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上筑起“绿色长城”——新疆阿克苏地区生态管理纪实

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多浪河二期治理工程及其海岸景观。新华社记者胡照片

路边笔直的杨树挺立着,粉红色的苹果压弯了树枝。又一个丰收的金秋!

谁能相信,这里曾经是沙漠戈壁,飞沙走石,鸟语花香。如今,这片绿洲已达到115.3万亩,是一条宽47公里、长50公里的“绿色长城”,集生态林和经济林于一体。

经过32年的战斗,土地绿了,天空蓝了,雨水多了,生态好了。我特别自豪的是普通人的口袋鼓鼓的。

这里是新疆阿克苏柯克亚。

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是民生。柯克亚的绿化就像一滴水,反映了阿克苏人几十年来不断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选择

“如果生态环境管理不好,不仅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几年后,阿克苏甚至可能会像古代楼兰国一样消失在沙里。”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和塔里木盆地北部,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沙漠占整个地区总面积的31%。

柯克亚位于阿克苏市东北部,与温宿县相交。曾经是亘古不变的荒原,植被稀少,盐碱辽阔,也是风口。影响城市地区人民生活的沙尘暴主要来自这里。

“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沙尘暴。天黑了,白天开灯。能见度只有几米,风力可以达到七八级。它能把树吹倒,人不敢出门。”柯克亚防护林管理站的56岁工人迈迈特·益铭·阿木告诉记者。

20世纪80年代,阿克苏地区年沙尘天气超过100天。更可怕的是,阿克苏距离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只有几十公里,沙漠以每年5米的速度逼近。

当时的阿克苏发展模式单一,人们只想着如何种地,林业被认为是农业的附属产业。即使在正常环境下,种树也需要很多年,何况柯克亚的条件很差。

民国时期,柯克亚地方官员试图开垦土地和绿化,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种植的树木很少。50年代,人们多次来到这片黄土地,挖运河引水种树,都很失望。“年年种树,年年种树。”一首顺口溜讲述了普通人的无奈。

直到1985年春天。

“如果生态环境管理不好,不仅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几年后,阿克苏甚至可能会像古老的楼兰国一样消失在沙里!”在时任地委书记杰富平的号召下,地委班子成员反复沟通协商,多次召开专题学习会议。意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在一些会议上,他们会在桌子上互相撞击,互相盯着对方看。最后,思路统一:必须种树,必须克服最大的困难。

1986年,阿克苏地委、行署发出号召:在柯克亚引水种树,开展绿化工程,用宽阔的林带挡住风沙。

首先,各种各样的人才聚集在一起。

塔里木大学林学专业的青年教师伊玛姆·麦玛蒂已经和阿克苏一中协商转学。一个老同学,当时阿克苏地区林业部副主任伊斯卡尔·卡斯穆把他抓走了。最后,多方做了工作,伊玛姆·脉脉提议担任新成立的柯克亚森林管理站站长。

这位林业专家本应在一所窗户透明的学校教书育人,但很快就变得“面目全非”。他一上任,就对唐珂大发雷霆。三周后他出现在自己家门口的时候,蓬头垢面,胡子拉碴,裤子上满是泥巴和杂草,一双白色的球鞋又黑又湿。妻子从屋里出来,看了半天,才开玩笑地说:“同志,你找谁?”

接下来的几年,就是这个站长从天山林场和实验林场招了200多个承包商。

驻扎在该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和官兵展开了全民植树造林的总动员。拖拉机、自行车、驴车都是交通工具,康托曼、鹤嘴锄、铁锹都是随身带的。干部、工人、陆军士兵都是精挑细选,踩着漫天尘土上战场。

一场旷日持久的人与自然的战争在柯克亚沙漠拉开帷幕...

努力

过了几天,大家手上都有血泡,有的牙关裂了,但是没人说什么。每个人只有一个信念:尽快建立一个防护林

命令正忙。Office 空,人在一线。

时任地区林业厅厅长的毕克贤,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带领几个技术人员早起,在实验林场现场住了一个半月。他吃干馕,喝渠水,帐篷几次被风吹走,也就不足为奇了。已检索58份土壤剖面图进行详细的物理和化学分析,并已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水是生命之源。引水是首要任务。

1986年2月,柯克亚绿化工程指挥部决定修建一条16公里的干渠,将温宿县的水引向柯克亚,并在干渠两侧修建一条100米宽的林带。

7月,烈日当空,250多名建筑工人赶到施工现场。因为太热太干燥,很多人嘴唇皲裂,有皮肤,鼻子出血。人们光着膀子背对着天空面对着黄土,汗水像黄沙雨珠一样滴落在土地上。大家都很努力。原计划历时半年,工期全面提前两个月,建成16.8公里长、505座桥梁、涵洞、闸门等水利设施的防渗干渠。

