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毕业考试罗马尼亚海报
《毕业考试》是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久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重要奖项的第三部电影。在《四月三周两天》获得金棕榈奖(2007)和《超越大山》获得最佳编剧和最佳女主角(2012)之后,他获得了最佳导演奖(2016)。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经获得艺术电影制作水平的戛纳一再肯定,孟玖不仅依赖于罗马尼亚新浪潮的“电影语法”,还依赖于他不断变化的主题——不仅保持了西欧视角下想象和揭露罗马尼亚问题的距离,而且在渐进的复杂性中与更普遍的欧洲关切产生了共鸣。
《毕业考试》是孟玖睿智的主题和叙事选择的最新版本,不同于《四月三周两天》那种严酷历史情境下的堕胎故事,也不同于《山外》那种与城市不同的修道院空。毕业考试的时间空和情况更贴近影院观众的日常体验。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一个罗马尼亚中产家庭的女儿在毕业会前遭遇性侵未遂。手臂受伤她可能无法按时完成答题卡,能否拿到9分以上的平均分是获得英国大学奖学金的一个条件。影片的核心事件是女孩的父亲(罗密欧医生)违反原则,帮助需要肝移植的副市长“插队”在等候名单上,以换取副市长对考官的“问候”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修改卷子时要照顾好标记的卷子)。
更明亮的夏日
“八月”
当我们这样总结影片时,人情、原则、考试/升学等元素的亮点,难免让人联想到中国。平日恪守原则,敢于承担责任的父母,在面对孩子升学的问题时,可能会陷入人情与原则的战争。“更亮的夏日”里,父亲因为四个大三学生考上建中夜校,希望重新审题,与别人发生争执。2016年金马奖最佳影片8月,父亲“不能低下高贵的头”为了儿子能上自己喜欢的中学,和母亲一起设宴招待校领导。在这些情况下,孩子的继续教育被赋予了一个家庭对未来的想象。是标记个人成长(毕业和录取)的明确形式,也是用明确的成绩(学校好坏)来预测希望的大小。然而,与这种普遍的“期待成龙”不同,毕业考试中的考试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罗密欧神父期望他的女儿伊莱扎通过这次考试(基于此的奖学金)切断与家乡罗马尼亚的联系,在他看来抛弃这个无望的国家,在“更文明”的英国开始她的生活。换句话说,罗密欧把考试当成女儿逃离罗马尼亚的唯一机会,他指出罗马尼亚是一个必须逃离的国家。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观众得到了反思这种心理症状的机会。
第一,逃归
其实逃离罗马尼亚寻找理想的另一面并不是什么新话题。保加利亚电影学者亚历山大·亚纳基耶夫(Alexander Janakiev)指出,在冷战时代,“离开巴尔干半岛”的想法整天困扰着许多人。他们希望找到一个天堂,在那里一切都很完美,远离熟悉的家园。“[三]在毕业考试中,伊莱扎的父母在齐奥塞斯库统治时期逃离了罗马尼亚。他们在国外一直生活到罗马尼亚剧变后的第二年(1991年),并在冷战结束尘埃落定的那一刻决定回到中国。但后冷战时代的回归,现在被罗密欧称为“一个糟糕的决定”。罗密欧,曾经有着无比的骄傲,想要在罗马尼亚克服一切困难,扭转乾坤,现在相信一切都没有改变。出于最深的绝望,他让女儿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作为一个教训,并给了她“逃离”的指令。
罗密欧对罗马尼亚的绝望可以称得上是坚定的“完蛋党”。在一次谈话中,他对女儿说:“相信我,如果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个国家,我会强烈建议你留下来为之奋斗,但我们留下来就足够了。”在他心目中,英国作为另一方,有着比本地更强的真实性——“当你在肯辛顿公园,有小松鼠追着你玩的时候,这里的一切都会显得很尴尬,你会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如果说冷战时代的逃避是基于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国内形势,是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选择,那么在后冷战时代,资本主义阵营大获全胜,失败者信奉WINNER的逻辑,为什么还需要如此果断的逃避?通过主要的剧情设计和详细的讲解,给出的理由是,这是一个不遵守秩序,无法公平竞争,靠人情和关系网来运作的社会。正是金棕榈奖得主《我是黑人》可以用这个理由形成对话。肯·洛奇讲的故事发生在毕业考试设定的英国“彼岸”。在罗密欧想象中的这个更文明的国家,辛苦一辈子的木匠,因为不人道、复杂的商业行政程序,尊严和生命被践踏。
