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11日,由中国保险协会和深圳前海管理局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人寿保险业十月前海峰会”在深圳举行。太平人寿总经理张克在会上就“寿险产品质量变化:从有货到好货”做了主旨发言,分享了他对寿险产品升级创新的思考。
以下是讲话全文:
尊贵的客人:
大家好!
很高兴也很荣幸被邀请到这里来,就寿险产品的升级和创新交流一些想法。众所周知,中国的保险市场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实力可以称得上“大”,地位已经从“一个需要的国家”变成了“一个需要的国家”。然而,与这样的“高光表现”相比,保险仍然受到质疑,社会认可度仍然不够高。
为什么?原因是大家对保险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都不够强。总之,我们的保险保障还不到位。
寿险产品保障升级的本质是提高保险供给质量,这是整个保险业优质发展的关键环节。环顾市场,我们不缺乏产品。每个公司至少有100-200款,但是这么多产品真的满足社保需求吗?
我们来看几个数据:2017年,我国寿险保单覆盖人口仅占8%,人均持有保单仅0.13份。医保比例长期低于20%,商业保险在居民医疗费用中的补偿低于3%...这些数据都表明,保险保障还有很大差距。
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变化,用黄宏副主席的话来说,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否,满意与否,受益与否,喜不喜欢”作为判断的根本标准,就是要把寿险产品从“有没有”变成“好不好”。至于好的产品,我们理解它们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一、顾客驱动的产品理念
寿险产品要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追求利润和规模,才能回馈客户。一个满足客户需求的“好产品”和一个追求利润和规模的“好公司”是相容的,根本不是对立的。
首先,以客户为出发点是整个保险业务的基础。作为企业,追求利润和规模是可以理解的,但前提必须是以客户为中心。如果本末倒置,一味追求“填鸭式”供应,即使短期内占用了市场不饱和的便利,长期来看也必然带来危机。
近两年来,监管引导保险行业回归保障,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产品设计的新政策。行业逐渐摆脱了“低质低效”的供应,真正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促进了产品和服务向保证的本质回归。
作为市场的主体,我们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离客户的真实需求还有多远。客户想要什么样的产品?保险产品设计中有哪些痛点?
以顾客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从顾客真实需求的角度设计产品,从顾客最佳感受的角度提供服务,是我们必须经历的转变。
其次,要在“好公司”和“好产品”之间取得平衡。好的公司追求漂亮的排名,快速的成长,丰厚的投资回报,实现对股东和员工的责任。好的产品关心客户,通过客户利益最大化赢得口碑和人心。做保险产品,只强调任何一方,都是不可持续的。
坦率地说,我们的市场仍然处于寡头垄断阶段。与成熟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的特点是“供方少,需方多”,集中度高,竞争不足,公司积极向客户盈利的动力确实不足。
而且客观来说,国内市场还比较年轻,缺乏足够的风险管理经验。保险公司在定价方面相对谨慎,需要保持足够的安全边际。在这种情况下,保底产品一般都比较贵。比如重疾险每年保费往往几万,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反而是这些家庭容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最终,这些最需要保障的群体买不起保险,从而从根本上造成了保险保障的“空缺”。
印象很深。在去年10月的峰会上,黄宏副主席提出保险产品要“向人民让步”,实际上为所有寿险公司指明了转型方向。
今年上半年,同行业的很多公司在产品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突破疾病保有量,小病多次赔付,提高产品性价比,让保险真正做到“实惠有用”。其实“好产品”并不需要牺牲“好公司”的目标。相反,它会迫使公司改革管理和风险控制,这将使公司更有动力寻找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就是“你可以吃你的蛋糕,也可以吃它”。
二、人性化的产品设计
亲民就是让好东西越来越贴近不同客户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产品,放心购买。人性化的产品是有灵魂的,能听到客户的声音,准确回应客户的需求。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产品更人性化呢?
首先是让听到枪声的人做出决定。寿险业务员是最贴近市场、最了解客户、最了解产品的人。他们应该成为我们的产品经理,参与产品开发和设计。在太平人寿内部,我们一直强调“能听到枪声的人有决策权”,现在已经成为融入太平人血液的基本理念。这样就避免了“闭门造车”的产品开发。产品开发出来,营销人员不认同,市场也不认同,只能反复沟通,甚至重新开始。
现在,我们的产品开发完全先进。从一开始,产品部门和业务部门坐在一起讨论,一起决策,大大提高了产品开发的效率,对市场做出了快速的反应。而且我们要求产品开发人员深入一线,关键产品往往需要在一线考察4-5轮,充分听取区域总监、团队负责人、一线销售人员的意见,给予他们一线话语权,确保产品开发充分体现市场的真实需求。
第二是做客户声音的应答者。在目前的市场上,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典型的就是“一保单销全国”,不分所有客户,一刀切。比如近几年以年金保险为主,辅以几种重疾保险。产品组合有很多种,但在品类和保证特性上没有本质的突破。这种情况下,亲民怎么办?
