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山环保生态园,亲朋好友站在草坪旁,为逝者举行种植和储存骨灰的仪式。

张玉中的照片

"...2017年4月6日,栽在金山环保生活园,回归自然怀抱,精神永存!”在20多位亲朋好友的注视下,王先生的骨灰被家人倒入三个2米深的洞里,然后用鲜花和泥土覆盖。亲朋好友默默哀悼祈祷,整个葬礼不到半个小时。没有纪念碑,没有卡片,没有花圈和熏香,没有痛苦的背景音乐。而是四周绿树绿草,静悄悄的,不时有几只小鸟在唱歌。

这是新台北市达摩鼓山金山环保生活公园常见的场景。

葬礼是人生最后一件事。过去人们追求隆重的葬礼和豪华的墓地,认为这是对死者的尊重。近年来,台湾挑战习俗,转变观念,大力提倡环保和树葬、花葬、海葬等自然葬,使回归自然成为惯例。

挑战传统丧葬习俗

用简单代替奢华

去台湾,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被戏称为“夜店”的墓地。台湾地狭人稠。早年没有特别规定。人们通常选择土葬,导致墓葬混乱,甚至占用了肥沃的土地和森林。1985年,台湾确立了以火葬为主的长期殡葬政策。虽然火葬不是强制性的,但在政策宣传下,火葬率仍在逐年上升。根据“内政部”的数字,1993年台湾火葬率占当年死亡人口的45.87%;到2015年底,这个数字已经达到95.65%。

就习俗而言,台湾和大陆同样流行厚葬。葬礼奢侈无度,死亡成为一种高消费。一场普通葬礼的费用约为新台币二十万元,有的甚至上百万元。殡葬业也成了暴利行业。“那时候2000元以内的骨灰罐,可能要5万、10万。”金山环保生活园区专员张国雄回忆说。

20世纪90年代,为了改变社会习俗,台湾当局大力推行“改善殡葬设施和殡葬计划”。他们一方面补贴公园、骨塔、殡仪馆、火葬场等设施的建设,提倡骨灰入塔。即火化后,骨灰罐存放在古灵铁塔内;另一方面,提倡简单的殡葬服务。

1994年7月,台湾佛教团体达摩鼓山文教基金会与台湾“内政部”联合举办台湾丧葬仪式反思与改善研讨会,提出改善各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方法。按照这个思路,当年的8月和12月,达摩鼓山和台北市政府分别举行了两次联合祭奠。张国雄说:“两次联合发行可以说是第一次打开台湾的气氛。”

台北市殡葬管理处副处长石书立表示,联合祭酒一般由10名死者组成,并举行常见的送别仪式。整个仪式庄严而隆重,在每个家庭祭祀完毕后,然后政府官员、舆论代表或者民间组织为死者进行公开祭祀。公共祭祀结束,然后是他们的葬礼。为了鼓励人们参与联合饮酒活动,政府通过募捐筹集资金,并尽可能向人们提供免费服务。不仅送别仪式免费,遗体的冷冻、化妆、火化也免费。家属只需要承担牌位、裹尸布、棺材的费用。

陈先生的父亲五年前去世了。当时他咨询了殡葬服务,最低价十几万。推荐他去做联合祭酒,仪式不到三万块就结束了。陈先生说:“如果你不像我们家那样注重华丽的礼堂布置,又没钱,可以考虑这种方式。”他认为“风俗毕竟只为活人,对死人没有任何帮助。”

现在台湾各县市都在开展联合祭酒,逐渐成为常态。台北从一个月一次增加到一个月十几次。台北殡葬管理处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有1324人选择了联合饮酒。但限于民情,台湾南部县的联合祭酒仍以贫苦家庭为主。

名人示范推动潮流

从进塔到入海

目前台湾民众普遍接受骨灰入塔的观念。全台湾的墓地和一些寺庙都有灵骨塔,还有私人购买土地建造家庭灵骨塔。

四年前,王女士的母亲去世了。经过精心挑选,她将母亲的骨灰安放在台北护国寺古灵塔内。她很高兴地说,这里的交通很方便,致敬也很方便。9万多,价格尚可。“现在很难找到这种塔了。”有些人理性地认识到进塔不是长久之计。张国雄说:“你的儿孙记得你,可是三代五十年后,可能就没人记得了。100年后你会离开谁?”

