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上市公司股票按照相应证监会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或注册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人或做市商出售。
一般来说,一旦完成首次公开上市,公司就可以申请在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上市。有限责任公司在申请IPO之前,应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一,IPO的概念
首次公开发行(IPO)是指企业或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IPO是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
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股票是根据相应证监会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或注册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人或做市商出售的。一般来说,一旦完成首次公开上市,公司就可以申请在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上市。有限责任公司在申请IPO之前,应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二、IPO审核流程
按照依法行政、公开透明、集体决策、分工制衡的要求,首次公开发行(以下简称首次发行)审计工作流程分为受理、会议、质询、反馈会、预披露、初审会、发行会、卷封、会后事项、审批发行等主要环节。不同的办公室负责彼此的合作和相互制约。对于每一个发行人的审计决策,都是通过会议以集体讨论的形式提出意见,避免个人决策。
具体审核环节
1.首次公开募股材料的接收和分发
中国证监会受理部门工作人员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和《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管理办法》的要求受理初始申请文件,并按照程序转发给发行监管部门。发行监管部办公厅收到申请文件后,将文件分发给一、二级审核机构,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征求意见。审计一、审计二根据发行人所在行业、官方回避的相关要求、审计人员的工作量确定审计人员。
2.首次公开募股会议
会议的目的是建立发行人与发行监管部门之间的初步沟通机制。会上,发行人简要介绍了企业基本情况,发行监管部负责人介绍了发行审核的程序、标准、理念和纪律要求。会议将根据申请文件的受理顺序安排,通常在周一,办公厅将通知相关发行人及其保荐人。与会人员包括发行人代表、发行监管部部门负责人、办公厅负责人、审计一、审计二等。
3.首次公开募股审核流程
审核机制旨在督促和提醒保荐机构及其保荐代表人做好尽职调查工作,安排在反馈会前后。参加人员包括审计项目审计一、审计二的审计人员、两位签名保荐代表人和保荐机构相关负责人。
4.首次公开募股反馈会议
审计一和审计二的审计人员在审核发行人的申请文件后,从非财务和财务角度编制审计报告,并提交反馈会议讨论。反馈会议将主要讨论初步审核中关注的主要问题,并确定需要发行人补充披露和说明以及中介机构进一步核实和实施的问题。
反馈会按照申请文件受理顺序安排,一般安排在周三,由办公厅组织记录。参与者包括审计一和审计二的审计员以及办事处负责人等。反馈会后形成书面意见,完成内部程序后反馈给主办机构。在反馈发出之前,发行人及其中介机构不安排与审计师沟通(审批程序除外)。
保荐机构收到反馈后,应当组织发行人和相关中介机构按照要求实施和回复。办公厅收到反馈和回复材料后,会进行登记,然后转审计一、审计二。审核员应按要求审核申请文件和回复材料。
发行人及其中介机构收到反馈后,在准备回复材料的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以与审计人员沟通,必要时也可以与办事处和部门负责人沟通。
审计过程中发现应当披露的事项,发行人及其中介机构应当及时向发行监管部门报告,并对相关材料进行补充和修改。初步审查后,将形成初步报告(初稿),提交初步审查会议讨论。
5.首次公开发行前披露
如果反馈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政府相关部门意见完整,且财务信息未过期,将提前披露。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办公厅应通知主办机构提交审查会议材料和预先披露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发行监管部收到相关材料后,将安排预披露,并按受理顺序安排初审会议。
6.IPO初审会议
在初审中,审计师将报告发行人的基本情况、初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其实施情况。初审会议由办公厅组织记录,发行监管部部门负责人、审计一、审计二负责人、审计人员、办公厅及发展与审计委员会成员(分组)参加。第一次庭审通常安排在周二和周四。根据初审会议的讨论,审核员应对初审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初审报告是对发行监管部初审工作的总结,完成内部程序后转发审核委员会审核。初审会议讨论决定提请发行审核会议审议的,发行监管部应当在初审会议结束后出具初审报告,并将需要进一步说明的事项书面告知主办机构,并为发行审核会议做好准备。初审会议讨论后,如认为发行人仍存在需要进一步落实的重大问题,且不会提交审批会议审议,将再次发出书面反馈。
