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绿色投入
践行减排承诺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塔夫罗夫斯基对本报记者说,近两年来他曾到中国各地走访参观。他最近出版的书籍《神奇的中国》记述了中国政府为治理污染所付出的努力。他在书中称,中国正转变粗放型的发展理念,从“唯GDP论”到重视绿色GDP。在这方面,习近平主席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早在2005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习近平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塔夫罗夫斯基表示,他在中国亲眼目睹了政府采取的环保措施,比如为降低能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政府在大城市对车辆限行、搬出重工业企业等。为减少“污染大户”煤炭的负面作用,政府正在加速工业能源来源的转变。最近一两年来,无论在中国的东部还是西部地区,他都能看到新建的风能发电设备越来越多。
国际能源署顾问樊俊表示,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结果,过去20年,中国电力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由1996年每度电排放970克二氧化碳,下降到2012年的每度电产生734克二氧化碳。其中,煤电碳排放强度在2012年已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正逐渐接近欧洲和美国的水平。燃煤电站的改造升级带来的能效提升,以及大量可再生能源的扩容并网,对降低中国电力碳排放强度功不可没。从能源技术角度看,中国开展的适用于超低风速的海上风电机组等研究工作已经取得实质进展,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将为中国的碳排放强度继续下降注入新的动力。
从去年11月至今年2月,日本丽泽大学教授梶田幸雄几乎每月都要访问北京一两次。他说,最近几次去北京都是晴天,空气很不错,切身感受到中国治理大气污染的成就。2009年,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目标;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这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承担与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的决心。在新常态下,中国已经摆脱了“GDP至上主义”,正在制定新的目标。他表示,对中国今后即将采取的具体措施充满期待。
转变环保理念
依法从严治理
世界环境保护基金中国事务负责人丹·杜德克认为,中国从一个传统农业国迅速完成工业化、现代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环境问题。但中国领导人应对环境问题的决心不言而喻。新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证明中国准备倾力应对这些问题,体现了行动的态度,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新法规加大了对污染者的处罚力度,并开启碳交易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在限额之外的排放将面临严重后果,体现了中国严格执法、保护环境的决心。
南非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经济发展论坛主席达里尔·斯万普尔表示,中国政府近些年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从宏观上说,中国政府从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注重经济结构转型,狠抓经济增长质量。从微观而言,中国政府加大对绿色产业扶持力度、提高产品绿色技术含量、出台严格的环保法律等,都表明了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中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难以避免地对生态环境带来一些破坏。但是他相信,有了政府的重视和具体的行动计划,未来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环保问题并不是中国一个国家面临的难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正在加强与全球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美国马萨诸塞州史密斯学院历史系教授丹尼尔·加尔德那长期关注中国环境问题。加尔德那认为,经过了3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开始面临空气、水源和土壤污染的问题,这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的情形类似。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唤醒了中国人的环境意识,同时也让国家领导人采取了更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碳排放交易项目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试行;在一些高污染地区,政府设定了煤炭消费上限。在治理空气、水污染方面,政府也在大力投资。目前中国对可再生资源的投资是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此外,政府还限制上路汽车数量,调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对购买电动车和油电混合车给予鼓励。中国的环保努力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益于整个世界。
哈萨克斯坦国际问题专家瓦里汗·图列绍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节能减排,其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保障老百姓的身心健康,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从长远来看,造福子孙后代。这是契合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
图列绍夫认为,中国近些年来在生态保护领域采取的措施、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中国在国内通过立法,加强监管力度,取缔了不少污染严重的企业,在钢铁、机械制造等行业中推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同时大力开发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渐减少并摆脱对碳能源的依赖,在全社会倡导节能低碳的理念。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基本上所有涉及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的国际公约,中国都签署并在积极落实履行。作为人口大国和能源消耗大国,中国在节能减排和治理污染方面所做努力,也是对国际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贡献。
《 人民日报 》
1.《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56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