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年,我有幸获赠由张福有、曹保明、梁琴、周长庆诸位先生所著的《百年苦旅》,便知道这是一部了解和认识长白山文化,推开吉林大地山门的巨著,钩沉求史,博引旁征,续韵补荒,且文图并茂,从而使许多未知的故事、尘封的历史日渐清晰。这之于偏爱史学、钟情诗词、酷爱吉林山水的我来说,无疑是难得的饕餮大餐。
固边卫国传承既往
长白山是关东第一大名山,历史上为清朝发祥地,清入关后被长期封禁。国人足不能跻,外族潜入屡生边衅。为勘明奉吉两省界线、三江之源和中韩国界,一百年前,徐世昌、张凤台等邀得刘建封组织了一次对长白山科学、全面的踏查活动。《百年苦旅》的序篇详细记述了这次活动。在刘建封前,多名勘察大员曾奉命前往踏查,多微功而返。唯有刘建封一行,不惧危岩绝壁,猛兽横行,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终于登临绝顶,为天池十六峰命名,留下“辽东第一佳山水,留到于今我命名”的千古壮举,并且查清长白山的山川走向、江河源流,查清穆石的位置和国界,留下了不朽的《长白山江冈志略》等一批重要著作,这些丰富而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令前者汗颜,令后人自豪。
《百年苦旅》的正篇,重点记载了一百年后,以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张福有一行为谙边情、知历史、详地理、识国界、卫家邦,重走刘建封踏查长白山之路,追寻传承的记忆。“邀瀑放吟长白颂,牵云聊补大荒书”,就是“在寻找和体会这种精神”。前人创造,后人继承,而且在继承基础上创新。他们是当代的刘建封,有了这些历史的、当代的刘建封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才能绵绵不绝,源远流长。
祭祀先贤爱我河山
祭祀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们对天地和草木的尊崇,也是人们对祖先和先贤的礼拜。帝王祭祀,求得皇权永固;凡人祭祀,为身家幸福美满。在张福有先生等人的踏查中,也有过数次祭祀。他们不祭鬼神,祭祀的对象是对长白山的发展创立了丰功伟绩的伟大先辈,如守土护边的武木讷、穆克登、吴大澂、吴禄贞、张凤台、李廷玉、刘建封等。他们祭祀的目的,不是为了小我的安康,而是为了“遵循前途,探访遗迹”、“守土有责,吃苦无妨”、“以启后世,爱我家山”,其中有老道口的祭山仪式、拜谒曹建德墓地、“塔山精庐”祭祀、祭山、祭圆池……每一次祭祀都感天动地,每一次祭祀都撼人肺腑。因为,这不仅仅是诵读祭文,更是穿越时空与前辈心灵的交流,是抚摸天地与长白山水真情的沟通!敬畏祖先,怀念先人,护疆守土,开发长白,无论是前辈还是晚辈,一切的一切,均来自对自然和人类和谐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追求,来自对长白深情的眷恋和对祖国深深的爱。
见微知著以小识大
细节往往可以决定成败。书中有许多细节让人特别感动。比如在曹家发现了破损严重的家谱,张福有先生出具借据带回长春找专业人士、省书法家刘成先生修复后送还。中国自古代起,在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的撰写过程中,就大量应用了家谱资料,曹家家谱在对刘建封踏查长白山的研究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所以福有先生才会如此精心。还有在汽车行驶中,张福有先生一眼就发现前人入山的“老道”;当别人在忙于拍照留念时,他则能很快在草木茂密的丛林里,找出残存的石碑;历数山珍如数家珍,行险路似走门前小径……他十几年潜心研究的结果,是他150多次与大山亲密接触的回报。“凡事耳食者悬,躬亲者确。”从这些细微末节之处,无疑显示出他对历史的尊重,对科学的严谨,对实物的钟爱,以及内心的善良、细致、敦厚和平易近人、礼贤下士的品质。于是,书上静静的铅字有了声音,有了感情,作者们似乎就坐在对面,一如可亲可敬的师长生动地讲述着山里的所见所闻,以至于使人忘记他们原是学识丰富的专家权威和有相当级别的官员。人格的美、人性的美,就这样通过秀美而又深入浅出的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
历史遗存弥足珍贵
眼前看起来平凡的小事、物件,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发现它们无不记载着动人的故事。书中描绘的曹家老屋旧址,门前潺潺流动的小溪,石块圈起来的深邃的古井,似乎在向我们讲述不平凡的往事;山中房顶的木瓦以及发黑发旧的烟袋,能告诉后辈几代人风雨积淀的文化。这些都是人类无比珍贵的遗存。但是它们都曾经被历史尘封。它们是历史文化遗产。岁月飘来又逝去,历史沉淀重被捞起。面对这些,需要毅力、需要耐心、需要科学的精神和智慧的头脑,还要有博学的知识才能发现、发掘。
由此想到,在辽河之西有个武厉逻遗址,西北距清代巨流河城150米,东部紧邻辽河大堤。隋征后设通定镇,唐征后改称颇利城。隋炀帝、唐太宗均由此渡辽。1996年2月18日,此遗址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永谦先生发现,当时城墙清晰可见。2011年10月18日,冯永谦先生偕张福有、孙仁杰先生调查于此,此城已经被取土所毁,挖成一个巨大深坑,人是物非!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能从残存的遗址中,看到青铜器时代的残片,在土壤的深层顽强展现早已如烟飘逝的历史。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对它加以保护,就不会有这样的遗憾了。如今,这样的事情还在发生着。由此可见,保护这些
