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根据江宁条约,上海被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随后的“五口通商粘性善后条款”允许英国人与家人同住。1843年底,时任宿松台道台首领的龚牧久与英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巴福尔进行了一系列谈判。1845年10月29日,第一部《土地宪章》终于出版,划定了租界的范围。但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巨大变化,确切的说是上海城市功能区的空转移,却很少讨论,这自然与城市规模的研究有关。随着研究规模的不断深入,新史料的挖掘和新方法的应用,对上海原英租界地区的现代城市景观和城市内部空的厘清成为可能。本文试图利用资料丰富的1855年进行探索性研究。
图一,《1855年上海租界地图》,上海图书馆版
外商涌入新开放的租界发展贸易。随着上海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社会经济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用地逐渐转化为商业用地。正如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傅俊1848年第二次访问上海时所说,“我曾听说上海建立了英美外国公司。上次离开中国的时候,确实有一两家外企在建。但是现在,一个巨大的新城市已经很快在破旧的中国小屋、棉田和坟墓上建立起来了。1854年,第二部《土地宪章》颁布,重新界定了英国租界的范围,实现了英国人民第一次租界扩张。同时,《土地宪章》逐渐成为租界的基本法。虽然是中国军队没有的条款,但对当时的上海还是有很大影响的。第二条规定“如果要向中国人购买租金,必须在该地的图上注明亩数,并向该国领事官员报告”。事实上,它明确废除了英国领事馆授予土地租赁和签订道路合同的特权。此后,外国人纷纷去各国领事馆租地,标志着英国领事馆垄断上海权力的时代已经结束。1855年,美国领事馆的租赁面上不仅有美国租客,还有英国人。1855年是第二部《土地宪章》颁布后的第一年,外资银行的土地租赁无疑受到了影响。此时,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上海租界的城市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海北郊和西郊的租界区,在开埠前是荒芜的或田地,开埠后迅速崛起一座新城。与中国乃至世界上的许多城市不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最大特点是以城外之城的形式进行城市化,这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独特路径。
1855年,《上海租界地图:洋泾浜以北》,即《杨王庞运河以北上海租界大规划》广为流传,是一部早期的实际测量西方的上海地图,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作为上海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上海历史地图集》更早地将这张地图纳入研究范畴,其中租界地图组重绘了这张地图。与现代地图相比,现在和现在的城市道路和租界位置一目了然。近年来,由于微观研究的影响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这张地图的利用逐渐深入。吴军把画中描绘的河流、道路和码头作为水乡的景观元素,讨论了它们的消失和填河修路的过程。陈辅将这张地图作为路标位置的参考,其进入点是在地图上实际测量的英国租界的外国道路的地段号,该号码用于在现代地图上定位路标。张晓红在上海开埠初期利用现代地图探索英租界的城市空,并引用地图,简要论述了地图与1849年至今所见的最早的英租界地图的关系。钟会从制图学史的角度,把这张地图放在前现代至近代早期的西测城市地图的背景下,探讨了西测地图对中国地图的影响。不仅在历史地理和地图学领域,而且在建筑和城市规划工作中。郑世陵用这张地图证明了英租界多次扩张的事实,并简要论述了外商租地建外资银行的情况。吴江用它来证明《土地宪章》颁布后上海洋房向完全殖民租界的演变过程,而张鹏则用这张地图来分析外滩空一带城市之间的关系。上海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上海外滩源工程,并将这张地图与当时的其他地图进行对比证明。