第一个实验森林是硬骨头。

作为第一代植树者,那一年的场景再次出现在麦玛蒂·益铭·阿木·蒂面前。1986年,25岁的他从天山林场来到柯克亚森林管理站,从一个伐木工变成了一个植树工。

第一片林地确定为3000亩。森林管理站只有32名员工,都住在施工现场。刚开始的几天,因为赶时间,只好露天睡在地上。后来,我搭起帐篷和土房。每天天一亮就工作;天黑了,我们还没收工。丘陵、高边坡需要整平、挖沟、整平、浇水,工程量很大。

过了几天,大家手上都有血泡,有的牙关裂了,但是没人说什么。每个人只有一个信念:尽快建成防护林。

手抚着碗的粗树干,麦玛蒂·益铭·阿木流下了眼泪:“这些树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我的手指好细,1米多高,现在30多米高。这么多年,我每天都和他们在一起,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迈迈提伊明·阿木指着柯克亚原始地貌中的一条深沟告诉记者:“这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沟。其他的都填了。”据当时的调查,深沟有数百条,长800米,宽260米,深13.6米。土壤盐分平均含量高达5.58%,比国家标准高出4.58个百分点。

“阿克苏人这些年来不断总结和提高。尊重法律,不墨守成规。”阿克苏市委常委李新斌说:“比如挖树坑的标准确定为“88323”,即80厘米见方,80厘米深,下面土30厘米,上面肥20厘米,上面土30厘米。土壤必须是新的。盐碱土被置换,有肥力保证生长。这些经历弥足珍贵!”

辛勤的汗水产生了丰硕的成果。1987年春天,唐珂的牙齿变绿了。阿克苏人民在古老的荒地上创造了奇迹,他们种植的树木成活率达到87.3%,超过了国家85%的造林标准。

从此,去柯克亚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几乎成了每一个阿克苏人的自觉行为。到目前为止,阿克苏市已经开展了54次植树大会,与会人员近390万人,完成造林面积115万亩,从东、北、南三面环绕阿克苏市,成为一个壮观的城郊“森林公园”,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沙漠绿屏”。

“这片沙漠之所以能成为绿洲,取决于柯克亚自力更生、团结奋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人民必胜是阿克苏人民的坚定信念。”阿克苏地委书记窦万贵缓缓说道。

传授和继承

画一幅蓝图到最后,世世代代努力,创造更幸福的新生活。

来自柯克亚镇的78岁村民阿布莱提·穆罕默德·尼亚齐坐在果园的凉棚下,桌上放着苹果、核桃、红枣和葡萄。“这些水果都是家里生产的。我以前住在荒地,现在住在花园里,而不是搬窝。每年还有五万多的净收入,过着幸福的生活!”

32年来,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动员全党,全民入手,治理风沙,绿化土地,造福人民”的方针,绘制蓝图到底,传递火种,艰苦奋斗,世代相传,高唱惊天动地的绿色进行曲。

“从项目开始,就考虑了生态和经济效益。杨树、胡杨、沙枣组成的防风墙后,与苹果、杏子、核桃等经济林一起种植。”地区林业局党委书记夏宏伟说。

阿克苏日照时间长,发展绿色有机水果条件优越。近年来,阿克苏加快发展以苹果、核桃、红枣为主的特色林业和水果产业,形成了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450万亩优质水果生产基地,森林和水果面积占新疆总面积的1/4。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生态建设永无止境。在柯克亚绿化完成的同时,阿克苏人已经看得更远了。

2015年以来,在全区的努力下,规划实施了阿克苏河、甘薇河、空泰利克地区“两河一区”300万亩生态治理工程。这是继柯克亚绿化工程后实施的又一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集自然生态保护、林果业发展创新、生态宜居、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治理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生态工程198.23万亩,其中阿克苏河工程已完成。

走进阿克苏湿地公园,让人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江南。一边是城市建筑,一边是江湖。白鹭、野鸭、白鸥成群栖息,树、花、绿草远播。来拍婚纱照的情侣笑容灿烂。

"没有树,到处都是垃圾,还有几十个鱼塘."听了阿克苏城乡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李良的话,记者暗暗吃惊。

湿地公园占地1800亩,水域面积74.2万平方米,是市民旅游、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总投资约3亿元。刚刚建成,免费向公众开放。

“有些开发商想在这里大力投资房地产开发。几经权衡,2017年8月,政府与原开发商解约,新建城市“绿肺”。这是典型的惠民!”李良说。

目前,阿克苏市林地总面积达到1423万亩,全国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3.35%提高到6.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46%。2017年阿克苏市优秀天数空159天,优秀优良率达到43.7%。全区林果总产值130.8亿元,农民林果纯收入45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

"生态建设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政治责任."窦万贵说:“望着蓝天空,呼吸着清新的空空气,过着幸福的生活,梦想正在变成现实。自我压力,时间不等人,我们还在路上。”

1.《新疆阿克苏地区 新疆阿克苏地区生态治理纪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新疆阿克苏地区 新疆阿克苏地区生态治理纪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669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