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我去通化抢救抗战老兵的故事。在著名的文化收藏家庄鹏的博物馆,看到了几张“住民票”。这几张已发黄的纸票,是东北人民遭受日寇残酷迫害的历史证据,十分珍贵。

1937年,日伪统治下的伪政权增设了通化省,伪省会设在通化城,辖通化、辑安、临江、辉南、柳河、金川、抚松、长白、濛江等9县。日寇为稳定和加强其在东北的统治地位,达到“治安肃正”的目的,在疯狂镇压东北人民抗日武装的同时,还用保甲制度、集团部落等手段,强化对东北人民的控制和束缚,土名叫“归屯”。

通过伪民政部发布的《集团部落建设》文告,实行全面归屯并户。

归屯是日寇制造集团部落的过程,是他们对中国人民大施淫威,制造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惨案的过程。他们强迫小村庄的人民离开世代居住的土地家园,迁到指定的部落之内。对原来的村庄一律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归屯就是制造无人区。在此之前的1934年-1936年,仅通化县即因归屯并户损失民房14000间,放弃耕地33万亩。到1937年,他们又强建4922个“屯子”。集团部落的规模和设施,各地情况不一。伪间岛省第一次和第二次建立的集团部落占地5-6垧,四周围是土墙,高3米左右,厚1米左右。通化地区的集团部落,通常都是100米见方或矩形,在外围挖土壕,土向内翻形成土墙。在土墙之内,有用4至5寸直径的原木设立的木栅,必要时还设有铁丝网。部落四周设有炮楼。集团部落避免多角形,以方形为原则,炮楼是必备的设施,间隔以100公尺为标准,部落内外的通道非常少,原则上只设一个大门。位置避开山区,尽量设在平地,并且实行“部落”制,各部落之间距离以徒步2小时内能够到达为限。每个集团部落容纳的群众为30至50户,多者100余户。出入要挂号,种地也不准离部落太远,致使远处耕地大片撂荒,粮食不够吃,以树皮草根充饥的现象经常发生。住的房子更是破陋不堪,许多都是马架子和地窨子。冬天寒风刺骨,夏季疾病蔓延,日本人称其为“人圈”。住在“部落”里的中国人,青壮年男子被拉去做苦工,年轻女子则时时有被日军奸淫的危险。饥寒交迫,病死、冻死、饿死的人很多。“集团部落”中围墙高筑、炮楼林立、壕沟纵横、警宪密布。

政治上的统治就更加严酷,一般在部落中央都设有军警派出所和村公所,不仅监视百姓的一言一行,还百般勒索刁难,每个集团部落都有它被日伪统治者烧杀抢掠的血泪斑斑的历史。当年,村落里流传着一首《归屯叹》,道出其中的辛酸:

说起归屯泪淋淋,

东北民众们,看看日本人,

强迫咱们归大屯,受罪实难忍。先归吉林省,后归奉天城,

归成大屯屠杀我们中国同胞们。吉林归了屯,全家恨日寇,

日本鬼子安上衙门出入看得紧,出门先“挂号”,回来要“报到”,要有一时失误一家性命难保存。同胞兄弟们,万众一条心,

联合起来抗日的人,准备打日本。收回东三省,才有我乡村,打倒日本子,才有中国人。

老兵刘长俊也唱过这首歌。日伪当局大搞归屯并户有一个目的,就是对抗日武装力量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抗联冻死、饿死。日伪军警在进行东边道第三次大讨伐时,曾经采取这样的措施,对抗日武装力量比较活跃的所谓“匪区”,禁止一切居民居住,全部归到其他集团部落。在这样的区域内,如无区长、村长和警察团长联署的通行证,禁止通行或居住,违者逮捕;也不许向“半匪区”或“准半匪区”内运入任何物资,违者逮捕。在所谓“半匪区”,住有警察队,不许有自卫团。许可人民居住,但对户口和居民活动严加控制,并发给印有指纹的“住民票”,无票者一旦发现即予逮捕,另外知情不举者也予逮捕。在所谓的“准半匪区”,对居民也发住民票,如欲去“半匪区”办事者,必须领发本区警察署长的通行证明书。如欲去“半匪区”运输物资,必须得到警察署长的许可,并受到种种限制。这样的地区有自卫团组织。在所谓“白区”,居民无须住民票,人民群众可以居住和运输物资,但从本区向“准半匪区”运输物资时,须得到警察署长或自卫团的许可。

显而易见,日本帝国主义把抗日武装力量活动的地区,搞成彻底的无人区,禁止向那里运输任何物资。对进入该区打柴、种植人参药材的,虽然也发通行证,但在路卡上严格检查盘问。即使是“匪区”之外的集团部落,其农耕地也限制在部落的四公里之内,并禁止种植直接可供食用的土豆、苞米和豆类。对食盐的控制更严,严密监视流通经路。御寒物资、胶鞋等也竭力防止流入抗日武装力量手中。此外,为了彻底围困抗日武装力量,如认为那个山寨可能是抗日部队储备物资的地方,立即全部放火烧毁。

1937年之后,日本人加大了对东北民众的压榨和控制,“集团部落”造成了数百万无辜百姓的伤亡。对这些触目惊心的罪行,日本始终不肯承认,而中国学者则到处奔走搜集罪证。但由于日军的有意毁证,不少能直接证明日军制造无人区的物证都难以寻找了,侥幸留存下来的这几份一家四口的由日伪濛江县警察公署制作的“归屯身份证”,很好地说明了日军在东北残酷制造无人区的铁证。近70年后,这份“归屯身份证”成为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证据。

1.《血泪斑斑 血泪“住民票”背后的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血泪斑斑 血泪“住民票”背后的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20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