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指南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康德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它对契约原则有着奇妙的理解,有着真实的体验,有着中国传统玄学的巨大魅力。这本书的重印,对琐碎刻板的学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丁伟

康德的大刀

《纯粹理性批判》导论

谢的书

“三重选择”

定价:36.00元248页

生活·阅读·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8月

书号:9787108065407

作者简介

谢,浙江温州人,1945年生于重庆。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师从权增祺、王九星,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哲学与社会学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儒家研究所所长。著有《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文化:超逻辑研究》、《作为伦理社会的中国社会》等。

内容摘要

德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海涅评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把砍去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本书选取了康德哲学中最容易被中国读者误解的三个基本概念:客体、作为自然立法的知性和客体本身。作者用自己独创的“清词”、“教人正确说话”的方法,通俗易懂地解释了这些概念,趣味盎然。

这本书从第一版开始就受到了好评,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教学参考和哲学入门书籍。新版附三篇文章,进一步阐明原著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康德哲学。

目录

引用词语

哲学应该教人正确说话

本指南的编号和目标

哲学也要为人类的定居寻求基础。

这本书要讨论的四个问题

第一,形象

1.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对象还是概念?

2.是事物本身还是概念?

3.事物存在吗?

4.你内心之外有什么东西吗?

5.总结:关于“纯粹”

第二,为自然立法

1.实体本身还是一个纯粹的概念?

2.因果定律:先于经验还是从经验中归纳?

3.体验的两个来源:感性和知性

4.什么是“自然”?

5.关于“先验”

第三,对象本身

1.“事物本身”一词的由来

2.无:独立于内心

3.这不是真的

4.吴滨和康德的否定

四、事物本身:自由

1.自由是对必然的理解吗?

2.自由和必然的矛盾

3.事物的双重性

4.人的两重性:人是目的

5.斩断造物主

结束语

附录一论述了康德的“人的存在二重性”理论

附录二中西交流中几个中国哲学概念的解读

附录3直接判断力:理解儒家思想的能力

第一版后记

转载后记

零符号

零符号

哲学的两大影响

哲学应该教人正确说话

日常用语是一个很顽固的东西。人类一直说,“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这似乎成了不可动摇的真理,每个人的经历都一再证实了这一点。哥白尼出来指出,事情的真相是地球带我们到了太阳。既定的真理被推翻了,人们终于接受了哥白尼的理论,但还是说“太阳升起”,而不是“地球自转”。直到现在,任何试图纠正日常言论的人都会引来嘲笑。

哥白尼很幸运。虽然人们没有根据他的想法来纠正他们的说话方式,但他们仍然承认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可悲的是,哲学家远不如科学家幸运。虽然哲学和科学在这方面是相似的:完善人类说话的方式,尽可能消除造成歧义或矛盾的因素。但人们对哲学家的抗拒往往多于科学家,往往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哲学家,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人们心目中,科学家提炼常识;哲学家因说了与常识大相径庭的话而沾沾自喜。他们忘记了科学家与常识相冲突,今天他们经常这样做。

哲学的不幸在于它直接与语言打交道。哲学术语“反思”现在很流行。所谓“反思”,其实就是检查说话的方式是否有问题,一些基本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有问题或者不清楚怎么改正。语言和世界观是一回事。我们的祖先经过几万年反思的结果,积累成今天的语言,表现在大量的日常表达及其相互关系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说话。当每个婴儿都在咿呀学语时,他的母亲和亲戚会教他日常语言,这似乎很乏味。事实上,几十万年来人类思维所创造的文化精髓,也在悄悄地传授给他。这里的本质是语言,即说这种语言的民族解释世界的基本框架——世界观。我们承认语言发展了,这意味着我们的祖先纠正不完美的说话方式是对的。因此,应该承认,这一事业应该在今天和未来继续下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有人出来纠正的时候,大多会遇到疑惑:你是不是比你的祖先和所有人都优秀?!实际的过程往往是这样的,一个伟大哲学家的发现,哪怕是一小群专攻哲学的人,也需要几个世纪才能消化。至于全人类的消化,需要几十年。