虽然关于1855年上海租界地图的研究很多,但其历史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掘。《1855年上海英租界地图》一文揭示了上海城建档案馆馆藏地图,使作者注意到不同版本地图的差异。本文利用1855年上海租界地图的各种版本,研究地图出版前后的先后顺序,并结合《道起》和《华北先驱报》的数据考察租界内外国公司租用的土地,利用GIS技术还原外国公司的平面分布。结合照片、油画等影像资料,利用AutoCAD、3dsMax等计算机技术,将开埠初期的英租界城市景观提升到三维还原的层面。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功能区划与开放历史事件的关系,以及开放初期城市建成区的景观、城市形态和扩展。
地图版本及内容考证
1855年,《上海租界地图》分多版出版。本文简要介绍:
1.上海图书馆版。上海图书馆收藏的版本是最常见的,因为早期的出版物,如《近代上海盛世录》、《旧上海地图》等。,都引用了这个版本,后来的相关研究大多引用了这个数字。2012年上海图书馆60周年校庆展出此图,单页再版。单张图的分辨率比书中插页有很大提高,可以将上海城市史的研究提升到街区的尺度。本版本右下角和左下角的地图出版公司信息略有损坏,但不影响主要内容。
2.上海档案版。早些时候工信部的档案由上海档案馆整理的时候,就透露,近年来珍贵的档案被上海档案馆选编成《上海珍宝》一书,再次出版。这次是单页打印,比上面提到的插图更清晰,更容易阅读。此版本地图内容与上海图书馆版本一致,但上海档案馆保存的版本保存完好,边缘未受损,具体公布信息清晰可辨。除了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城建档案馆也有完整版的这张地图,但只引用了一篇文章。
3.英国国家档案馆版。此图保存在英国国家档案馆,安克强建立的共享平台虚拟上海较早公开。这个版本和上面两个版本差别很大。图图版明显比上海的藏品小。英国-图图版本只显示了1855年的英国租界地图,地图两边没有表格。同样的,地图上半部空没有加一张外滩1849的图片。
我在看《华北好消息》的时候,发现上海收藏中流传的版本中添加的表格都来自于此,“外滩,1849”是一幅油画的重绘版本。笔者推测,上海收藏的《1855年上海租界地图》是在原英国租界简易地图即英国国家档案馆所藏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通俗资料后的再版。当时使用的资料成为研究史料、还原当时租界城市景观的重要线索。
根据上述1855年地图的不同版本,上海图书馆储存的重印地图最容易阅读。因此,本文主要以地图为基础,对1855年上海英租界的城市景观进行复原。
图二,《1855年上海租界地图》,英国国家档案馆版
根据上海图书馆1855年重印的《上海租界地图》的内容,该地图主要绘制在上海的英租界地区,该地区在地图中间被三条主要河流环绕,北至苏厝河,南至洋泾浜,东至黄浦江黄浦), 和周靖邦以西主要建筑集中在1846年划定的界路以东,反映了英国租界的早期发展。 地图上清晰地画出了英租界内每条道路的方向,并用红蓝两色标出了英美商业银行的位置。地图右上方是1849年外滩的概貌,黄浦江上示意性地画着各种帆船和中国渡船,显示了外滩周围的热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外滩沿线的建筑下,要清晰的标注出每栋房子的主人,也就是洋行的名字,这对于当年外滩景观的重建非常重要。地图左上角是上海简史,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到英法美开地契的过程。在底部,列出了船只和港口中的战争人物,即枪支、军舰和船员的数量。除了主图中绘制的英国租界土地利用图主体部分外,附在图侧的两个表格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地图左侧是《上海外国居民名录》,按字母顺序排列,列出了外国人服务的外国公司,对于口岸开放初期来上海的外国人的清查意义重大。地图右侧是1855年英国领事馆土地承租人名单和美国领事馆土地承租人名单。这两张表来自《华北新闻》,但与报纸上刊登的表略有不同。以下是英美领事馆两个承租人名单的必要说明,对于恢复外资银行开业初期的分布非常重要,只有结合文字材料图绘制的地理信息才能重新解读。