7.首次公开募股审查会议
发审委系统是发审中的专家决策机制。独立选举委员会有25名成员,分为三组。IEC根据工作量安排各组IEC成员参加初审会议和初审会议,并建立了相应的回避制度和承诺制度。独立选举委员会通过召集独立选举委员会开展审计工作。审计委员会将对初始申请进行表决,并提出审计意见。每次会议有7名成员参加,他们独立投票,通过了5票赞成。独立选举委员会成员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投票,在会前提交工作文件,并在会上进行记录。发审委将由发审委办公室组织,按时间顺序安排,发行人代表、项目签约发起人代表、发审委成员、审计一、审计二的审计人员、发审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参加。
发审委召开前五天,证监会将发布会议公告,公告发行人名单、会议时间、参加发审委的委员名单等。审计委员会成员应首先发表审计意见,发行人的听证时间为45分钟。听证会结束后,委员进行表决。发行审核委员会如认为发行人存在需要进一步落实的问题,将形成书面审核意见,在履行内部程序后发送至保荐机构。
8.IPO密封环节
发行人的初始申请通过审批会议后,需要封卷,即对原申请文件进行重新分类,存档备查。密封工作应在执行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意见后进行。如果对即将实施的IEC没有意见,则在通过IEC审查后立即封存。
9.上市后事件
会后事项是指发行人首次申请通过发行会议审查后、招股说明书公布前应披露的可能影响发行并对投资者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如遇会后事项,发行人及其中介机构应按要求向总行提交相关说明。如需履行会后手续,办公厅应在收到后将相关材料移交给一、二级审计机关。审核员应按要求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根据会后事项的相关规定,如果需要重新提交给IEC审查,则需要执行内部工作程序。如果申请文件未密封,后一事项和密封可以同时进行。
10.首次公开发行审批和发行
文件盖章并履行内部手续后,签发批准文件。
三、IPO询价机制
在询价机制下,新股发行价格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在固定价格模式下,主承销商根据估值结果和投资者需求预期直接确定一个发行价格。固定价格法相对简单,但效率较低。过去,中国一直采用固定价格发行方式。2004年12月7日,中国证监会推出新股询价机制,这是向市场化迈出的关键一步。
发行方式确定后,进入正式发行阶段。此时,如果有效认购数量超过计划发行数量,则超额认购。超额认购倍数越高,投资者的需求越强。在超额认购的情况下,主承销商可以根据交易所的规则分配股份,也可以不分配股份,即配售权。通过行使配售权,发行人可以实现理想的股东结构。在中国,主承销商没有配售权,必须按照认购比例配售。
超额认购发生时,主承销商也可以利用“超额认购期权”(也称“绿鞋”)增加发行数量。“超额配售选择权”是指发行人授予主承销商的选择权。授权主承销商可以在股票上市后的一定期限内,以相同发行价格超额出售一定比例的股票。在此期间,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发行价格,主承销商直接从市场上购买这部分股票,并将其分配给提出购买的投资者。如果市场价高于发行价,则由发行人直接发行。这样在股票上市后的一定时期内可以保持股价相对稳定,同时也有利于承销商抵御发行风险。
三,首次公开发行参与的作用
公司及其董事:准备和修改利润和现金流预测,批准招股说明书,签署承销协议和路演。
保荐人:安排时间表,协调咨询工作,准备招股说明书草案和上市申请,提出股票定价建议。
完成审计业务,准备会计报告,审核利润和营运资金预测。
公司律师:安排公司重组,审核相关法律确认,确认承销协议。
保荐律师:考虑公司组织架构,审核招股说明书,准备承销协议。
证券交易所:审查上市申请和招股说明书,举行听证会。
股票过户登记簿:起草股票和还款支票,打印大量股票。
印刷和翻译:起草和翻译清单材料,印刷大量清单文件。
四.香港上市和海外上市
2010年11月4日,在2010年海外IPO井喷之后,中国概念股自下半年以来频频在海外破发停牌。据业内人士透露,中国企业家对海外IPO的热情不会消退,这一时期的冷淡只是暂时现象。但是,企业海外上市必须在上市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合理的外部结构,利用专业中介的力量,灵活运用国际资本市场来壮大自己。
虽然中国企业面临19号文件、安全审查原则、VIE模式生存威胁等新挑战,但在各方努力下,通过上市前充分准备和合理的海外架构,未来上市无论是利用信任网络还是改变个人身份,仍会有渠道。“中国的民营企业需要寻求进一步的发展,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来壮大自己。中间有很多看得见看不见的障碍。很难完全由企业自己解决。这需要投资者和专业中介的共同努力。”
此外,专家们还讨论了结构建设、公司重组、外部管理备案、上市方式选择、上市前信托的含义、结构和设立要求、上市的个人身份转换(移民)等问题,具体介绍了内地企业在香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要求、程序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5.公司适合IPO上市吗
自1991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运行了28年,上市公司只有3000多家。说明上市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分析拟上市公司的行业现状
(1)工业发展空
国家鼓励的,未来增长很大的空行业适合上市。产能过剩,污染严重,虚假上市频繁,舆论影响力差,上市难度很大。
(2)行业监管现状