作为编剧和导演,孟玖意识到罗密欧幻想的欺骗在另一边。当罗密欧把女儿遇袭事件归咎于当地社会时,他的警察朋友提醒他这是意外,会发生在其他地方。而他的母亲和妻子并不认同他“出国是灵丹妙药”的执念(他母亲甚至直言,“你觉得其他地方和这里有什么区别?”).但总的来说,影片根据绝望的罗密欧的心理图景,构建了一个问题重重的社会环境。影片开头破碎的窗玻璃,开车时被狗撞,汽车雨刷被人拨弄,破碎的挡风玻璃和女儿的攻击,这些不为人知的行为和突如其来的暴力,加上晃动的手持摄影,塑造了影片不安全不稳定的环境。车里的手机铃声,派出所背景声里不间断的电话铃声,副市长办公室和考委会主任家里的铃声,这些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人接,充斥着整个声道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心理上的持续焦虑。
这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压力,可以让观众接受罗密欧不惜一切代价让女儿通过考试的行为。在更深层次的文化逻辑中,毕业考试所说的是后冷战时代延续下来的冷战格局。虽然冷战已经结束,但胜负的阵营依然清晰,社会观念中形成的文化层次依然清晰。战败国的一员去战胜国获得更好的生活是“自然合理”的。
然而,与他的父亲因为对自己的国家感到失望而回到冷战的逻辑不同,伊莱扎想做出的是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她是会重复父母从冷战时代的逃离,还是坚持父母在冷战结束时的回归,影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然而,在经历了整部影片笼罩在昏暗的阴影中之后,最后一段出现了一种明亮的光芒,而且不仅仅是洒在伊莱扎身上。
第二,失控和增长
罗密欧内心的绝望也与他作为主人和承担者的身份有关。在与影片中四个主要女性角色(女儿、妻子、母亲、爱人)的关系中,他占据着男权结构赋予的权力地位,并因此承受着这个权威肩膀的所有痛苦。罗密欧为了承担家庭责任而不喜欢罗马尼亚的社会逻辑,往往是这种逻辑的执行者。
在说服女儿在试卷上做记号之前,罗密欧和妻子在厨房里聊了一会儿。当他的妻子坐在餐桌旁背对着丈夫,说她知道公平和公开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她愿意付出代价的时候,站在后台水槽上的罗密欧反驳说,对方只能承受,因为他处理好了一切。当罗密欧的母亲因病摔倒,伊莱扎闯入他父亲的情人家,把他带走给他的祖母进行急救时,罗密欧又和情绪激动的女儿进行了一次谈话,女儿在罗密欧母亲家的浴室里威胁说不要参加考试。“处理好一切”更直接的表达为“你甚至无法想象我们要做什么才能让你过上这样的生活。”而当女儿向母亲表达类似意见时(“如果是错的,就不要做。”),罗密欧给出了最粗略的答案,“说‘你不该做’是多么容易。如果不去上这些私教课,不参加这些比赛,能去英国留学吗?”当罗密欧点知道高等教育只是再现阶级秩序的一种方式时,英国的另一面只能靠一系列金钱和特权的积累才能到达,他以最务实的层面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世界是不公平的,为了家庭的“更公平”生活,他只能参与这种不公平秩序的构建。那么也许电影里的碎玻璃和碎窗户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为从未求助过的亲人做好一切,却得不到他们的理解。罗密欧与家人的情感隔阂,从他们分别坐的前排和后排,开车送女儿去医院和家里罗密欧与妻子之间的距离,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在与亲人的关系中,他依赖于对物质生活和外部事件的控制,而为了获得这种控制,他又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当地的人际网络,所以也产生了一些自我仇恨或者夹杂着对罗马尼亚的绝望。
影片有趣的是,它描绘了需要控制的人失去控制的全过程,让这种“失控”成为超越个人执念,获得反思的契机。影片一开始,攻击让罗密欧失去了对女儿未来规划的控制。面对这种情况,罗密欧一边想办法挽回,一边拒绝把袭击当成意外。这是出于一种认为罗马尼亚应该对所有的坏事负责的心态,但更重要的是,意外的存在是对他完全把握人生能力的否定。自己去追溯,去监控,去调查,就是希望以一种可追溯的方式重新获得控制权。然而,未遂的欺诈使罗密欧的生活滑向了一个更加无法控制的方向。比如他母亲的病被隐瞒了(母亲和家人都被隐瞒了),他基于利弊为别人做的决定一旦爆发就会导致失控的升级。
