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江西修水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
雍正末年,陈寅恪祖上从福建上杭迁到江西伊宁,再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家族终于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培养出陈宝珍、陈、、陈寅恪、陈风辉等被世人誉为“陈门五杰”的杰出人物,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祖父陈宝珍(1831-1900),21岁时,被举人录取。先后担任浙江、湖北巡抚、直隶总督、兵部侍郎、湖南巡抚。张之洞说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曾国藩称他“家中秀才”,光绪皇帝称他为“新政重臣”的改革家,是晚清著名的改革派骨干。后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后被革职,1900年被赐死罪。临死前,他留下遗嘱:"陈的子孙要做到六个字:不生,不问政事。"
陈宝珍
我的父亲陈·(1853-1937),是一位诗坛泰斗、“同光体”诗派的领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与谭、谭嗣同并称“湘潭三子”。
他们与谭嗣同、徐仁珠、陆居村并称“四大维新派”。
陈38岁考上进士。父亲陈宝珍去世后,他遵从遗嘱,不问政治。
在没有政治约束的情况下,他的父亲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上。
1903年,陈在家乡开办四义学堂。为了给陈提供一个上学的地方,果断地决定:
“放弃我的房子去办学校。”
他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取消“八股文”科目,禁止学生低头,与老师约定不背死书,不打学生,开创了新学校的先例。
在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中,战争蔓延到了北平和天津,大家都带着家人逃走了,但是陈却说:“我绝不会逃走!”
当陈听说他的好朋友郑投靠日本,帮助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政权时,陈痛斥郑“卖国求用”。
立刻和他断绝了关系。
平津沦陷后,陈拒绝游说和日本人声讨:
“中国人是狗吗?你低头让别人杀你?”
他叫仆人拿扫帚把日本人赶出家门。然后他开始绝食,五天后去世,享年85岁。
陈(齐白石画)
大哥陈衡恪(1876-1923)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
鲁迅、李叔同和齐白石是好朋友。
齐白石曾经说过:“除了陈师曾,绝对没有人知道我的画”。(陈衡恪曾子时)
梁启超评价他是“现代艺术界第一个具有艺术天才、人格高尚、价值不朽的人”。
陈衡恪的画
侄子陈风辉(1900-1993),陈衡恪之子。中国现代植物园创始人。
1936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他谢绝了英语导师的盛情,毅然回国。
他对他的导师说:
“报春花的故乡在中国。
我的根也在中国。"
回来后,他抛弃了所有的行李,却带回了600多种植物标本。
1948年秋,蒋介石想装修宋美龄庐山别墅——“美容院”。派了四个人去庐山植物园挖红枫。时任植物园园长的陈风辉上前义正言辞地说:“红枫挖不到,树归植物园,我有责任保护!”
“陈门五杰”都是精英,但最熟悉的是陈寅恪。
陈寅恪从小聪明好学,年轻时就能背诵十三经。他是著名的神童。
1902年春,13岁的陈寅恪随大哥赴日求学,在此行中结识了哥哥的好友鲁迅。
三年后,他因脚病回国治疗。考上上海复旦大学后,也拿到了人生中唯一的毕业证。
1910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陈寅恪开始了他断断续续的16年留学生涯。留学期间熟练掌握了蒙、藏、满、日、梵文、英语、法语、德语、巴利文、波斯语、突厥语、西夏语、拉丁语、希腊语等20多种语言,尤其是梵文和巴利文。
学习十几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了西方所有一流名校。但是他直到游学结束才拿到国外文凭!
他说:“读博士不难,但是两三年之内,如果你被某个特定的话题所束缚,你就没有时间去学习其他的知识了。”
学者在学习研究的时候,会被超然物外的心灵和共同的真理所束缚。——陈寅恪治学治学的务实哲学,只求一个学位,伴随他一生,直到他成为世界名师。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任命吴宓为研究院院长,主持筹备工作。
在学院成立之初,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合适的导师人选。这个任务自然落在吴宓肩上。
吴宓找到了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三位大师,但第四位大师出事了。
吴宓本来打算邀请章太炎做他的导师,但是章太炎不同意梁启超的意见。他听说梁启超也被邀请,立即拒绝了吴宓。
吴宓不行,只好回到清华,向校长曹云祥汇报此事,推荐他的哈佛同学陈寅恪,并建议邀请陈寅恪担任第四任导师。
曹云祥不知道陈寅恪是谁,就问梁启超:“陈寅恪是哪个国家的医生?”
梁启超回答他:“他既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他没有文凭。”
曹云祥又问:“他有什么名著吗?”
梁启超摇摇头说:“没有什么名著。”
曹云祥说:“如果你既不是医生,也不是一本书,你怎么能成为研究所的导师呢?”
梁启超郑重告诉他:
“我的梁是书,但总书不如陈先生的几百字值钱!”
曹云祥心!发电报邀请陈寅恪回国做家教。
至此,四大导师恒空诞生了,清华国学迎来了它的诞生,也就是它的巅峰时代!
国学院成立不过四年,却开创了中国学术界研究国学的新潮流,造就了一大批国学大师,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
同年冬,陈寅恪冒着凛冽的寒风,踏上了前往东方故国的邮轮,来到了这位洋溢着欧风美雨的大师园,开始了他传奇般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
这一年,陈寅恪37岁。
第一节课开始时,他对学生们说,他的课有“四个重点”,即:
前辈说什么,我不说话;
我不说邻居说过的话;
外国人都说过什么,我不说话;
我不说我过去说过的话;
我只说以前没人说过的话。"
他从古代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讲课的过程中引用了诗歌。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都是字母口语,连词源都是一字不差!
很快,这位深不可测、中西皆知的大师,就被整个中国学术界深深折服了。他的课满了,不仅学生来听,就连教授也经常来参加。著名教授朱自清、冯友兰、吴宓是班里的常客。
所以同学们恭恭敬敬地称他为“泰老师”、“教授之教授”。
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学生季羡林说:“听他的课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中外学者中,国外只有陆德斯,国内只有陈石。”
梁启超由衷钦佩道:
"陈先生的知识比我的好." alt="陈寅恪有多牛 你知道陈寅恪很厉害,但你知道他的家族有多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