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综述
康杞主持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博士刘玉波和何京堂设计了新的纪念馆。新扩建工程于2005年12月13日竣工。扩建后,总面积111亩,是原博物馆的三倍多,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其中展厅展览面积9000平方米,新博物馆纪念雕塑、浮雕1700平方米。新博物馆展示了3500多张照片、3300件文物、130多部电影、13个修复场景和1张沙盘。在充分阐述史实的基础上,增加了和平发展的相关内容。大屠杀纪念馆各个区域的形状基本都是几何块,比如金字塔、长方体等。各种区块相交错位,有很强的空感。材料方面,经常使用硬质材料,材料表面比较粗糙。博物馆里的水体是浅水静水,让人心平气和。博物馆里有许多墙壁、浮雕、人物和裂缝。总的来说,大屠杀纪念馆是一座具有空空间感,细节精准的建筑。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入侵南京,对其进行了长达六周的焚烧、杀戮、强奸和掠夺。在这场震惊世界的悲剧中,同一个月就有30多万人遇难,古都歇麦三分之一的房屋化为灰烬。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根据群众的需要,决定以此为目的创造历史、竖立纪念碑、修建博物馆,让血史永世不忘,以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选址在埋葬死去同胞遗体的“万人坑”上,是南京西城门附近的十三个大屠杀现场之一。1984年秋天的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在追悼会筹备组同志的陪同下,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它的北面是茶亭街,是回族戴颖烈士的葬身之地,东南面和西面是农田和农舍。场地为一个边长100多米的近似正方形,由北向南缓慢倾斜,由东向西倾斜,高差3米。空空旷的田野上,孤零零地立着一块为纪念碑奠基的石碑,旁边放着日本友人的花环。左侧刚刚挖掘出一个浅坑,雨水冲走了表面漂浮的泥土,露出了无数让人落泪的骨头。当地的同志告诉我,整个遗址下面,到处都是只覆盖着薄薄一层的白骨头。他们指出日军坦克是从附近的木桥上开过来的,把我死去同胞的遗体压在这里重叠,实在是太恐怖了,太离谱了。对于经历过抗日战争艰苦历程的我来说,国家毁灭和流离失所的往事历历在目,悲愤的波涛激荡着我的胸膛。我仿佛看到无数姓氏无法考证的死去同胞在苦苦挣扎,苦苦抱怨...!创造的激情油然而生。我想通过纪念馆的创建来营造这样一个环境,让前来吊唁的活着的人都为之悲痛和抱怨。我们绝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加倍努力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保卫我们神圣的祖国,让死去的同胞安息。
首先,新建筑的外观是三角形的
1 >适应路口的地形;
2 >节约建筑材料;
3 >有利于屋面排水;
4 >容易爬到顶端;
5 >区分周围的建筑。
二、新楼外墙天窗破损
1 >打破单调的墙面布局;
2 >暗示建筑的无限延伸;
3 >与内部布局相协调;
4 >为室内空房间提供照明。
三.展馆是一次不可逆转的旅行
1.十字2。和平钟3。史料清单4。古城灾难5。历史见证6。工地广场7号。万人坑8号。冥想堂9。雕塑墙10。和平公园11号。和平池12。和平女神13。和平鸽广场
1 >场馆各部分连接;
2 >根据博物馆的形状;
3 >避免入口堵塞。
4.入口雕塑下方设置水体
1 >保护水中的雕塑;
利用水体与人行道隔开,避免建筑物被游客触碰。
2 >衬托主楼;
通过反映水景来增强视觉效果。
3 >照顾好两个水景。
整个公园只有两大水景,分别对应战争与和平。
5.雕塑的位置从低到高排列
1 >增强视觉透视效果;
视线随着雕塑的高度逐渐飘散,增强了深度感。
2 >对应主楼。
雕塑风格的高度从高到低和建筑一样。
六、在入口处设置狭窄通道
1 >起到屏障作用;
入口后面是一个空的开放空间,通过狭窄的通道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 >作为向导。
如果没有这样的通道,进入的人群可能会散开。
七、国旗下朝上的尖砾石
1 >隐含区间边界;
它位于新旧博物馆的交界处,用矮墙很难分开。
2 >减少视觉误差。
从高到低,相同的砾石会模糊上下高差的界限。
八、“人类大灾难”参差不齐
1 >“大屠杀”深陷泥潭,强调灾难;
整面墙的字体大部分都是凸起的,只有“大灾难”是凹陷的,显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可怕灾难。
2 >用光来增强对比度。
凹凸不平的墙壁在光线下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凸起的字体显得明亮,凹陷的字体显得沉重,这种对比震撼了视觉。
