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东、北非的难民潮让欧洲焦头烂额,作为欧盟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德国一度敞开大门欢迎难民,但这并不能弥合欧盟国家间在难民问题上的分歧。近日,在德国驻华大使馆,《环球时报》记者听柯慕贤大使谈了他对难民及其他热点问题的看法。

环球时报:今年是两德统一25周年。这段时间里,我们看到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在国际舞台上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政治角色。在统一的最初阶段,德国曾面临哪些困难?现在又有哪些挑战?

柯慕贤:在1990年前,两德有长达40年之久的分裂,社会发展差别很大。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扫除德国民众“心里的柏林墙”。第二,两德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德国努力促使两德发展水平一致,提高东德企业的竞争力,使它们融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中,至今从西部转移到东部的资金已达2万亿欧元。

第三,邻国对统一的德国持怀疑态度,担心德国强大后会不会回到那个二战时期的德国,背离欧洲一体化进程,走一条特别的道路。但事实证明,两德统一后,德国成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主要力量。德国有意放弃了一部分主权,放弃了德国马克并引入了欧元。

环球时报:说到欧洲一体化,最近难民问题正撕裂着欧洲。请问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对难民拒之门外,德国对此怎么看?德国的“难民态度”是什么?

柯慕贤:难民问题是欧盟这么长时间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数百万中东、北非等地区的难民逃离家乡,当然会引发欧盟内部的讨论。我认为,觉得拒绝难民就能解决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德国会接收难民,但这不仅仅是一两个国家的事情,整个欧盟都应该为此行动起来,做出积极贡献。联邦总理已呼吁欧盟各成员国在这个问题上团结互助。德国坚持认为,接收难民需要一个制度,每个国家应按照自身的经济规模、领土大小等,接纳一部分难民。德国很愿意为此积极贡献,甚至触碰所能承受的极限,但单靠德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环球时报:德国最近开始实施边界管控,有声音认为德国对难民的态度发生转变。大使先生对此有何回应?

柯慕贤:需要明确说明的是,德国不是拒绝难民,并非关闭边界,只是暂时采取措施,以便安排难民有序地进入德国,防止出现乱局。有些难民没有通过口岸入境,这种情况我们希望尽量避免,他们需要登记注册,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把他们安排到各个城市和地区。

环球时报:德国是否能承受上百万难民涌入?打算如何安置他们?

柯慕贤:我们认为德国承受得住,不过也得看将来具体涌入的难民数量。欧盟需要团结一致,其他国家也应帮助我们承担这方面的工作和费用。德国政府现在已经拨款60亿欧元,也有些个人提供帮助。总体来说,我们持乐观态度。

环球时报:对于德国接纳难民,有人说,德国想吸纳劳动力;也有人说,德国想弥补二战犯下的过错。您认为呢?

柯慕贤:德国宪法有庇护难民的相关内容。对受迫害者的庇护属于人权。对待难民,这涉及德国乃至整个欧盟的价值观——如果有人受到政治迫害或战争威胁,就有资格得到保护。这也是我们从二战时期经历中吸取的教训,当时许多人受政治迫害逃离家乡,前往瑞士、美国等国,受到保护。我们也从中得到启发——应该向这样的人提供帮助。

至于德国需要劳动力,这不是我们帮助难民的原因。的确,我们的就业市场需要劳动力,但德国经济吸引许多其他一些陷入经济困境的欧盟国家公民前来寻求就业,所以劳动力不是问题。

环球时报:德国现在是否感觉欧洲在难民问题上承担的东西太多?有媒体称,难民问题也是美国引发的问题,它应该接收更多难民,承担更多责任。

柯慕贤:我认为,单一因果关系并不适用于此。造成难民危机的原因有许多,大部分原因在于该地区本身。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欧盟的挑战,也是整个世界的。我们看到,美国现在也愿意做出一定的贡献。

环球时报:听说默克尔总理计划于10月份访华,能介绍下具体情况吗?

柯慕贤:现在谈默克尔的访华行程为时尚早,目前我们正同中方进行相关的协调。这将是默克尔任总理以来第八次访问中国。中德两国现在的关系比任何时候都好,去年双边贸易增幅达11%,贸易总量超过中国与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贸易总和。现在有个涉及工业创新的共同项目在我们的双边关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德国是工业4.0概念,中国则是“中国制造2025”方案。两者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

1.《德国羡慕中国拒绝难民 德国大使:认为拒绝难民能解决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德国羡慕中国拒绝难民 德国大使:认为拒绝难民能解决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22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