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郭沫若的这番话,很难找到话来反驳,毕竟在那个特殊时期,旧的东西总是没有理由存在的,谁要是强了,说不定就扣个歪帽子。
但梁思成等人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在四处奔走,为国家留下一些古建筑。身体虚弱的林银辉甚至得了重病。但最后还是弱了,大势之下,北京的古城墙也没有保存下来,彻底拆毁了,再也找不到痕迹。
北京古城墙
郭沫若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发现古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有考古价值,并对此感到后悔,但所做的是无法改变的。
现在50多年过去了,中国大同、山西等地为了发展旅游业,花费巨资修建现代古城墙。有人提议重建北京古城墙,但它仍然是一个历史遗迹吗?就算后悔,也来不及挽回。
第三,个人的生活体验
1926年7月,郭沫若参军,跟随国民革命军北伐。蒋介石叛变革命,郭沫若写了《今日请见蒋介石》一文,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人民、背叛革命”的行为,对人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郭沫若因为这个原因被通缉,随即参加南昌起义,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流亡日本。
最猛烈的造谣和郭沫若的骂可能是鲁迅,他曾经发表文章批判鲁迅,把鲁迅说成是封建势力的残余。郭沫若虽然用了匿名,却被鲁迅发现,两人之间的骂战开始了。鲁迅称郭沫若为才子流氓,但随着骂战的升级,鲁迅说了一句名言:远看东方狗,近看郭沫若。
1949年8月14日,中苏关系好的时候,郭沫若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外蒙古独立》的文章,号召“无私地站立”,祝贺外蒙古独立,后来还写了一首诗庆祝斯大林的生日。这种行为,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感觉有点让人吃惊。
1966年后,郭沫若曾向在场的江青即兴朗诵过一首新作:《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亲爱的江青同志,你不顾一切地要在文化战线上冲锋陷阵,使中国舞台上充满了工农兵英雄形象。”郭沫若本人在文革期间安然无恙,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郭沫若早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别无选择,只能嫁给张琼华。享受了五天的婚姻生活后,郭沫若离开了家,他们没有离婚。在接下来的68年里,张琼华独自一人呆在郭沫若的家乡。
张琼华和郭牧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日本女子佐藤富子同居,佐藤富子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郭沫若给她取名安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郭沫若离开日本,断绝了与安娜的联系。之后,安娜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大连,改名为郭安娜,和她有五个孩子的儿子郭和夫住在一起。
1938年,郭沫若和于立群住在一起,后来补办了婚礼;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后来,于立群死在北京的故居,那里有四男两女。
郭沫若在一些学术领域,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中国古代史研究和古代写作方面取得了辉煌而巨大的成就。他才华横溢,国学功底深厚。他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做出了独到的贡献。抗战期间,组织武汉抗战文化运动,推出歌曲、戏剧、电影等各界宣传抗战。他还创作了大量屈原等戏剧剧本,鼓舞了人们的士气。
1.《铁骨铮铮郭沫若 铁骨铮铮郭沫若,爱好考古,曾经挖明皇陵,拆古城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铁骨铮铮郭沫若 铁骨铮铮郭沫若,爱好考古,曾经挖明皇陵,拆古城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103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