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是人生的大智慧
文/牟钟鉴
儒家道家共为中华思想的底色
我们今天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么重新认识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思想文化。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三教。“三教”之“教”是指道德教化,不是今日宗教之教。而其中源于古老中国的,更深层的是儒和道,孔子儒家和老子道家。佛教进来以后,吸收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注入了道家的超越精神和儒家的入世态度,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不过中华思想的底色是由儒、道两家构成的。
就我自己的生活态度而言,主要受儒家道家的影响,觉得很受用,能够改善自己的人生,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生命。人的生命是由两个生命组成的:一个是生理的生命,一个是精神的生命。生理生命需要生存,追求享受,这和物质文明结合在一起。物资匮乏时要发展生产,由穷变富。但一个人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以后,他肯定要有精神的追求,如果没有,他不会感到幸福,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精神生命的丰富性是无限的。在精神领域,有人过得多姿多彩,有人比较贫乏空虚,关键在个人的选择。而儒、道两家可以给中国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儒道互补是人生的大智慧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可以使人安身立命,活得积极而又潇洒。
哲学也好,宗教也好,它们是什么?它们是同一个层面的文化,是社会上层建筑里最高层次的。哲学和宗教,与一般社会科学都不一样,更与自然科学不一样。那么它们是什么呢?第它们面对宇宙、社会、人生种种问题,要穷根究底。自然科学解释世界,都是局部的问题,但是哲学和宗教要追寻的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宇宙的起源问题、人性问题、社会发展根本规律问题,都是根本性的,这是终极关切,穷根究底,问一个为什么,还要继续追问下去,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就是哲学和宗教。第二,它们可以使人安身立命,也就是能安顿人的心灵,提供人生的意义。八个字——穷根究底,安身立命,哲学和宗教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但是两者又不一样,哲学是用理性的智能方式来做这件事,宗教是用信仰的情感方式来做这件事
1
儒学使人生积极乐观向上
那么儒家呢,是哲学还是宗教?现在有争议。我认为它虽有宗教性,而不是宗教。它也是信仰,但它是以人为本,不是以神为本。儒家是进取的哲学,所以我们学了点儒学以后,你的一生就会是积极的、乐观的。大家看《论语》,到处都是“乐”这个字,讲乐学,讲教育的快乐、人生的快乐。它让人怎么完善自我、关心他人、改进社会、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它有尽性之说。尽性之说,就是把你自身的,父母给你的种种潜质充分发挥出来。人的一生不要去和别人比,想同某某一样,不可能的。像钱钟书先生,我看他的书,充满智慧,那是不可学的大天才,他过目不忘啊,我的记忆力就不好,这个没法学,因为他天生就有这个天赋而我没有。每个人把父母给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可以了。尽己之性,我要把自己的本性里的先天的东西充分发挥;尽人之性,有条件的人你要帮助别人发挥他的本性;尽物之性,就是物尽其用,这个物本来可以发挥这个作用,你浪费也不好;还有赞天地之化育。你看儒家这个尽性链条由近及远,最终目标是要使天地万物的本性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儒家的尽性之说。
宋代有个大哲学家叫张载,他有四句有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称为“横渠四句”。这很了不起啊,我的老师冯友兰先生,经常引用“横渠四句”来鼓励我们。“为天地立心”,天地没有心啊,天地生就人,人就是天地的头脑,人要起这个作用;“为生民立命”,“为生民,就是为老百姓,“立命”就是命运,人民要有一个好的命运;“为往圣继绝学”,以往圣贤学不要让他中断了,在我们这一代手里要继承,要发扬;“为万世开太平”,中国人对“太平”的向往古今一贯,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和谐、和平、富裕、公正。这是儒家的一个胸怀。张载是大儒,张载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西方康德的地位,影响非常巨大。
儒家要成就这样一个人:有理想、有追求、有尊严、有社会责任与参与意识,有仁、智、勇三达德的独立人格。向圣贤看齐,但是不是要你做圣贤,圣贤是最高目标,一般人做不到。但是要做有德君子,不做缺德小人,这是—般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大家看《论语》里面,孔子讲到君子有一百多处,例如“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怀德”、“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上”等等,讲怎么做君子,我觉得这是我们的目标吧,我们可以做个君子。