2002年,台湾当局开始提倡环保和自然埋葬,包括树葬、花葬和海葬。除了宣传这一概念之外,政府还资助殡葬设施的建设,并鼓励建设环保公园。目前,台湾有29个树葬公园和2个种植公园。树葬和花葬公园的环境非常漂亮。台北福德公墓永爱园的树葬区,绿意盎然;阳明山镇山花园的花葬区种植有樱花、流苏、罗汉等树木,以及珍妮弗、山茶、桂花等灌木。对于树葬和花葬,应选择公墓,种植公园应设在普通森林公园内。

但如果骨灰撒在海里或土里,没有留下任何纪念碑或名字,民众的心理接受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台湾的经验是引领潮流的名人示范。2001年,在一次殡葬改革研讨会上,内政部首次举办了净化丧葬礼俗的遗嘱签署活动,希望社会精英带头,超越死亡禁忌,勇敢地说出自己想要的殡葬方式。

2004年,著名导演李安的父亲李博士因病去世。告别仪式结束后,李安按照父亲的遗愿出海安葬。李安告诉大家,他的父亲生前曾供认将骨灰撒入海中,以实现他在大陆看家乡、守台南的心愿。他说:“大海很美,水很清,这一切都很美。父亲走得很干净,我也没哭。”台湾舞蹈家罗曼菲于2005年去世,她还公开表示将以最简单、最干净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作品。最后,她的尸体被火化,散落在她父亲墓旁的松树下。

2007年左右,台湾建成了很多环保自然葬区。2007年,达摩鼓山向台北县政府捐赠了一个400多坪的斜坡,并成立金山环保生态园进行骨灰种植和储存——树葬设在墓地,种植和储存则分散在森林公园。张国雄介绍说,生命公园种植的第一人是东初老人,法鼓山创始人盛宴大师的师父。

2009年2月,盛宴大师去世。他留下遗嘱:“没有讣告,没有墓,没有塔,没有碑,没有画像……”按照他最后的遗愿,骨灰也种在金山公园。当时,各行各业的3万名信徒上山观看仪式,其中许多人是从中南地区乘包车来的。各大媒体广泛报道,“当时,种植的概念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更多的认可。”张国雄说:“种植简单、干净、经济。不仅得到法鼓山弟子和新北市民的认可,外国人、基督徒甚至伊斯兰教徒也选择在这片草原上种植。”金山环保生态园一度吃紧,需要提前六个月注册。新台北市为此又建了一个种植园。

我的葬礼是我的决定

让生命回归自然

与此同时,台湾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鼓励环保和自然埋葬的政策。大部分环保自然葬都是免费的,有的地区会收取少量的费用,从2000元到5000元不等。此外,史淑丽介绍,如果台北居民搬出牯岭铁塔,选择环保和自然埋葬,将获得经济奖励。比如搬进福德墓地树葬,奖励1万元;搬进阳明山花葬园,奖励2万元。去年,近60名进入该塔的人因环保原因被掩埋。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环保和自然埋葬。最初台北、新台北、桃园有一个海葬,2013年增加到4个,2016年达到9个。据台湾“内政部”统计,选择环保和自然葬的人数也从2004年的225人增加到2015年的9136人,占当年死亡人口的5.58%。

树葬的经历越来越丰富。张国雄介绍说,一开始是把骨灰放在一个可溶性的玉米罐头里,后来发现连玉米罐头三年都不融化,就换成了棉纸包,发现棉纸包虽然半年就能融化,但是骨灰结块,不容易融入土壤,所以金山环保生命公园现在是直接把骨灰撒到土壤里。

然而,这毕竟是一场观念之战。与只触及习俗层面的奢华葬礼相比,葬礼模式挑战了人们对死亡的认知。相对来说,大都市地区的接受度很高,比如台北市。据石书立介绍,2016年,选择环保和自然埋葬的人占当年死亡人口的近16%。南方农村没那么成熟。

即使死者同意树葬、花葬,家属也不一定接受。因为没有墓碑,没有见面,没有致敬,是对亲人的不尊重吗?一个叫克里斯的网友承认,爸爸之前提过想埋在树上,但是他和妈妈都不确定。最后他拒绝了树葬,在灵位前扔了个杯子,或者选择让爸爸进入灵骨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台湾有关部门在2002年专门修改了法律,允许以遗嘱或遗嘱的形式选择环保和自然埋葬,家属应尊重死者的选择。其实选择环保和自然埋葬,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性,也就是对死者做出最好的安排。正如盛宴大师所说:“生命的过程是花开花落的自然变化。当我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选择回归自然之地,是为了让生命完整,无限延伸。”

1.《人生最后事 简洁最美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人生最后事 简洁最美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28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