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王
王,哈尔滨第一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磨床高级技师,获第十三届全国技术专家。
主要事迹:
王是哈尔滨第一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的一线磨床,厂内厂外,“王”是一个品牌,代表着最高的精度,攻坚和大胆创新。
汽车发动机内部构件,每分钟数千转;
涡轮中错综复杂的榫眼和榫头必须能经受住剧烈的震动,并且仍然能紧紧地咬合,以确保这艘万吨级的船平稳前进;
飞机发动机的涡轮必须极其平滑,轨迹无限精确,才能推出封闭的气流,承受更高的转速和更剧烈的颤动...
这些重要机器上的每一个凹槽、榫卯、轨道,都因为要求太严格而无法铸造,只能手工雕刻。雕刻如此精密的零件是一把多么精密的刀啊?
王就是这种最精密工具的磨工。
0.003毫米精度
王坐在另一台数控机床前,一把梳拉刀正在机床上磨着。他不时停下机床,不时打开外罩观察,反复调整控制台数据。磨削后,用这种梳形拉刀切割汽车发动机内件的凹槽,刀片形状精度应控制在0.003毫米,砂轮每分钟旋转3000转以上,硬质合金材料像前面的泥一样柔软。哪怕偏差几微米,整块钢就废了,什么都推翻了。
在车间里,无数块金属被高速切割研磨,同时让人牙齿酸麻。在这种极其嘈杂的环境中,即使说话也无法集中注意力,而王和他的同事们却要完成肉眼难以察觉的精确计算和调整。只有夹具、砂轮和磨具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得到优化,才能完成极其精细的雕刻。
0.003 mm,比头发的十五分之一略细。这是王用来放松自己精神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困扰了王20多天呢?
“艺术品”
王小心翼翼的拿起两米半长的“刀子”。叶片由29个紧密并列的钢齿组成,每一个钢齿的两侧都有三个波纹,从侧面看,类似于圣诞树的形状。每棵“圣诞树”的边缘弧度、粗细、角度看似相同,但有肉眼无法察觉的差异。而且每一块的要求必须和图纸完全一致,误差控制在0.001 mm以内。
这个工具的形状太复杂,很多零件都不能用数控来完成,要靠手工调整。这已经超出了技术范围,需要多年的平磨经验,考验磨工的技术。
切割后的试件被放在光学投影仪上,放大几十倍后才隐约可见。切割样品和图纸之间有一个难以察觉的空间隙。王叹了口气:“这个不行,一定要缝紧,一点都不能差。”在过去的一周里,王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对圣诞树进行了二十多次实验和调整。他自嘲,说路边的松树,饭碗里的树叶,在床上闭上眼睛,脑海里立刻出现了圣诞树林的影子。怎么调?怎么磨?明天你能想出新的东西吗?
“在什么火上?比这把拉刀还复杂,王工以前没做过,没毛病。德国人瞎了。”正如工友们所说,王磨过许多复杂的刀。据说连德国公司的技术总监都被王的作品征服了,甚至称之为“怎么磨,简直就是艺术品”。
技术精湛的工匠
“能工巧匠”是一种美名,有两层含义:优秀就是会干活,好的思维就是能工巧匠。
三十年枯燥的作业并没有钝化王的积极思维。自1997年以来,参与开发了搓齿板、动接头椭圆槽拉刀、闭门器拉刀、端面梯形花键拉刀、榫卯槽拉刀等7种新产品。,这使得哈伊工具一次又一次地终结了国产拉刀“全由德国制造”的时代。经过与同事的共同研究和试验,他们对工艺和技术进行了几十次改进,其中4次获得国家专利,使哈尔滨一号工具的产值增加了数千万元。同组的技术人员说:王工留下了很多可以传承和增值的技术创新和操作经验,远比一把把精密工具珍贵。
过了半辈子,魔术已经完成,但时代变了,过程每分每秒都在进步。王所擅长的传统平磨技术已逐渐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放下多年的传统平磨,重新开始学习现代数控技术。
2010年,为了获得世界上最先进的加工能力,工厂决定从德国引进最先进的数控机床参与生产,并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经验最丰富、技术最全面的王。去德国学习数控技术对王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机会,但也是最严峻的挑战,因为这款德国数控机床的操作界面都是英文的。
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王,无法描述当时的艰辛,但可以想象,50岁的一线工人,只知道几十个字母,来到了日常语言充满哲理的数控王国,边学语言边学技术。王只能跟着德国技术人员,一封封地抄在本子上,晚上回到宿舍,把每个字的字母排好,背下来。
三个月后,他记忆了上百个字母的组合,一个个摸索着把这些单词和日常操作联系起来,终于驯化了神奇的机器。现在这种世界上最先进的平磨数控机床,只要轻轻一敲手指,就能执行王的指令,精度0.0001 mm,完美无缺。从此哈尔滨也能生产出最精良的拉刀。
传递火焰
20多台数控机床的读数快速转动,让人头晕目眩。但是,王正在通过观察读数来监控机床的运行状态,并随时进行关键的调整。似乎即使有最先进的设备,日常工作依然是最细致的考验,这可能是一个伟大工匠的一生,注定是一生的伴侣。
虽然时间没有砂轮快,但是从1982年进厂到现在34年磨的很快。王的身体依然硬朗,但他每天的高精度作业不断提醒他,体力和视力都逐渐变弱,看图纸的时候黑眼睛越来越紧。
“不知道哪一天,我老眼睛看不清楚,也不一定能做到。我真的很着急,期待徒弟的学习和练习,接手我的班。我不禁担心起来……”一直沉着冷静的王宗林,现出了不耐烦的神色。工厂设立“王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年产值2000多万元。十几个工人,其中一半以上是王的学徒,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和一把精密的拉刀。在每个团队成员的密切合作下,精度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那天真到看不到了,我也去不了了,只好把这些经历、想法、所有的生活都留给了工厂的人。我的同事和徒弟都年轻力壮,都有上进心。总有一天,一个工具可以加工出世界上最好的拉刀。”他淡淡地说:“如果你有更多的技能,就不要浪费时间。”
收集整理鲁滨之
关于我们:1.《王宗林 【大国名匠】王宗林:磨刀大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宗林 【大国名匠】王宗林:磨刀大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625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