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推出的一部讨论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让很多人深感震惊。我怀着悲伤的心情读完了全集。
影片中四个愤怒的少年,面对镜头的尖叫指责和喊叫声,令人震惊:
“放开我!”
“永远跟着他们的想法走!”
“我不想再被控制了。”
“我已经抑郁很久了……”
“你这样,我就为你去死!”
父母痛苦而困惑的表情更加尴尬:
“谁会理解我?”
“四十多年的脾气能一下子改变吗?”
"以前管理孩子的方法都是错的吗?"
“青,你多久没给我妈打电话了……”
这部纪录片只有三集,总共90分钟。央视社会法律频道花了10年策划,2年拍摄。
内容很简单:四个家庭因为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家长别无选择,只能把孩子送到专门的学校进行“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动心灵的启蒙教育。
剧情一点都不简单。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早恋、网瘾还是辍学,在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都折射出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正如电影所说-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家里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脱不了干系。
先说电影里的几个“少年问题”。
”没说完说道
他们已经拒绝了。"
第一个少年,家明,16岁,准备上高一,休学一个月。沉迷网络,想当流浪歌手。
家明父亲,私企经理,本科学历。在采访中,爸爸提到了自己努力的感受:大学前后,他从来不喝一杯牛奶,从来不穿一双皮鞋,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生活很辛苦。但是我一直在心里告诉自己,只要努力,一切都会好的。
爸爸想把自己奋斗过、坚持过的人生信条传给孩子。当党家明提出当街头歌手和背包客时,爸爸坚持要“纠正”孩子。觉得学习是唯一的出路。
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在他们家里:
“你让他跳,他敢不敢?”
第二个少年,张钊,18岁,大四,早恋,辍学4个月,把父母赶出家门。
张钊的父亲,国企职员,大专。
在与父母的冲突中,张钊多次试图自杀和跳楼。
面对记者时,张钊这样说道:
“他们通常会说,你让他做什么,他都不敢做。其实他每次只需要说这句话,就是‘你跳,你让他跳,你觉得他敢吗?’每次他说完这句话,我就想,如果我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了。"
他说:“我不上学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有女朋友,也不是像他们说的,我适应不了学校的高压,我只是释放了所有的情绪。”
但是张钊的父亲不想相信他儿子的理由。“张钊生活和学习都很好。自从发现早恋,我们之间的距离突然拉开了。”
在张钊的记忆中,爸爸很少笑。“他跟我妈在一起,除了吵架就吵架。他跟我在一起的时候除了看电视就看电视。”
“她一定说过她是对的。”
第三个少年是泽青,14岁初中学生,休学2个月。
泽青的妈妈,医务工作者,本科。泽青的父亲,事业单位职员,本科学历。泽青的爷爷奶奶是湖北大学退休教授。正如纪录片中特别指出的,他的家庭在社会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但是,泽青父母夫妻关系不是很和谐。他们经常告诉泽青,他家没钱,很穷。他不上学就赚不到钱,就想办法激励泽青好好学习。
“如果我有这些条件,
孩子们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
第四个家庭,主人公是杨霞,25岁,造船厂工人,无业。呆在家里,不上班,不谈女朋友,上网时间长,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杨霞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母亲是一名保姆。父亲爱孩子的方式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出去打工挣钱,给孩子更好的条件。
杨霞的父亲提出了一个难题:“我来自农村,为了挣钱,我不得不离开我的孩子,让他们成为留守儿童。但是那些家长,他们都是有单位有头衔的。如果我有这些条件,我的孩子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孩子会变成这样?”
相信每一个看过这部纪录片的观众都会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这些情况不同的“问题儿童”都有一个共同点——家庭教育模式需要改进。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余洪敏说:“这部电影值得中国父母去看。中国孩子的问题,基本上就是父母的问题。只要父母在中国受过良好的教育,孩子自然也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孩子是好孩子,看父母是不是好父母。”
这些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爱情。爱永远在。
但究竟为什么我们如此相爱,以至于父母和孩子最后成了敌人?
虽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但是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深的人。正如影片所说,“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但也是最容易出错的老师。
如何给孩子的心
注入温暖和力量
在家庭与教育的关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给孩子的心灵以温暖和力量?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大家分享。
首先要学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情感交流的第一步是倾听。
比如纪录片中的贾明想骑车穿过武汉的一条街道,父母的反应是“还没说完就拒绝了”。如果我们是家明,没有逆反心理就很奇怪了。有效的情感沟通,前提是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听他说完自己的想法,然后平和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理心是对孩子的尊重,是有效沟通的重要技能。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传递我们的观点,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和愿望。
其次,是接受孩子的“失控”。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这个小男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反抗,于是我们开始害怕。怎么回事?引用电影中的诗句:
我是一个机器人
只要进入程序,我就去做
有一次,不管主人怎么跟我说,
我会乖乖的去做
风雨无阻
在他们眼里。
我是一个好机器人
突然,十七年过去了
不幸的是
有一天我感染了一种病毒
我开始听你的。
不管主人输入了什么修正,
不能治好我
主人不知所措
他们删除了我所有的程序
无论结果是好是坏
其实不是孩子感染了病毒,而是突然有了自己的感受。我们对孩子“失控”的焦虑源于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意识。以前,我们可以视而不见,但当这件事被孩子揭露时,它就是一个真实的、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的担忧正是因为我们对未来缺乏信心。
这种焦虑和恐惧在很多自信的父母身上是看不到的。所以,当父母对孩子说“别听我说,再试一次”的时候,我总能从这些父母身上看到懦弱。
第三,不管有多难,都不要对孩子哭穷。
片中的泽青,因为父母经常跟他哭穷,鼓励他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方法造成了负面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泽青的家庭属于在社会上有很大成就的人。也许这样的家庭会不自觉地把一种价值观传递给孩子——他们必须优秀才能有存在感。
所以当泽青得知摄制组是央视的时候,他第一次同意改造学校。这说明泽青是多么想证明自己,多么渴望有存在感。
有人说,有钱人传给下一代的是自由,是野心,是冷静,是自律,是毅力。穷人遗传给下一代的是自卑、短视、暴力、散漫、容易放弃。
当然,这里的贫富不仅仅指物质基础,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千万不要把这种心理缺失带给孩子。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个伪命题
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成了诅咒,让很多中国家长加入了竞争。我们积极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课外班。要有特长,学业和学习成绩都要优秀。我们认为可以让孩子“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
纪录片里的心理咨询师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特别讨厌那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知道这句话伤害了多少人吗,尤其是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这句话其实是观念的转变。它设定人生只有一条路,你必须走这条路。看来这地方是到头了。真的是这样吗?”
这明明是球场上的比赛,只对刘翔重要。0.01秒就能决定,但孩子人生的竞争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迟到没什么大不了的。在这漫长的人生跑道上,控制节奏,培养持久的耐力,才是取胜的法宝。
作为父母,我们不妨坦然一点,记得要有一颗“大心脏”。
毫无疑问,每个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因为有了这份爱,我们才能对爱有更深的理解。爱的方式决定了父母和孩子互动的方式。互动的差异就变成了孩子心理价值观和信仰的差异,从而为孩子书写了不同的未来。你准备好给孩子一个未来了吗?
1.《镜子纪录片 央视首拍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别让爱变成伤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镜子纪录片 央视首拍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别让爱变成伤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380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