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华,成为第一位访华的在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中国逗留7天,这7天作为“改变世界的一周”,见证了中美双方在上海共同发表《上海公报》,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序幕由此开启。

在尼克松访华40周年之际,美国一些前外交官员、学者和主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高度评价尼克松这次改变世界格局的“破冰之旅”。

这次事件甚至催生了一个已经进入我们政治词典的短语——尼克松访华……

2月28日离开中国前,尼克松在欢送他的宴会上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这也许体现了一点尼克松的虚荣心,但他说的确实没错。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大卫·伊格内修斯发表尼克松访华40周年评论文章

美前外交官:“跨越式握手”意义非凡

当年作为首席翻译随尼克松访华的美国前外交官弗里曼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那次访华是“前所未有的体验”,是“中美互相了解的精彩时刻”。

“虽然此前中美高层已经有接触,但是尼克松访华之旅使得中美关系迈向更广泛的领域。”

对于美国前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前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而言,他外交生涯中“最富戏剧性、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40年前陪同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他认为,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胆识和对世界大局的把握,让40年前“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成功实现。

洛德是起草中美《上海公报》的见证者,他以“前所未有”形容《上海公报》的意义:“不同于以往任何公报,《上海公报》先摆明分歧,再表明共同立场,而且具有持久的现实意义”。

美国前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希尔2月20日在新加坡《海峡时报》发表题为从“从上海出发的长征”。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尼克松访华标志着“冷战开始结束”,“开启了当时世界超级大国互相制约平衡的重新定位”。

美国媒体:尼克松媲美林肯与罗斯福

2月11日,在尼克松访华40周年纪念日前夕,《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大卫·伊格内修斯发表题为“尼克松关于中国的伟大决定”的评论文章,将尼克松与林肯、罗斯福和肯尼迪等总统的伟大决策相提并论,认为访华决定“令人吃惊但是大有裨益”,这个决定最终“改变了世界”。

“这次事件甚至催生了一个已经进入我们政治词典的短语——‘尼克松访华’…… 2月28日离开中国前,尼克松在欢送他的宴会上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这也许体现了一点尼克松的虚荣心,但他说的确实没错。”

文章认为,尼克松是一位高明的战略家,访华的尼克松、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肯尼迪、大萧条中的罗斯福,以及内战中的林肯,都是如此。”

《国际先驱论坛报》2月8日文章称,尼克松访华“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总统外访”。

文章引述前CNN驻北京首席记者迈克·奇诺伊的话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经过几十年的彼此孤立和对立后,握手言和,向彼此敞开大门。”

美国《国际商业时报》2月16日发表《尼克松在中国:40年后》的评论文章。文章认为,尼克松那次历史性的访问在当时看来确实有点怪异,也备受争议,因为尼克松在从政的早期阶段一直对中国持批判态度。据悉,新中国成立后,身为国会议员的尼克松曾游说杜鲁门总统不要与中国建交。但尼克松在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就决定与中国恢复邦交关系。

文章表示,虽然尼克松在美国是一个褒贬两极化的总统。不过,访华之旅获得一致赞赏,无论是电视还是报刊,都不遗余力地进行大幅报道。“尼克松访华提高了他国内的支持率,也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新闻资料

破冰始末

1970年尼克松通过巴基斯坦向中国传递口信:准备开辟一条白宫通向北京的直接渠道。

1971年3月27日中国乒乓球队赴日本参加第31届世乒赛。参赛期间,中美运动员进行了友好接触。

1971年4月7日 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1971年7月9日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抵京访问。

1971年11月30日 新华社公告宣布:尼克松于1972年2月21日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的专机到达北京。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前往机场欢迎。

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从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时刻起,“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书房会见了尼克松。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共同发表《联合公报》。

1.《尼克松访华的意义 尼克松访华40周年 美各界高度评价“破冰之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尼克松访华的意义 尼克松访华40周年 美各界高度评价“破冰之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28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