因此,人们仍然不理解康德所说的也就不足为奇了,就连专门研究康德的哲学研究者也远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

因此,理解康德所说的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事业,虽然这是一项非常基础的工作,属于“哲学大众化”,并不那么容易实施。

本指南的编号和目标

理解康德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咀嚼原著。但是吃原版就没那么容易了。一本难懂的书,其中阐述的观点离我们现有的观点太远,令人望而生畏,不敢接近。这样的话,就要看一些解释性的作品了。然而,解释性的作品往往难以阅读。比如中国哲学界的老前辈郑新的《论康德的研究》,对康德思想的阐释非常细致,学术水平很高,超过了国外权威的许多类似著作,但很难读懂。要理解它,必须要有一定的哲学素养,这是大多数哲学爱好者所不具备的。

看来接近难懂的哲学著作要分好几个步骤。高校哲学系设计了一些程序来完成这一步。对于大量的非哲学系和业余哲学爱好者来说,无疑需要提供一份阅读材料来帮助他们完成这一步。问题是,这样的阅读能写出来吗?写出来能完成预期的任务吗?

我一直认为,大哲学家的哲学体系是不可能普及的。推广一个哲学体系,就是简化体系,以适应读者所拥有的简单思维框架。但是,人之所以要读一本哲学书,是为了提升自己。这里所谓的自我提升,是指把自己原有的思维框架发展成更复杂、更精确的思维框架;而且还要遵循这一点,尽可能接近大哲学家的思维框架,直到有一天达到并超越它。可见简化制度是不可取的,这样做往往会导致曲解。

然而,普及思想是可能的。普及一些哲学观点,在某些场合是指通过举例或隐喻帮助读者理解,提醒读者举例或隐喻只是桥梁,永远不能代替哲学思辨;思辨是哲学的真理。在其他场合,观点的通俗化就是通过有说服力的讨论,引导读者看到自己习以为常的观点的卑鄙。前者难,后者更难。难点在于转变观点。人们常说:“我能理解你的说法,但我不能接受。”你真的明白吗?“接受不了”就是学习换个角度看问题有障碍。如果你真的理解了,但是你不愿意或者不能接受,你当然能够反驳。无可辩驳的解释不被理解。这时,有必要提醒读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同情地倾听他人”是阅读的基本原则。不要急于反驳,先试着去理解。衡量一个人哲学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当他接触到一个新的观点时,在理解上有多少障碍。识字率高的障碍少,识字率低的障碍多。多读书多反思,障碍会一天一天减少。轻率的反驳,只说明缺乏哲学素养。

哲学水平的提高往往表现为思维框架的转变,思维框架的改变往往是由几个基本观点的突破引起的。这样,普及一些基本的哲学观点,是引导读者走近一个困难的哲学体系的有效途径。

我不敢说我有能力写一本书来帮助非哲学大学生和其他业余哲学爱好者接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难读的一本书,而我是一个浅薄的学者,刚刚进入哲学的大门,还没有进入房间。然而,无论如何都值得一试。每次看到一些爱好者整天争论不休,没有切中要点,反映出对一些基本观点缺乏深入思考,让人觉得忽视基础会造成浪费精力,于是忍不住呼吁重视基础问题的研究。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贡献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可以作为一个起点,也算是一种帮助。

然后,试一试!