1855年整理佃农
为了恢复英国租界的建筑景观,有必要整理一下1855年英国领事馆土地承租人名单。这份表格最初发表在1855年10月13日的《华北新闻》上,实际上是英国领事馆发出的一份“通知”的附件。通知要求承租人在1855年10月8日前向中国政府银行缴纳地租,并声明租赁付款收据一式三份,其中两份将退回英国领事馆。租赁表作为通知后的附件发布,详细列出租赁土地、出租人名称和每块租赁土地的面积。
细读《通知》可知,声明发表于1855年10月2日,催缴日期为10月8日,发表日期为10月13日,催缴期限已过。此外,根据1854-1855年的土地租赁条例,土地租金为每亩1500文。参考第二份《土地约章》,第七条明确规定“交租”:“年租每亩1500文。每年12月中旬,提前给住户发工资,准备粮食。十天前,三国领事在路上和台湾写信,命令租房者把租房价格送到银行号,拿到三张收据。如果逾期,领事官员将收回它。”。与第一份《土地约章》相比,要求次年的年租金在每年的12月15日由租户全行缴纳。在撤离的时候,海关提前十天通知了领事,通知了租客。“第一条和第二条在这一点上没有大的变化。对比英国领事馆公布的时间节点,发现虽然英国领事馆公布该报时已经过了自定义的通话时限,但该报的日期是10月中旬,比《土地章程》中提到的12月中旬提前了近两个月,实际操作仍有时效性。根据工商部董事会会议纪要可以看出,租地面的编制和安排一方面要符合《土地约章》,另一方面是为了在租界内进行土地估价和收税的目的。
美国领事馆的租金表也是年租召唤的产物,发表在1855年12月1日的《华北新闻》上。对比英国领事馆租赁土地的公告,我们可以看到两国领事馆的公告是类似的,只不过美国领事馆提醒的时限晚于英国领事馆,但仍在中方要求的“12月中旬”,并不违反《土地宪章》的含义。
由于文本有限,无法详细列出英美领事馆的两份土地租赁清单,并对表格中列出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表头为土地承租人清单,具体内容为承租人,注册号。,没有。很多。,面积,租金,到期租金的期限,总面积,总租金从表中的内容可以看出,部分租赁土地从1854年到1855年支付的租金是两年的年租金,而有些从1855年开始只需要支付一年的年租金,原因不明。
笔者根据房契资料,逐一整理租约,发现英国领事馆《租地者名单》中两块地的更新时间晚于1855年10月13日,也就是英国领事馆在《华北新闻》上刊登公告的那一天。这两块地是j . w . Wright租的,一块是159号的166号地,一块是160号的167号地,第166节隧道租约里有出租人的一封信,英文租约叫Jose。威尔。赖特,也就是赖特,J.W .在1855年出版的租赁表。搜索银行目录Wright,J.W .就职于天顺洋行。该土地第一次出租面积为6亩2分6厘6毫米,然后是12月9日咸丰5日在地基上的3分3折,与美国商人克雷一致,1855年出租土地面积为5亩9分3厘6毫米,第167块土地也是由来铁出租的,全名约瑟夫·威廉·赖特发表在道奇英文契上。原地租2亩2分,咸丰五年十二月九日也给美国商人克莱留出了5分土地。但与之前的地块不同的是,1855年这块地块的变化并没有记录在租赁面上。虽然不清楚后者土地为何脱落更新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份1855年的土地租约记录的信息最早会在1856年1月16日。但此材料发表于1855年10月13日的《华北好消息》一期,与时间不符,暂且存疑。
1855年英国租界外国公司分布的恢复
由于《1855年上海租界地图》只画了英租界地区,本文只能再现英租界第一区的历史景观。要恢复1855年英国租界的外资银行分布,需要用Mapinfo重绘地图,便于定位。图中记录的数字是土地分号的外国公司的土地租约。经过审查后的承租人名单是一对一的,1855年在英租界的外国公司分布就可以大致恢复了。毕竟租地面和地图是两个史料,所以有一些不匹配的租地需要其他史料进一步论证。第34部分、第65部分和第66部分的考证过程将在下面详细讨论。
