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早君。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给大家讲讲小灵通的故事。
的确,小灵通作为一种过时的技术,已经离开我们的视线很多年了。
不过回想起来,确实掀起了一股热潮,席卷全国,拥有大批支持者。
大多数人只知道是“不是手机的手机”
这项技术自诞生以来,一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很多人说不合法,很多人说存在就合理。双方争论不休。
那么,是什么样的技术呢?为什么这么有争议?为什么是昙花一现,迅速崛起,又迅速消失?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小灵通的诞生
1978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他在1961年完成了这部作品,但由于众所周知的时代原因,它没有出版。
改革发展的第一年,这部小说终于出版了。出版后迅速引起轰动,初期印刷300万册,成为七八十年代后永恒的童年回忆。
书中名叫“小灵通”的主角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记者,漫游未来世界,有着各种神奇的经历。
谁能想到20年后,“小灵通”这个词又会重新出现。
1998年1月,浙江省余杭电信局正式开通小灵通业务。这是一种半移动电话半固定电话业务。这样做的原因是它看起来像手机,但它使用的是固定电话网络。
小灵通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当时移动和电信是分开的,移动有手机通信业务,发展很快。至于电信,信息产业部不给它无线通信牌照,只能看着移动发大财数钱。
同样承受着利润增长压力的电信当然不会就这么等死。所以一直在努力寻找机会。
有一次,浙江电信下属的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信去日本考察,看到小灵通的技术,顿时觉得自己像个宝——“哎,这不正好符合我们的需求嘛!”
徐福新
这个小灵通在日本的时候不叫名字。它的原名是小灵通,即个人手持电话系统,是一种个人手持无线电话系统。
小灵通属于第二代通信技术和WLL(无线本地环路)技术。它通过微蜂窝基站实现无线覆盖,通过无线方式将用户终端(即无线本地电话)连接到本地固定电话网(PSTN),使传统的固定电话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在无线网络覆盖区域内自由使用。
说白了,有点像增强型无绳电话。
喂?小李。。。
其实这种技术在日本是闭门造车开发出来的,在国内引进后并不普及,所以被称为“穷人的蜂窝”。主要原因是它的基站覆盖范围很小,所以很容易信号效果差,但好处是资费便宜。
当时是基于固定电话网,所以严格意义上不是移动通信技术,所以满足了电信的需求(电信没有移动通信牌照)。
说到小灵通,不得不提一个公司,就是UT斯达康。
1995年,UTstarcom在美国成立,创始人是吴英。
吴英
这个标志性的胡子,你可能还有印象
就是吴英,瞅准了小灵通技术的商机,和徐福新一拍即合,决定全力引进小灵通技术进入中国。当时UT斯达康花了几千万买了这项技术。“小灵通”这个名字是徐福新(徐也叫“小灵通之父”)起的。
当时小灵通这个名字完全属于UTStarcom小灵通产品(经叶永烈先生自由授权)。后来因为这个名字好记,逐渐成为小灵通技术的“昵称”,被所有厂商称为小灵通。UT斯达康干脆放手,放弃了该名称的独家所有权。
优点和缺点
我们来详细看看小灵通的特点。
前面说过,小灵通在日本被称为“穷人的蜂窝”。
其建设成本远低于传统的2G(GSM)。成本低,所以资费很便宜。
就像余杭电信最早推出的这种小灵通服务一样:单向收费,接听不收费,月租20元,话费每分钟只要0.2元。
这个资费标准当时非常轰动,远低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只有1/5左右),和固话业务基本差不多。另外,小灵通手机(实际上是无线市话终端,为方便起见,以下简称手机)的价格也很便宜,只有几百块,所以吸引了大量用户来处理和使用。
当时的小灵通广告
除了资费,小灵通还有一些显著的优势:
环保环保是小灵通的一大优势。小灵通终端功率只有10mW,而一般2G终端功率在1 W左右..小灵通基站功率500mW,2G GSM基站功率20W。所以用小灵通打电话,不会觉得手机热,也不会像GSM那样长时间头晕。
小辐射是小灵通的卖点
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当时日本很多医院不允许使用GSM手机,只允许使用PHS手机。
同样,低功耗使得小灵通手机的待机时间比普通手机长得多。
音质好小灵通语音通信采用32kbit/s ADPCM编码技术,是对传统64 kbit/s脉码调制技术的改进。数据量减少到传统PCM的1/2,但效果相当。所以小灵通的音质和固话没有太大区别,比其他2G手机要好。
延迟时间短小灵通基站覆盖半径小,无线接口的设计和处理与传统2G不同,延迟时间相对较小。
说了优点,再来看看缺点。
虽然低功率赋予了小灵通很多优势,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致命的缺陷——信号差。
小灵通用户经常遇到信号问题。当时有很多关于小灵通的段子。比如有人把小灵通叫做“你好曹”手机,因为用的时候总是“你好?!.....喂?!……曹!”。有人编诗讽刺:“拿小灵通站在风雨里。左手换右手还是打不通。”
信号之间的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小灵通在日本的用户体验并没有国内那么差。主要是日本人的房子多为木结构,所以一定程度上信号衰减没那么大。
高速发展期
无论如何,中国电信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小灵通卡,需要用它来挽回颓势。
其实当时全国各地电信局都持观望态度。不光是电信局等着看,设备厂商的态度也很模糊。
包括华为、爱立信在内的几家设备厂商,在仔细评估了小灵通技术之后,认为这种技术太落后,没有任何前途,于是选择了放弃。除了UT斯达康,只有中兴和朗讯决定跟进。