在一些行业,监管法规和政策不明确,行业内很多公司普遍从事不太合规的事项。一个公司合规经营,就没有竞争优势。
这种情况下,整个行业很难上市。
2.分析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公司的公司状况
(1)竞争优势
公司在行业内是否有足够的竞争优势,能否在可预见的未来赚取利润。能赚钱是国内上市的首要条件。
3.5亿上市公司是少数,平均净利润1亿左右。核心是公司在行业中是否有足够的地位。
如果行业空够大的话,会列出前五名和前十名;业内不吹,估计前三,甚至第一,就有机会上市了。
(2)标准化能力
公司是否有监管的意愿和能力。为了上市,还是有些愿望的,主要是能力问题。
(1)财务能力。很多公司都是靠违规来赚钱的,比如少缴税,扣员工五险一金,不符合环保标准。这样的公司,一旦规范,利润很少,很难上市。
如果完全符合首次公开募股上市标准,就必须确保公司在空之间有足够的利润上市。
②人员能力。许多公司位于偏远地区。老板想规范,却招不到合适的人。
单纯依靠中介是不可能的。公司的日常经营和内部控制仍然依赖于企业的内部人员。
第六,IPO上市的大概成本
上市成本分为几个部分:税收成本、标准成本、中介成本和其他成本。
1.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税收成本
营改增后,流转税基本上会规范缴纳,只有企业所得税。
按照三年IPO申报期和两年IPO等待期计算,一共是五年。在此期间,平均每个公司将产生至少2亿元的总利润,按照15%和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分别为3000万-5000万元。
这个费用上市前要规范支付,当地节省下来的40%可以申请减免或者返还。
2.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标准化成本
(1)五险一金费用。
标准化的时候一般是员工工资的40%左右。
(2)其他标准成本。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常见的有资产重组、土地证、房产证、生产程序、环境评估程序、融资规范等。
这个费用应该在上市前以标准化的方式支付。
标准化事项可以与当地金融办或上市办统一沟通协调。
3.IPO上市的中介成本
一般来说,上市总成本经纪人2000-5000万,会计师2000-500万,律师150-300万。
其中,经纪费主要是承销费,按募集资金的8%-15%收取;会计分为基本费用和附加审计费用(附加期间,每个期间50万左右)。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中介的费用大部分是上市后收取的,上市前需要支付500万左右。(地方补贴一般有这么多钱)
4.IPO上市的其他成本
其他信息披露、财务公关、庆典礼品等费用,约500万。
这些费用大部分是上市后支付的。
七.IPO上市大概时间表1。IPO上市整体时间概述
无论是主板还是创业板,申报期都是三年,三年要规范操作和纳税,保持稳定。
报告期第一年的纳税可能不定期,但差别不要太大。
主板要求连续盈利三年。创业板虽然理论上可以报一年的利润,但实际上大部分都是报两到三年的利润。
大多数中型证券公司要求创业板和主板净利润在最近一年盈利后才达到3000万元。大型券商要求更高。
根据目前的审核进度和效率,预计2019年上半年将对存货进行消化,6个月到1年对IPO项目进行审核。
2.新三板上市时间
有一定的规范基础,但新三板的监管要求与IPO仍有一定差距。
一般来说,如果2017年聘请IPO中介达到业绩要求,2019年可以申报;标准足够好的企业,2018年或许可以申报。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上半年上市。
3.非新三板上市公司
标准化更差。现在2016年所得税汇算清缴已经完成,不能修改。一般2016年不会用。
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在2017-2019年申报,2020年或2021年上市。
如果2016年足够标准,可以考虑以2016-2018年为申报期,2019年申报,2020年上市。
八、企业上市前的IPO准备
上市与否,好与坏,不在于上市本身,而在于民营企业本身。就像亮剑,放在师傅的地方可以震慑江湖,放在普通人手里还不如菜刀有用。
1.上市前准备:明确战略
企业无论上市与否,都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什么。让上市服从企业的整体战略,加快企业战略的实施。同时,通过上市,调整和优化现有策略。如果战略明确,企业就会保持主营业务的持续增长,增值,提高股价。如果你觉得一家公司的战略不明确,你敢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吗?上市就像给创业者一辆车。如果一个创业者很清楚自己要去哪里,我们就敢做他的车,和他一起发展。如果他开车后找不到路,我们就不应该浪费时间。
2.上市前准备: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欧美的经验表明,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企业股价一般会上涨10-15%。
目前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他们可以团结一致创业。然而,一旦企业变大,家庭冲突就开始出现。同时,这种家庭氛围让一些优秀的人才不敢参与,也不敢放手。员工普遍认为自己是在给老板家打工,工作态度很强。
有些创业者还是没有想清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或者说,他们不愿意放权。一位想上市的民营企业家问我,上市后的所有权是否一定要和经营权分离?我问他,你努力,每年就能赚一个亿。如果聘请职业经理人,一年能赚2亿。你留出很多时间,思考企业战略,整合企业资源,和家人一起旅行。这个时候,你愿意付给经理多少钱?
