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学干预的有效实践是预防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可有效遏制和预防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在中国,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占城乡居民死亡的第一位,并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率上升,而血管重建是IHD的主要治疗方法。最近,一项大规模的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心脏性猝死是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主要死亡原因,甚至超过了所有其他心脏相关死亡率的总和。因此,SCD是IHD患者血运重建后长期管理的重中之重。

因此,“EPCI”项目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医学会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中华医学会节律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旨在联合电生理与冠状动脉介入医师,共同有效遏制和预防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

201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医学会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中华医学会节律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表了《关于预防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心脏性猝死的专家共识》。为此,《门诊》杂志特邀南京第一医院胡教授分享在冠心病方面的应用经验。

总包

医院介入治疗预防猝死的现状

据医院报告,2014-2016年,每年起搏器植入数可达400例,而ICD/CRT植入数仅为20 ~ 30例/年,二级预防为主。病因方面,扩张型心肌病也是主要原因。根据医院资料,2015年1-9月,PCI病例2212例,急性心肌梗死58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36例。一年后死亡62例,死于心源性疾病45例,约占2%。对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电图和超声检查,未发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但有25例患者的EF值< 35%,属于ICD指征。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电生理学家积极参与冠心病的随访工作。未来将逐步开展低EF值患者的急诊床旁超声筛查。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3 ~ 6个月的患者,应告知其SCD风险。出院后随访期间,复查EF值,评估ICD指征;对于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还应告知他们的病情和冠状动脉介入医生。在随访中,应检查EF值并评估ICD适应症。此外,对于所有筛查出的EF值降低的患者,将信息发送到医生沟通平台,出院后进行密切随访。

总包

案例分享

案例Which和PCI哪个先来?该患者因冠心病未进行血管重建而出现室性心动过速,ICD植入术后仍出现电风暴。如果提前进行血运重建,室性心动过速的概率会降低。所以原则上先做PCI。根据2014年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PCI可降低室性心律失常风险,逆转左心室重构,降低SCD风险。同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降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SCD的风险。这些都表明血运重建对室性心律失常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病例2:患者心肌梗死后完全血运重建,但不到两年出现心力衰竭症状,随后不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晕厥。从这个病例可以看出,对于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二级预防也是必要的。因为不能完全预防SCD,所以SCD仍然是血运重建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病例3:患者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完全血运重建、48小时后射血分数下降、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并接受了ICD植入术作为二级预防策略。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期ICD植入预防策略不同。急性心肌梗死后48小时内心律失常一般认为与心肌梗死有关,而非ICD指征;从48小时到40天,如果没有进一步心肌缺血的证据,VT/VF与此心肌梗死无关,因此ICD可作为二级预防策略;40天以上未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事件,为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心室功能明显不全,最佳药物治疗,预测生存率良好,可将ICD作为一级预防策略。

医生档案

胡作英

南京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904病房主任、南京市临床电生理学会副主任、江苏省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电生理女医师联合会会员、中华女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会员。

本文内容是门诊杂志原创内容必须授权转载,并请注明出处。

1.《epci EPCI医院实践经验分享——南京市第一医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epci EPCI医院实践经验分享——南京市第一医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671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