九、搭起破碎的天花板
1 >符合地下空房间;
地下建筑很难像普通建筑一样有平顶,破碎的形状更能适应空。
2 >破碎的形状充满变化;
由于内部空的限制,碎片化的造型使得内部空避免单调,充满变化。
十、“12秒”设定线性皮灯
1 >暗示水滴从高处落下;
池里的筒灯,暗示着水滴从高处落下。
2 >模拟自然夹角光线;
这就像一束光从建筑之间的缝隙射进来。
3 >给人一种深刻的错觉。
位于两座高耸的墙壁之间,垂直光线更加深邃。
11.历史博物馆的地形高低起伏
1 >影子游客的出行速度;
由于馆内空之间的宽度差异,为了减少拥堵,在宽敞的设置下减缓上坡速度,在狭窄的设置下加速下坡速度。
2 >制造混乱和冲突空。
高度不平整的地面与倾斜的墙面相配合,营造出一种压迫、混乱、冲突的异常状态空。
十二、公共座椅后面没有靠背挡板
规范游客坐姿;
带靠背的座椅让人懒洋洋地坐着,与纪念馆庄严的主体相反。
十三.一些室内台阶偏高
1 >弥补视野的不足空;
2 >延长楼梯宽度;
3 >统一的步骤布局;
因为楼内墙是斜的,一端宽,一端窄,靠强的楼梯不能正常使用,而且好像空没有台阶就荡来荡去,既浪费又不统一。
十四、旧馆死者字体凹陷,新馆相反
1 >成本流程不同;
凸起字体比凹陷字体更复杂、更昂贵。
2 >用不同的光;
旧博物馆使用自然光,新博物馆使用人造光。
3 >表情不同。
老博物馆用的是色彩对比,新博物馆用的是光线投射。
十五、新老亭子分别用鹅卵石和砾石铺成
1 >适应各自的主要建筑;
万人坑遗址位于地下,呈土黄色,与鹅卵石相协调。史料馆主楼为青灰色,灰色砾石与之统一。
2 >突出新旧库的区别;
新博物馆的主题是战争,旧博物馆的主题是杀戮。表达方式不同,铺装形式也不同。
十六.历史见证人的足迹取向
指导旅游方向;
脚印指向万人坑遗址,暗示着游客的行进方向,为后面铺路。
十七、禅堂出口两棵银杏树
十八、万人坑遗址设置高门槛
减慢行人的行走速度;
和车行道的减速屏障一样,万人坑也是一个骨架场地,需要进入的行人保持安静,脚步轻盈。
发现与思考一
“历史的见证人”的脚印有两个相反的方向。
1 >幸存者向后人诉苦;
雕像前有脚印,表明它们属于幸存者,幸存者随后向后人讲述了日本的暴行。
2 >表明幸存者幸存了下来。
大部分脚印面向“万人坑遗址”,暗示大部分人已经残缺不全。幸存者活了下来,但都是遍体鳞伤。
思考与发现2
新楼外墙是干挂条纹石。
1 >展示展厅的独特性;
通过石质肌理和单元尺寸的变化,形成充满沧桑的立面肌理,纪念馆独特的氛围深沉而凝重。
2 >对应于地面砾石。
它们是用同样的材料制成的,碎石就像是从墙上掉下来的碎片,体现了两者的统一,强调了建筑深深地嵌在地下。
思考与发现三
选择三种植物种植在纪念馆的不同地方
营造这个纪念墓地的氛围,一定要多注意空空性,让我们的情绪不受狭隘物质环境的束缚。纪念馆的主体是广阔的院子和深深的地下墓穴。
-康杞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是一个整体概念。地域是建筑的基础,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反映了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建筑师如果能很好地理解和综合运用建筑的三个特点,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就能创造出有特色的建筑。在纪念建筑的设计中,要充分表达建筑的纪念精神,满足人们高层次的审美需求是相当困难的。什么样的纪念建筑才是好作品,才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成为城市的新地标,这就需要设计师积累大量的文化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还要有丰富的技巧、广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视角。
——陈克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解读”
注: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和公共平台,仅供学习和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诉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
1.《纪念南京大屠杀 80周年祭南京大屠杀 | 纪念馆设计分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纪念南京大屠杀 80周年祭南京大屠杀 | 纪念馆设计分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69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