儒家讲的忠恕之道是平等的爱,但儒家平等的思想在等级社会发挥不出来。有人说儒家是专制主义,错了,儒家有等级思想,但不是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法家的。儒家讲君臣父子,是相互有责任,不是单向服从。它讲的礼是以和为贵,也是相互的。它没有摆脱等级观念,但是它要和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文革”里搞错了。孔子是说君要行为君之道,臣要行为臣之道,它有规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是相互的;君为轻,民为贵,它不是专制主义的。父子之间要父慈子孝,也不是单向的。忠恕之道讲平等之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是社会生活的情感纽带。人情冷漠不好,金钱最容易使人情冷漠,它可以使家庭解体,夫妻反目,父子为仇。我们现在看电视上家庭成员打官司,不就为点钱、为点财产吗,世情太冷了,社会这样不行的。但另一方面我们讲爱,又出现另一个偏向,就是片面的、强加的爱。特别是现在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独生子女多,父母以“我为你好"为理由,什么都要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感受是痛苦的。所以爱必须是平等的,互尊的。
这里我引《渴望》的主题歌,在座的年纪大点的都可能看过这个电视,当时很受欢迎啊,表达了人们一种强烈的渴望,就是要过真情的生活。它说:“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生活。”苦难已经过去了,“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说,相伴人间,万家灯火”,我们还要在一起生活啊,我们把真情找回来。人需要爱,相互的爱。
2
道学让人生活恬淡内敛清静
道家是内敛型的,是内收的哲学,恬淡通脱的哲学,使人在进取时不忘后退,在获得时不忘舍弃。我将之概括为,儒家是进取的智慧,道家是放弃的智慧。有人说了,放弃还需要智慧啊?人放弃都感到痛苦,错了,你贪得无厌,什么都想把着,其实对你没好处,太累了、负担太重了,事情也做不好。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必须要善于放弃,必要时该放弃要放弃。在入世时不忘超脱,在向外追求时不忘回归自我。在做主人时不忘做旁观者,做主人应该有担当,同时要像道家一样,脱开一点,以道观之,从旁边再看一看,你可能更清醒。你在位的时候,当领导的时候,不忘在野退休,做一个老百姓,你时刻做这个准备,临到离岗就不会痛苦。在服务社会时不忘调适休闲,可以旅游、可以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加强社会管理时不忘无为而治。
儒家是有为的管理,就是咱们说的宏观调控。道家是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无为的管理、软性的管理,就是放开市场,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你在顺利和辉煌的时候不忘记逆境和曲折,因为老子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它们是互相转化的。人如果能这样想,就会保持一个比较健康的心态。
用有为的智慧和无为的智慧来对应人生的艰难多变,进退皆游刃有余;有刚健之气,也有柔韧之性,增强生命的活力和弹性。生命应该像弹簧一样,碰一下它弹回来。你看玻璃就不行,一碰就碎。现在有很多人看起来体魄很健康,但心理不健康,没有承担力。我们现在很多青年人没吃过苦,遇到一点问题,就有跳楼的、有离家出走的、有得抑郁症的。现在学生得抑郁症的比我们青年时代多得多,在大学里面这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让我们感到很痛心。一个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家庭,很穷困,供一个孩子出来上大学,又上了研究生,太不容易了,当然国家也给―此助学金帮助。但有些学生刚刚要成才的时候,得了抑郁症,有的严重到不能够学习、工作,就回家了,你说怎么办?看来人的生命要经受些挫折的磨练。为什么我能经受住“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因为我在少年时期经历了战乱和困苦。从1939年到1949年,生活在社会大变动和战乱中,还有就是贫困,吃不饱,要劳动。我们那一代人都经受了一些苦难,再遇到一些困难,就有一个底儿,有一点锻炼。所以我觉得现在年轻人真的要有挫折教育,要他们吃点苦。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光享受不行,成熟不起来。儒道两家会给你应对顺逆的两种智慧。
◎本文摘自牟钟鉴《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中华书局出版社),转载请注明。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大道知行】
牟钟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牟钟鉴:“六有”——君子的道德人格
牟钟鉴:儒学是什么样的学问?
1.《牟钟鉴:儒道互补是人生的大智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牟钟鉴:儒道互补是人生的大智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