这里要强调的是,谁要深入理解哲学,就必须理解康德;谁要真正理解康德,必须亲自咀嚼原著,最好是德语。我的小册子叫《阅读指南》,但当然不是阅读指南。我没有资格写一本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指南。写这种东西对作者要求太高,不仅要把书的内容消化好,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我只想为《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读”提出以下两个目标:1。唤起更强烈的阅读康德原著的欲望;2.消除理解康德原著的主要障碍。至于这本小册子,还能起到哲学入门的作用,超出了我的预期。

哲学也要为人类的定居寻求基础。

众所周知,康德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伟大在哪里,伟大到什么程度。

在我看来,哲学有两大作用,一是上面已经指出,就是教人正确说话;另一种是为人们的定居寻求基础。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解释为“爱智慧”,教人智慧学习。如果对“智力”和“智力”的解释正确,这种观点没有错。可惜,“智”和“智”都被解释为“知识”,用康德的哲学术语来表达,“智”被视为理论理性。这样,哲学就成了一门老谋深算的学问。其实“智慧”和“愚蠢”的本义在于道德。苏格拉底讲哲学,本意是吸引人向善,“爱智慧”等于“爱”。不仅古希腊的泰莎如此,中国古代思想家也是如此。孔子所谓的“智愚”,都是以德为基础的;根据班固《韩曙》中的“古今人物表”,也有善恶之分。古书上说,在涿鹿领域与黄帝作战的蚩尤很有才华。他精通天文,连黄帝都要向他学习。他还用金属制造武器。当时,他在科学和技术方面都是最先进的。但是,因为他是造反头子,又是大坏蛋,“古今人物表”把他排在第九类“傻子”的前列。中国当代伟大的哲学家熊十力认为“愚者不等于无智之人。比如历史上,凡是有伟大才能和能力去创造伟大恶行的人,都是有智慧眼的愚人。这种说法使得中国传统思想中“智”和“愚”的确切含义非常明确,他的哲学侧重于吸引人向善。

用康德的哲学术语来表达就是讲实践理性。

康德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在西欧越来越繁荣,人们的自我意识正在觉醒的时代。这无疑是一个进步的时代。但进展不全面,有失偏颇。偏在哪?论“理性”观。人们常常称那个时代为“理性崛起的时代”。但在康德之前,理性主要被视为理论理性。典型的例子是培根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似乎掌握科学技术可以无限改善人类的状况。

结果与人们的预期相反。诚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由于他们处理自然的能力的提高而得到改善,但使用这些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导致了日益腐败的社会气氛。所以卢梭率先提出科学导致了人类的退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条件越来越差!可见社会环境不容忽视!

既然哲学的使命是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本,那么就有必要探究这种状况的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向。

根源在于过于注重理论理性。科技是无辜的,问题在于应用科技原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科技原理”,就是理论理性。理论上的理由用在自然界是正当的,但是如果用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错了。这并不意味着理性不能用于自由领域。理性是要坚持的,但不是在理论上用,而是在实践中用。换句话说,在自由领域,理论理性必须停止,让位于实践理性。

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向:提出实践的概念,把实践理性置于理论理性之上。

这是划时代的伟大贡献。

在康德之前,不仅英国经验主义者单方面主张理论理性,而且洛克这一典型代表也试图通过感觉证明上帝,即在理论理性的基础上建立道德、理想和信仰;而且德国的理性主义者也陷入了理论理性,无法自拔。比如莱布尼茨,尽管马丁·路德进行了宗教改革,主张以良心为先导,但他未能在哲学中找到良心的基础,仍然局限于用理论理性论证上帝。不用说,古希腊哲学和中世纪经院哲学,在谈到道德、理想和信仰时,主要依靠扩大理论理性的领域。

哲学的这一部分叫做形而上学。这里的形而上学不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而是指关于上帝、灵魂不朽和自由的哲学部门,是关于道德、理想和信仰的哲学。〔1〕

康德给自己设定了重建形而上学的任务,但很多哲学家都说康德主张抛弃形而上学,追求科学哲学。这真的是相反的。康德要拯救人心,怎么能不要玄学呢?康德只反对形而上学只以理论理性为基础,主张既要以理论理性为基础,又要以实践理性为基础。〔2〕