真正决定小灵通命运的是政策。如果政策受阻,对电信有强烈的意愿是没有用的。
电信坚持小灵通是固定电话技术,中国移动认为是移动通信技术,这是“违规”。双方来来去去,争论不休。
2000年6月,原信息产业部发布通知,将小灵通定位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标志着限制小灵通发展的政策有所松动。
于是各地电信纷纷推出小灵通业务。
2002年8月,小灵通在中国大陆200多个城市开通,系统容量1100万条线路,用户超过600万。
当时除了北京和上海,小灵通业务基本在全国开通。
2003年3月,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对媒体表示,对小灵通的政策是“不鼓励,不干涉”。
同月,小灵通在北京市怀柔区发布号,正式突破北京。
2004年2月,小灵通成功突破上海。至此,已经全国开通。
与此同时,小灵通用户数量像火箭一样突飞猛进——
2004年4月,4700万。
2005年9月为8127.5万元。
2006年10月,达到9341万的历史高峰。
一时间,小灵通在中国家喻户晓。很多人,尤其是家里的长辈,都处理过和使用过小灵通业务。
走下坡路
已经达到巅峰的小灵通,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自己命运的转折点。
其实UT斯达康的转折点来得更早。
小灵通刚爆发的时候,ut斯达康赚了不少钱。
2000年3月,UT斯达康控股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登陆当天,股价一度飙升至73美元,涨幅达278%,公司市值瞬间膨胀至70多亿美元。
小灵通全盛时期给UT斯达康带来了25.93亿美元的年收入。UT斯达康的市值甚至一度超过IT巨头思科。
2003年,UT斯达康控股被美国权威杂志《商业周刊》评选为全球100强IT企业之一。
2005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最成功的20大小企业之一。
小灵通当时有多火?来自世界各地的运营商纷纷来堵厂家的门,要求厂家优先供货,甚至给厂家领导送礼。。。这种事情现在是无法想象的。
除了UT斯达康,中兴也是靠小灵通贡献的暴利,营业额和华为的差距一度缩小到只有50亿(当然CDMA也有贡献)。
UT斯达康赚了不少钱,创始人吴英当然是风光无限。
当时吴英频频出现在聚光灯下,出席各种会议和采访,经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封面上。
这张标志性的照片已经成为历史
但是,从2005年开始,UT斯达康走上了衰落之路。
虽然小灵通用户数量仍在增长,但公司小灵通业务收入却在下降,从2014年的79%下降到32%,公司年亏损4.3亿美元。
此后UT斯达康连续亏损6年。
2008年,经过运营商第三轮分离重组,电信终于获得了正式的移动通信牌照,从联通手中收购了CDMA网络。
以CDMA为新宠,电信当然不会把小灵通当做旧爱来重视。
由此电信对小灵通的投入不断减少,各大运营商的手机资费不断下调。这样一来,小灵通的竞争力急剧下降,用户数量开始明显下降。
2008年5月,中国大陆小灵通用户数量跌破8000万。
雪上加霜的是,小灵通使用的频段影响了当时国家高度重视的“国内标准”TD-SCDMA。所以,它的命运注定要提前终止。
2009年2月,政府部门明确要求1900-1920MHz频段(即PHS频段)的所有无线接入系统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确保1880-1900MHz频段对TD-SCDMA系统无有害干扰。
这意味着小灵通必须在2011年完全退出网络。
从网络中艰难撤退
虽然有政策要求,但实际上小灵通从互联网撤退的道路是坎坷的。
当时有小灵通业务,除了中国电信,还有中国联通(南电信北网通,2008年网通并入联通)。
一开始两家运营商以为退网会更容易,后来发现退网的难度堪比拆网。
为什么?
从用户方面来说,尽管成本因素低(运营商会提供补贴),但往往还是要去营业厅办理手续,换号。这是很多用户非常不愿意的事情。
不少小灵通用户起诉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要求继续提供小灵通服务,保证服务质量,给运营商造成了舆论压力。
对于运营商,监管部门实施了严格的投诉率考核机制,运营商无法强制小灵通用户转网。
所以2011年,小灵通并没有按时完全退役。
又拖了三年,2014年10月1日所有小灵通基站终于关闭。小灵通业务彻底消失。
临终遗言
从1998年推出,到2006年达到顶峰,再到2014年退出,小灵通在中国已经生存了16年。它的好日子来了又很快结束,就像过山车一样。
它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短暂过渡的产物。
总的来说,小灵通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通过使用,电信积累了移动通信的运营经验,培养了很多早期的移动通信用户,避免了与移动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投资虽然贵,但是值得。
相反,设备制造商方面的UT斯达康非常令人失望。
其实当初UT斯达康和吴英都很清楚,小灵通不是长久之计。但是他们高估了小灵通的生命周期,行动缓慢,错过了最合适的转型机会。
而且UT斯达康的转型战略也很失败。虽然已经尝试投资3G、IPTV等业务,但整体战略推进迅速,没有章法,没有形成竞争力。面对爱立信、华为等传统电信领域的巨头,机会稍纵即逝,不能犹豫。
大胡子吴英最后的结局也很尴尬。走出光环,他在ut斯达康内部经历了激烈的分歧和挣扎,然后硬生生离开,消失在大众的视线中。
1.《中兴小灵通 小灵通往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兴小灵通 小灵通往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490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