我想很多创业者这个时候都会很大方的。问题是,有些创业者会问,我能找到这样的人吗?
3.IPO上市前准备:引进人才,共同发财
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因为他们的成功经验,也更加自信和武断,无法吸收别人的意见,甚至不欢迎别人的建议。有些创业者对外人有明显的不信任,这使得人才迟早会离开。
民营企业上市必须大量招聘人才。但没有好的机制,高薪人才容易招,高薪人才难留。如果没有新鲜血液注入,或者骨干力量处于动荡之中,企业的经营就会有巨大的风险。
富有的私营企业家买一辆百万美元的汽车,眼睛都不眨一下。给一个人才100万,他宁愿请10个庸才。对于企业的未来,一个人的价值大还是一笔钱的价值大,一目了然。
4.IPO上市前的准备:提升自己
对于一些民营企业家来说,没钱,没风险,小钱,大钱。民营企业家自己经营企业几年,十几年,管企业没问题。你再给他5000万,他就有点招架不住了。如果你给他一亿美元,实际上会伤害他。就像给一个武将十万大军。
企业上市,规模大。民营企业家的水平和能力也应相应提高。否则企业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另外,如果你素质不高,如何吸引人才。诸葛亮不变成刘备是不会来的。
5.IPO上市前准备:夯实管理基础
你的企业有核心竞争力吗?有没有未来三年的规划?有产品储备制度吗?是否有独特的资源和能力?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吗?有没有规范的管理流程?有没有成功的企业文化?是否有绩效考核?有没有人力培训机制?有没有严格的决策制度?有可持续发展的积累吗?有工作描述吗?是否有责权利平等的制度?
如果没有,就把清单放一边。
6.IPO上市前准备:加强风险管理
企业上市后,机会更大,资源更丰富,风险随之而来。就像以前呆在家里一样,默默无闻,没有风险。上市后,就像一个有钱人从家里出来一样,可能会面临下雨、车祸、抢劫等风险。
如果民营企业不能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他们会发现来之不易的利润可能会在瞬间消失。如果有人还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可以问问上市的民营企业。纵观中国股市,有多少好公司上市前业绩斐然,上市后却戴上了ST帽子。
我们经常听到海尔和联想的商业领袖说,他们感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民营企业家信心满满,这是好事。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听到一个人说他很有能力,没有问题,我们相信这个人一定会有问题。
九、企业为什么要IPO上市?IPO上市有什么好处和优势?
1.提高公司知名度:企业上市极其重要。它不仅可以赢得投资者和新闻媒体的关注,而且对企业、企业家和基金都有很大的影响。
2.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一些资金,这些资金不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偿还。此外,企业家可以利用这些资金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
3.增加股东资产的流动性,逃离银行的控制,不再需要依赖银行贷款。
4.用股票收购其他公司。上市公司也可以以股票的形式购买其他公司。如果你的公司没有上市,那你就得自己估值了。只有你给的价格符合对方的预期,对方才会同意把股份卖给你。一般来说,股市比自己估算股价方便多了。
5.利用股票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一定的股份转让给经理,可以缓解经理和公司股东之间的矛盾。许多上市公司通常使用股票期权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共担风险,公司所有者将公司的一部分出售给公众,相当于要求公众和自己一起承担风险,比如100%持股,你输了100%持股,50%持股,你输了只有50%。
6.提高公司透明度,增加公众对公司的信心。
7.提升企业信誉。无论是召开新产品发布会还是新闻发布会,上市公司更容易得到商界、投资者、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
十、IPO上市有哪些弊端和不足?
1.上市要花钱。
2.提高透明度也暴露了很多秘密。
3.企业一旦上市,就成为上市公司,对全体股东的收益负责;
4.股东对利润和增长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将对上市公司的管理造成很大压力;
5.上市公司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自愿接受某些部门的监管;
6.企业一旦上市,企业的管理人员就不得不放弃一些原本享有的行动自由;
7.上市后每次都将公司信息告知股东。
8.可能是恶意控制的。
9.上市时,如果股价定得太低,对公司来说就是亏损。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做法,几乎所有公司上市都会把股价定得更高。
◆ ◆ ◆ ◆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对版权有异议,请联系后台协商。
来源:网络。
◆ ◆ ◆ ◆ ◆
尽快报名~
-结束-
点击“阅读原文”收藏
1.《上市公司ipo 企业IPO上市最详尽分析(吐血整理,建议收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上市公司ipo 企业IPO上市最详尽分析(吐血整理,建议收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413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