过去的形而上学扩大了理论理性的领域,侵入了实践领域。因此,康德工作的第一步是为理论理性划定界限,限制其使用。为了限制理论理性而解释理论理性!所以,科学哲学根本不是康德的本意。

康德本人在1770年以前站在旧的哲学立场上。和牛顿一样,他也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精通自然科学,迷信“知识就是力量”,看不上不懂科学的劳动人民。真是“忘恩负义”——他自己的家庭背景就是工匠!后来读了卢梭的著作,在哲学上有了飞跃,改变了立场。据说他迷上了读埃米尔。康德早年体弱,非常注重养生。办法是建立作息制度,严格执行。邻居可以根据他的活动校准他们的时钟。但是,在他读埃米尔的那些日子里,他完全打乱了生活的规律,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没有离开家。至于卢梭对他思想的影响,可以从他的一段话中看出:

“我热爱研究,有强烈的求知欲。我渴望获得知识,我对前进的每一步都感到满意。我一度相信这将促进人类的繁荣。我鄙视无知的贱民。卢梭纠正了我。骄傲的优越感消失了,我逐渐尊重人类。如果我不相信这种思维能让我承认其他所有职业都是有价值的,也就是重新定义人权,我觉得我还不如一个普通工人有用。”

他不再迷信科学的力量。他认识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征服自然更重要,提出了“德即力”的口号。他那浸透着新教传统的家庭,在他虔诚的母亲的影响下,终于出现并变成了哲学理论。

这绝不等于说康德主张人要匍匐在上帝的脚下,屈服于统治者的傲慢。他提倡的美德是自律。人有尊严,才能真正有道德,有理想,有信仰。根据自然神论,美德根据社会权威的命令行事。显然,这是他律。理性仍在利用理论。自律只有通过合理运用实践才能达到——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达到“自觉”的状态。所以康德说:人是目的。他的哲学体系以人类理想为终结。

总之,康德的伟大在于重新诠释了实践理性的概念,主张实践理性优于理论理性。因为他的前辈们特别强调理论理性,把上帝与自然联系起来,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出合理的理论使用的适当范围——也就是为理论理性划一条线;需要区分一个不同于自然的领域,从哲学上证明上帝应该活在这个领域——自由的领域。

我认为这是《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目的。

这本书要讨论的四个问题

为了达到引导读者接近《纯粹理性批判》的目的,这本小册子只想普及几个基本观点,这是我打算讨论的具体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康德在前批判时期是唯物主义者或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而他在批判时期是二元论者或唯心主义倾向,所以他的哲学立场是倒退的。我的观点与此不同。在我看来,在前批判时期,康德仍然持有“上帝造物”的观点。经过批判,他将上帝驱逐出自然,剥夺了上帝作为创造者的地位——上帝被他转化为道德哲学的公设。用德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海涅的话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把砍去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这样,康德的哲学立场是进步,而不是倒退。那么,康德砍掉自然神论——上帝的头有哪些支撑点呢?

首先,他指出,科学知识的对象不是独立于理性的“事物本身”,而是由理性制造的。这里的“理性”是广义的,包括感性、知性、理性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康德并不否认独立于理性的自我存在,他只是认为自我存在不是认识的对象。无论他的观点是否荒谬,请不要妄下结论。理解了他的理论之后,再下判断也不迟。我只想指出,他用这个理论否定了他早期的“上帝创造了物质”的论点。所以这本小册子首先要讨论“对象”的概念。其次,他提出知性应该为自然立法。这个理论一直是最受诟病的。但是,我也希望读者静下心来,听听康德怎么说,然后再做出判断。在这里,我们不妨作如下提示:康德从来没有主张人类知识独立于理性的“物我”立法。在他看来,事情本身就是不可知的。面包在这里的意思是,智力不处理事物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立法呢?有人把康德的理论解释为:知性产生一些规律,并把这些规律强加给独立于理性的自我,即自我的规律是由理性创造和赋予的。这是对康德的歪曲。因为他所谓的自然不是指对象本身,而是指感性表象。他所说的“为自然立法的知识分子”,包括以下两层含义。1.知性处理感性表征。2.把混沌的感性表象组织成知识,就是给予形式判断;判断的形式不是来自感性,更不是来自理性,而是来自理性的另一个环节——知性。康德的理论否定了他早期的“上帝赋予物质世界规律”的观点。所以我这本小册子也会讨论“用知识为自然造法”的相关问题。

