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道才
清明节,又称跋涉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在中国,除汉族外,满族、壮族、侗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有清明节的习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料记载,定清明与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有关。当时,金公子重耳流亡国外以逃避迫害。有一天,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他又累又饿,因为食物短缺快要死了。随行的大臣介子被推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从他的大腿上切下一块肉,煮了一碗汤给他喝。喝了肉汤后,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介子从腿上切下来的时候,他很感动。
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君主,即晋文公。他即位后,奖励相关英雄。作为拒绝的奖励,介子来到绵山与母亲隐居。晋文公带着人去找介子推,但是因为高山密林,他找不到。有些人提出火烧山并强迫介子推进。大火熄灭后,我看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在一棵老柳树下奄奄一息。晋文公哭了。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不允许生火做饭,只能吃凉的。第二年,晋文公带领所有官员进山祭拜,发现老柳树死了,又复活了,于是他把它命名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时间间隔太短,后人将两个节日合二为一,取名清明节。
清明节已经建立了两千多年。古代人庆祝清明节的方式除了祭祀祖先、扫墓之外,还有禁火、禁冷食、徒步、划船等,与现在的清明节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相关的古诗中找到证据。
祭祖扫墓是古人清明最重要的内容。自春秋以来,古人就有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这一天,人们带着他们的老幼来到祖先的坟墓前,向坟墓提供酒、食物和水果,并焚烧纸钱进行崇拜。对于当时的祭祀场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野望寒食》中有生动的描述:“当黑鸦鹊昏树时,谁会在清明哭求寒食?风吹着旷野里的纸钱,古墓里满是春草绿;梨花映杨树,是生死离别之地,重春不哭,萧萧雨人归。”
禁火和冷食是古人在清明节的饮食习俗。由于添加了寒食节的食材,古人往往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就戒烟,只吃冷食。冷食包括冷粥、冷面、冷糊、青米等。为了补充营养,人们往往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再对祭祀食物进行分割。
开展体育活动也是清明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防止冻伤,古人在清明节期间经常进行许多体育活动,如荡秋千、拔河、扑蝴蝶、采药、放风筝、放河灯、砍柳树等。宋代诗人张喜安的《木兰花·毛毅·吴兴冷食》描写了当时清明节人们的体育活动:
吴尔景,龙首,笋荡女游。
周放捡绿忘黄昏归,秀叶踏青不定。
旅行到远山后,党已放入庭院。
中庭的月色清澈,无数的白杨花都经过,没有影子。
徒步也是古人过上清明生活的重要活动。这时候春光明媚,草长势大,古人就趁节日去乡下踏青,告别寒冬,迎接春天。宋代著名作家欧阳修在《踏歌词》中写道:“当华南春暖花开,风闻马嘶。青梅如豆眉,蝶长天飞。”
划船漫游和徒步旅行一样,也是古代清明活动的内容之一。经济条件较好的官员、政要和热衷于游览名山大川的学者,此时常乘船漫游,欣赏壮丽的景色。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扬州黄鹤楼》就是这一风俗的艺术体现:
老朋友们频频向我招手,告别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旅游。
孤帆远离蓝色空,只看到长江天流。
这首诗写于唐开元十八年李白“藏酒十年定”之时,记录了他与大诗人孟浩然的友情。孟浩然是一位自由豁达的诗人,陶醉在山河之中。李白得知要坐船去广陵旅行,就约他在江夏见面,亲自送到河边。临走时,他写了这首诗来表达他此时的感受。
1.《清明节内容 古人这样过清明节! 祭祖扫墓是最重要内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清明节内容 古人这样过清明节! 祭祖扫墓是最重要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440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