第34位,为美国旗昌洋行于1846年租用。1855年,上海租界地图上有两处标注为第34处,相距甚远。一个在南京东路和四川中路的路口,一个在福州路外滩附近。根据考道契的资料,第34部分25号路契写明“花旗银行商人齐长兴,即苏露莎公司遵守和约...租赁金额为10亩,9分钟,7.9美分,东到高速公路,西到33号分租地,南到高速公路,北到高速公路。”第33位应该是琼吉洋行,路约上写着“国内商人会雇佣租房人Argos踏地,占地五亩三分两毛,北36分,南34分,东34分,西35分。”根据两个房契的对比,齐厂租的34号地应该在南京东路和四川中路附近。但是从地契数据库中检索另一个地方的租赁号,仍然不能确定其谬误,需要通过其他材料进行挖掘。
图3,1855年的详细地图
65号和66号因为刚好在1855年的地图折痕处,所以略有破损,难以辨认。路契中的第65块地是1845年12月25日由英国人格医生租用的,占地20亩。四个区分别是:东边的72号地,西边的河,南边的河,北边的公路。但地图上第65、66点附近的陆地没有第72点,一个是第82点,一个是第64点。第72位由英国商人查尔斯·麦肯锡于道光27年5月24日租用,总面积3亩5分,达到东71位,西78位,南21位,北高速。71号地块也是李明洋行租的,位于江西中路和四川中路之间,福州路以南。由此可见,第72部分并没有以第65部分为界,路契中第65部分第4部分的记载应该是错误的。查一下82号地,英国的,商业的,亚洲的Baranbowen租的。数量为6亩,2分钟,5%,2分钱,东39号地,西65号地,南半河,北高速。由于第39部分确定在北京东路与江西中路交叉口,因此西部应为第82部分,因此可以推定第82部分西侧的租赁土地为第65部分。值得注意的是,1849年的上海外汇储备地图是以宁波路上的河流及其向西的延伸为代表的。可以看出,1849年以前应该还是一条河,与南界第65位是一条河,南界第82位达到半条河的记载一致。然而,到1855年,这条河在河南中路附近被切断了。同时可以纠正1849年《上海外国住宅地图》中的一个错误,即地图上有两个32号点,靠近北京东路的那个应该是字迹错误,应该是82号点。然后,从第66点判断上述推断是否正确,路契上写着这个地方是英国公民柯兰租的,总面积5亩9分3分钱,到达中国人的杰西,北面是公路,东面是第63点,西面是公路,与绘制的地图一致。此时可以确定65号地块位于北京东路以南、天津路以北、河南中路以东,而66号地块位于河南中路以东,南北与63号地块相邻,这种分布与1849年上海外汇储备地图标注的情况一致。经过考证,外资银行在1855年被重绘形成图4,1855年英国租界的外资银行分布情况清晰可见。
图4。1855年英国租界外国银行分布图
上海已经成为一个以航运和贸易为主的城市
自开埠以来,经过几年的建设,上海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主要集中在特许区。换句话说,上海的现代新城是从外滩线开始的,西方人和中国人都感叹现代上海因为黄浦江畔的建筑而发生的巨大变化。利用AutoCAD勾勒1855年上海租界地图制作底图,提取道路、地块等基础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模块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区分,如图5所示。
图5,1855年上海英国租界平面图
图中地面的色块用来区分土地使用者的国家。比如,浅黄色是英国人和帕西人的外国公司和房屋使用的土地,浅绿色是美国人的外国公司和房屋使用的土地,土黄色是中国人的土地。图中用较暗的颜色表示单体建筑以示区别,不同的土地使用模式用不同的模块表示:深绿色为仓库,深棕色为外滩立体修复的重要洋行,鲜红色为英国洋行,浅蓝色为美国洋行,粉色为中式建筑,透明色为功能不确定的建筑。这样,外企的分布,外地人的权力对比,土地使用情况一目了然。