当检察官告诉罗密欧,他们一直在听副市长的通信,知道有欺诈行为时,作为询问病人的交换条件,罗密欧作为医生,拒绝了这个请求,同时也拒绝了派出所朋友的询问和测试建议(“不要把事情弄得更复杂”)。但基于监控录像中类似的衣着,他断定女儿被袭时男友在场但没有出面,他和女儿的矛盾也彻底激化。影片接近尾声时,罗密欧对爱人、妻子、女儿的关系失去了一切控制,“一切为了你好”的独裁统治终于不可持续。然而,这种完全的失控,让他从自己渴望解决一切问题却无法解决的自我仇恨中解脱出来,最终能够倾听并尊重爱人和女儿的意愿。“什么都不能改变”的绝望背后,是对无所不能的自己的一种期待,罗密欧的母亲已经给出了反驳——“你改变了能改变的”,每个人只需要改变自己能改变的。
当副市长死于心脏病发作,检察官第二次来到医院时,罗密欧的助手用匈牙利语祝他好运。匈牙利人是罗马尼亚的少数民族,Bacalaureat这个词的匈牙利语翻译(érettségi)有“成熟”的意思。而这种成长不仅仅是为了女儿,也是为了父亲。
三.历史与未来
除了罗密欧与女儿和妻子的关系,毕业考试中最重要的两组人物是他的母亲,他的婚外恋者和他的儿子。这两组角色恰好承载了罗密欧极其稀缺的历史和未来,也就是不断处理当下的问题。英国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极右翼领袖勒庞在法国支持率最高,对历史的排斥和对未来的绝望是西欧和美国中产阶级与罗密欧一样的东欧中产阶级共有的心理症状。而这可能导致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逃亡,还有一个国家的逃亡,或者是文化传统和建国信念的背叛。
我是一个老共产主义妇女
因为伊莱扎要去英国留学,我奶奶翻箱倒柜地找那本有家族史的相册。与希望伊莱扎忘记家乡的父亲不同,我的祖母根本不同意她的孙女离开,而是希望她能在克鲁伊学习。更值得注意的是罗密欧探望母亲离开时对他的要求和委托——“清理墓地的杂草,在上面抹点水泥,这样会更干净”。在交谈中,我们知道这是他之前答应过但不想做的事。这个墓地,只出现在对话里,需要清理,揭示了一个需要清理的历史债务,一个在这里依然被铭记的历史遗产。罗马尼亚的社会主义历史和它的埋葬无疑留下了许多需要清理的墓地。空重新讨论和评价社会主义历史的时期(比如2013年的罗马尼亚电影《我是共产主义老妇》),2010年上映,大概是这种清理最生动、最极端的形式了。
罗密欧父亲的缺席(待清理的墓地),罗密欧自己的婚姻破裂,婚外恋者的单身母亲身份,都凸显了父亲的失踪,这是男权社会的历史缺失。在影片的结尾,罗密欧通过照顾他爱人的儿子马泰填补了这个空白。正是在罗密欧与美泰的相处中,产生了整部电影中几个值得深思的场景。
影片前半段,罗密欧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决定打电话给副市长寻求帮助。在电影的最后,当他和他爱人的儿子马泰(他有语言障碍)回到公园时,他向其他不遵守规则的孩子扔石头。在罗密欧与检察官第二次谈话的最后,当他把马泰带到医院的楼梯时,马泰在一幅社会主义时期遗留下来的壁画前看着罗密欧。男孩看到了画中拿着书和试管的年轻男女身上罗密欧医生的影子。罗密欧已经先走下楼梯,他转过头,从马泰的脸上认出了他曾经抱有的希望,画中的年轻男女似乎和男孩有相似之处。
在这部电影最耀眼的一幕中,已经成为壁画/背景的社会主义历史(罗密欧曾经认为如果它被毁了,可能会迎来更好的生活)似乎在凝视着他们。债务缠身的历史中蕴含的创造新人和新社会的力量似乎同时被激活。也就是说,这个想要完成把女儿送出罗马尼亚的任务的男人,在被不择手段或者犯规挫败的过程中,通过女儿和男孩的眼睛,模糊地重新看到了从前的眼睛,这也来自于历史的深处。可以说,整部影片都是镶嵌在场景纵横交错的眼网之中。
但是,在绝望之后重新燃起希望的罗密欧,是否能和这些孩子一起治愈当地纷乱的社会,东欧的中产阶级乃至整个欧美世界如何找到自己的历史和未来,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给…作注解
[i]克里斯蒂安·蒙久通常被误译为克里斯蒂安·蒙久,罗马尼亚电影研究者王耀认为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克里斯蒂安·蒙久。
[ii]罗马尼亚电影研究者王耀指出,这种语法是由克里斯蒂·普尤建立的,得到了电影节的广泛模仿和反复认可,并已生效,包括长镜头、自然光、低照度、“昼夜”集中叙述、日常台词和表演。http://ent.qq.com/a/20160523/003627.htm
[三]亚历山大·贾那基耶夫(保加利亚)。保加利亚电影中的逃离与回归[J]。王新译,当代电影,2014,(12):94-97。
本文作者王新是北京大学中文系2015级博士生。原文发表在2017年《上海文献评论》第2期。感谢作者授权海螺社区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期编辑
曾敏仪
1.《毕业会考 《毕业会考》:后冷战时代东欧中产阶级的心理症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毕业会考 《毕业会考》:后冷战时代东欧中产阶级的心理症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49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