康德还提出了“事物本身”的理论。这个理论远没有一些康德专家所处理的那么简单。如前所述,对象本身相当于通俗哲学中的“物质”,是指独立于思维和意识之外的客观现实。其实康德的“事物本身”这个词,除了这个意思之外,还有别的意思。比如经常用来指神和灵魂。一个单词中的几个指代会导致问题。这是康德哲学的一大漏洞。但是说康德有唯物主义的一面是不恰当的,除非对上帝存在的肯定也被看作唯物主义。

这就涉及到思维方法的问题。例如,一个童话记录了以下对话:

老鼠莫里斯对他遇到的一头牛说:“你是一只奇怪的老鼠!”

牛说:“我是牛,不是老鼠!”

“你有四条腿和一条尾巴,头上还有长东西。你是老鼠!”

“可我叫哞!”

莫里斯说:“我也可以叫它哞哞!”

母牛说:“我可以给人牛奶。老鼠做不到!!!"

“所以,你是一只能给人奶的老鼠!!!"

这个童话表现了一种以自己为尺度看待和衡量一切的思维方法。值得吸取的教训是,在谈论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最好不要用类属名词来帮他站队,也不要用类属名词来分解他,然后把切好的碎片放到不同的队里。大哲学家之所以成为大哲学家,是因为他们按照新的原理把各种思想资料融铸为一体。水是水,不是氢,是氧。康德是康德,不是半个莱布尼茨加半个休谟。

但是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思,需要讨论,因为这揭示了铸造所依据的新原理并不完善,问题在于概念混淆。这是平坦道路上不那么显眼的一根钉子,许多康德研究者走过时跌跌撞撞。对于新手来说,这个小peg特别可怕。不拉出来就很难前进,更难理解康德原创思想的价值——如何砍掉自然神论的头,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理性。

所以这本小册子还讨论了两个问题:“无”意义上的客体自我和“知体”意义上的客体自我。

以上四个问题涉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观点。有必要再次提醒这本书的读者,把四个问题讨论清楚只是为了直接阅读《纯粹理性批判》做准备,永远不能代替阅读康德的原著。如果关心哲学的读者,读完这本书,不再追求具体问题细节上毫无结果的争论,而是回头研究一两部基础著作,比如康德划时代的杰作,那么我的劳动就成功了。

给…作注解

玄学是玄学的译名。玄学取自《易经》“玄学为道,玄学为器”。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本意,塔梅塔·普西卡着重讨论的是一切归结为形式还是质量。而《易经》中形式的含义,既是形式,也是质量。由此可见,按照《易经》的意思,亚里士多德玄学关注的是形而上的领域,可以翻译为形而上的学问。按照惯例,这本书把形而上学翻译成形而上学。形而上基本设定如下:一切变化都是“变化者”的变化。换句话说,形而上学认为有不变的“改变者”。这种设定符合人们自发的观点,所以很容易被接受。

康德称重构形而上学为先验哲学,也就是说,他把自己的哲学建立在建构人的心智能力的各种命题的先验研究之上。

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史》,海安译,引自《海涅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92页。

请注意:这里的标题是根据通俗哲学。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物质”概念与批判时期的“物质自我”概念是等价的,但与批判时期的“物质自我”概念有很大的不同。“物质”这个概念的含义在两个时期有很大的不同。

1.《物自体 新书丨谢遐龄《康德的大刀:〈纯粹理性批判〉导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物自体 新书丨谢遐龄《康德的大刀:〈纯粹理性批判〉导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670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