1855年是特许经营第一次扩张后显示的特许经营范围。从图5可以看出,外资银行租赁的土地确实已经越过了第一次划定的租界西侧的边界公路和北侧的边界线李家场。就各国的外企分布范围和土地租赁而言,英国是主导力量不言而喻,分布最广,占据大量有利位置。黄浦江沿岸的地方除了南京东路、福州路、洋泾浜附近,都是美国洋行,其余都是英国人控制的。在英美势力悬殊的同时,中国的一些地块应该是未转让的土地,主要在广东路以南和洋泾浜以北,也在北京东路以北和英国领事馆以西。北京路以北地区属于租界第一次扩张后的范围。当地人保留的部分土地没有出租是可以理解的。但洋泾浜附近地区从一开始就被划定为租界区,到1855年仍保留了大量农村土地。
不仅如此,从图5可以看出,除了英国租界内外资银行比例较大外,仓储用地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这是当时城市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从《上海外贸志》的记载来看,外商的仓储大多是从码头仓储开始的,一开始设施很简陋。1850年后,外国商人修建仓库以适应进出口贸易,最著名的仓库是鸦片仓库。从图中可以看出,怡和、和记、仁济、易记、李百立、宝顺等外企在黄浦江边建了仓库,齐昌、琼记、童珍等外企在四川中路建了仓库。
一个城市如果以仓储中心的形式出现,一定是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大部分仓储用地位于外资银行后方,这一点很好理解,即主要外资银行是对外开放的,而仓储则是在后方进行整合。这个布局的目的很简单明了:保护商品、抢占资源、规范生产流程、占有产品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建仓库,占一定面积,控制交通枢纽和瓶颈,集中生产场地进行监管。仔细观察图5可以发现,各外资银行的主要建筑和仓库基本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远洋银行,通常有四五个仓库来存放要运输的货物,外资银行和仓库占据了整个街区。同时,由于当时的棋盘路规划,各大海堤都可以直达黄浦滩,交通也不受他人限制。这些布局和计划都来自于外资银行最直接的经济控制。
除了开放初期的城市形态可以用复原图来解读外,上海城市扩张的过程也可以用影像分析来解读。1848年,应洋人要求,上海道台府与英国领事同意扩大租界,北界由原李家场延伸至苏州河,西界由原界路延伸至周靖邦。与1846年划定的范围相比,面积大大增加了。但仔细观察复原图中英国主要洋房和民居的分布,分布范围甚至比第一次英租界还要小。城市建筑主要集中在河南中路以东、广东路以北、北京东路以南、黄浦江以西,在洋泾浜地区仍然缺失。同样,仓库不在这一带,但中国人更常见。洋泾浜不如苏州河的水道,但最终会受益于水利。这里的发展比其他地方晚一点,原因不明。
简而言之,上图所示的英租界的城市景观是:英领馆已由市区迁至李家场新址,占据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的交通枢纽,整个英租界区的仓库空在市区占据重要位置,外资拥有的码头已全面开发,上海逐渐成为以航运和贸易为主的快速响应城市。1855年英国租界历史景观的恢复,使我们能够通过图像直接获得土地使用情况、外国银行分布情况、英美势力对比等。结合文本、图像等多种史料的考证,也可以深入探讨城市形态和城市建成区的扩展。由此可见,城市研究中的景观恢复,尤其是早期的城市研究,不仅可以构建一幅具体的画面,还可以从画面中解读更多的信息,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同时,修复后的城市平面和立体景观可以结合其他重要史料,如工商部董事会会议纪要,逐一还原英租界的市政建设和城市规划,从而清晰勾勒出上海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1.《上海租界分布图 探究:如何利用租界地图来研究上海的城市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上海租界分布图 探究:如何利用租界地图来研究上海的城市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33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