前几天,保险协会发布了一组数据。2018年上半年,互联网健康险保费同比增长85.9%。这个“爆发窗口”是客户的迫切愿望。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产品的“供给缺口”。众所周知,市场上各大同行的消费健康保险业务销量较低,长期重疾保险相对于其他年金保险产品的比重不高。总的来说,存在明显的供需失衡。
倾听客户的声音,多做一些“心动”的产品,这样才能贴近客户,进入客户的内心。未来的产品升级就是要深入挖掘这些痛点,看看客户不满意的地方,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近年来,太平人寿不断探索产品贴近人民的道路,并在整个保险产品设计中精心把握客户需求。匹配互联网营销活动,设计推出一系列消费者保护产品,投资小保护大,传播保护理念;开发了一批高安全性医疗报销产品,消费健康保险业务规模引领行业;引入长期重疾保险产品,对轻症进行多次赔付,无赔付间隔,优化了疾病定义。这些为了客户而做的改变,给客户带来了真正的保护。
第三,服务与温度
保险不是“锦上添花”,但一定是“雪中送炭”。我们卖的不是有形的保单,而是有温度的服务。提升产品保障,一定要有“大产品”的理念,既提升产品责任,又在与客户接触的每一个环节提供更好的体验。
电影《我不是药神》一上映就触动了全民的神经。医疗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以前没钱看病,现在没钱看病,医疗资源稀缺。普通人往往“没钱没办法就医”。这种情况下,除了医疗赔偿,商业保险还能主动站出来承担更多责任吗?
在这方面,很多同行都做了一些很好的尝试,太平人寿今年也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为客户提供涵盖整个诊疗阶段的医疗救助服务,包括诊断前的专业指导、陪诊、诊断期间的住院救助、专家手术、急诊检查、境外二次诊断、诊断后的专业随访、康复指导、交通住宿补贴等。,让客户可以顺利看病,不再看病难。
还有理赔,赔付的那一刻,应该是客户对保险保障感受最深刻的时候。但是理赔难度一直是客户投诉的重灾区。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存在“客户闹了就付钱,不闹就不付钱”的现象。最后他们也会买单,客户还是不满意,公司形象大打折扣。
近年来,行业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突出表现为以二次补偿、闪补、快补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服务创新。,提高理赔响应效率,秒量速度,将理赔发送到床边,甚至直接与医院联系,给客户带来意想不到的体验,无需花钱看病。
做保险基本就是理赔。能早交的一定不能晚交,能多交的一定不能少交。我们必须提高索赔的效率,给客户带来终极体验。赔就是赔好,服务的温度,保险的形象。其实这也是保险“好产品”的一种体现。
第四,为每位客户提供终身服务
未来是“大保险”的时代。保险与人的联系将从支付到服务,从产品到账户,从风险保障到整个保险生态系统。按照这种思路,提升保险保障的本质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量身定制健康保障、养老储蓄、理财等一揽子专业服务,与客户建立多元化、稳定的关系,从而赢得客户的认可和忠诚。
为了满足客户全方位服务的需求,必须实现保险服务的连锁延伸。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保险的边界是产品,通过承保业务为客户提供保障。这种单一的商业模式有增长的上限。如今,跨境和一体化已经成为一大趋势,行业已经开始探索产业链的发展模式。通过扩大保险边界,拓展服务空,扩大服务领域,医疗、娱乐、饮食、住房、交通,只要是客户需要的,都可以纳入全方位服务的内容,成为保障的一部分。
这一年,罗主席来到中国太平,提出了“共享和平”的理念。其重要内涵是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保险服务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太平人寿初步形成了“自有+第三方合作”的养老社区布局,“太平乐享家”品牌有四个养老社区;同时,以“享受健康”为核心的在线健康服务平台,可以提供从预防到医疗的一系列增值服务,以及尖端的基因检测和癌症预防筛查。未来公司将加快开放医疗、护理、医疗、保险产业链,打造“关爱社区、看病、住院、交费保险”的生态圈。
以上是我对寿险产品升级创新的一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太平人寿作为保险央企,将主动承担责任,与众多优秀同行一道,坚持走优质发展之路,推出更多群众认可的“好产品”,让亿万人民享受到安全、健康、富裕的生活环境,共同实现罗董事长提出的“共享平安”的美好愿景。
谢谢大家!
1.《太平保险好不好 太平人寿张可:寿险产品质量变革,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太平保险好不好 太平人寿张可:寿险产品质量变革,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675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