遗存,不仅仅是专家们的事情,它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群众的珍惜与爱护。否则,一旦绝迹,就不可逆转,并且难再复制,更不要说那些刻画着时代印记的古城。保护历史遗存刻不容缓。
以诗证史妙笔生花
尤其值得一提的,还有《东荒补史篇》中将史与诗巧妙结合,这是《百年苦旅》与其他研究性书籍最大的不同之处。自古以来,史学研究的著作、笔记数不胜数,而史、诗相携却是凤毛麟角。《白山纪咏》中,刘建封留
下60余首残句,是在踏山途中边走边记而得,张福有先生均以绝句或律诗的形式将其补齐,今人古人,珠联璧合,妙不可言。如:
转过山头闻犬吠,两三间屋野人家。刘建封百年溪井水清澈,沟亦姓曹名不差。张福有1908年,刘建封一行踏查长白山,曾在江源区石人镇林子头村东的曹家沟曹建德家用早餐,赋诗两句。百年后,张福有先生率长白山研究会诸君访查至此,找到曹家,兴奋异常,续成七绝。再如:
诸君若到天池上,须把银壶灌玉浆。刘建封解渴何妨先解意,此行一路饮泉阳。张福有
看罢归来回首顾,白山依旧白云封。刘建封
身心恍驻大荒顶,梦入仙乡恋桦松。张福有
若非亲身亲历,岂能如此。“以诗证史真佳话,递演流风又百年”。
另有百余名诗人洋洋洒洒数百首诗作,纵情放歌长白山风光景物。这些诗词,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诗词,而是在为长白山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锦上添花,恕不一一列举。总之,“一首诗就是一座石碑,一首诗就是一个生命体”。化用张福有先生妙笔“书引诗成,诗可笺书”,便是史引诗成,诗可笺史,可谓书林中稀有的一大景观。书中还有200多幅照片,弥补了遥远的历史带给我们的生疏。让百年前的旧影书丹跃然眼前,当代的画面更加鲜活,沧海桑田回味深长,其史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均无法估量。
地域文化认同标志
《百年苦旅》用真实的笔墨,记录了长白山的历史文化。文化的基石是文字。从久远的殷商文化到燕赵文化,再到汉唐文化,长白山的历史都见证了。“长白山开发的历史是用勇敢者的心血写成,每一个细节都会令人感动和震撼”。书中还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美丽传说、地理地貌、植被以及丰富的宝藏,如口述文化的森林号子、喷发的火山井、红色的泥石流、瞬息万变的四时景观,还有奇花异草、怪木森林、长白石、松花砚等等,无不带给人如临其境的美的享受。书中还记载了大量的真人真事,这些是通过踏查、通过访谈、通过研究获得的,很珍贵。其中有和刘建封同时代的历史传人,他们的记忆和生活充满传奇;有为长白山献出一生的同大山一样永垂不朽的工作者;还有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这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珍贵资源,培育了长白山独特的文化。
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发展长白山文化,早在1994年8月,白山市委、市政府组织举办了有30余名研究长白山文化的东北三省的专家学者参加的长白山文化研讨会,在研讨会上,给长白山文化下了定义,长白山文化是指在长白山地区生活的多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区域文化。并讨论了长白山文化的精神和特点。十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制定规划纲要,多次颁发文件,到2011年12月6日,省委要求:“实施《长白山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整合长白山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代表吉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这表明,长白山文化已进入全省发展战略,由十几年的研究,转入推进与实施。其主要任务,是推进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其总体要求是“整合长白山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代表吉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长白山文化也有了它更广泛、更深刻的含义。相信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长白山一些濒临绝迹的文化能得以抢救和保护,一些历史的谬误可以得到纠正,长白山精神能够发扬光大、长白山文化品牌能够培育成长、社会经济和各项文化事业也会蓬勃发展。
《百年苦旅》是学者的研究报告,是名山的百科全书,是资政的宏伟画卷,是诗人的风雅篇章。在它的引领下,你会走进大山,你会了解大山。走进大山,就能走进大山的历史,探寻大山的秘密;了解大山,就能领略大山亘古不变的刚强性格与催人奋进的力量精髓。
1.《卷帙 解读长白山文化的恢宏宏卷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卷帙 解读长白山文化的恢宏宏卷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30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