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深藏“绝世武功”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敦煌壁画被许多学者称为“中国古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有许多关于武术的图片。如何从武术专业角度解读?

郭惠坡:敦煌壁画中有很多与武术相关的信息和图像。比如早期洞穴中的“金刚力士”就是佛教中的一个人物,或者是手或臂的空。有人单独练,有人互相练,其中有很多武术的代表动作。比如易绍武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285洞西魏壁画佛龛中有力士,428洞中央方柱后下方有对仗图。前者左手握拳,右手掌心,头微翘。他两眼放光,在做拳击,走路,比如做‘五禽戏’;后两者是‘对立’的,类似于现代流行的古拳‘八极对接’。”再比如“角斗”图,相当于两个人的技巧,类似于摔跤相扑。此外还有剑舞,矛盾装备训练,射箭,包括一些军事作战地图。以射箭为例,射箭和骑马在古代属于武术范畴,敦煌壁画中有许多相关的主题,包括骑马射箭、蹲射和站立射箭,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射箭方法随着民族的融合和朝代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对我们研究武术的演变以及多文化、多民族武术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有人问,画反映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其实古代的现实生活是壁画的来源,而绘画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因为画家是不能用空来绘画的,他们所创作的东西一定有某种生活的来源。敦煌壁画上的这些图像,其实是对当时当地生活的再加工,可以窥见当年武术的风格特点。比如《金刚力士》气势恢宏,朴实无华,浑厚粗犷,动作十分矫健。可以想象当时西北和敦煌的武功都很强,以及民族的彪悍。还有两人对战的场景,比如刚才提到的428洞的“对战”,有很高的战斗价值。很多武术家说,这很像中国北方对抗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的战斗。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两个人至少在发挥更好的技术。仅从画面上看,动作非常强硬,充满力量,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武术形式有很大不同。还有“角抵”,比如290窟的北周摔跤图,形象地描绘了两个人的摔跤过程。与此图剧情不同的是,在宋初61洞的角落剧情中,两名选手站在地毯上进行比赛,附近有一系列场地、观众和裁判,更接近我们现在看到的散打比赛。这个过程也反映了中国武术的一个历史演变。

艺术评论:敦煌反映的武术形式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形式有什么不同?和今天的武术有什么关系?

郭惠坡:我们从敦煌壁画上看到的武术形式,无论是“金刚力士”还是搏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粗犷豪放,这与中原地区,包括我们现代的武术,尤其是与明清以后形成的所谓内家拳,如中国传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有着明显的不同。后者主要是”,有趣的是,这正好符合我们对武术中“武”字理解的变化。最早的时候,这个“武”指的是“为武挡戈”,“挡”指的是趾,即行动,武指的是“随戈而行”的兵器作战,是一种征服,是一种向外的、阳刚的生命力;后来,特别是宋明以后,我们对“武”字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变得内敛平和,“止戈为武”转向以武止暴追求和平,表现出一种不向外扩张的性格。所以我们在敦煌看到的是我们古代武术的蓬勃、外向、对抗性的一面。这个从强硬到克制的过程,符合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可以说,武术的历史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

当然,只有敦煌壁画中呈现的那些武功,才是大体符合我们今天的武功。因为武术本质上是攻防格斗。但是武术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我们从敦煌壁画中看到的武术形式不仅包括徒手的单人训练和对练,还包括器械的单人训练和对练,以及射箭、骑马等一系列内容。现在的武术主要以套路演练和格斗对抗为主;过去强调对抗;现在,强调训练。

敦煌壁画中武术动作的特点与今天并不完全相同。壁画中的武术家很多都是S型曲线,和现在的武术有很大的区别。现在我们熟悉的武术,主要受儒家文化影响,讲究中正。比如中国传统太极拳的一种,要求中正自在。S型身材注重勾脚、出胯、扭腰、起臀,形成曲线,非常灵动,变化多端。

武术中除了“楷书”,还有“曹”

艺术评论:这个“S”形是受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影响吗?

郭惠坡:是的。敦煌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希腊文化都与中国文化交融在一起。大多数现代中国人都明白,武术要整齐,就像楷书一样。其实武术不仅有楷书,还有隶书、行书、草书。今天我们熟悉的一些拳种,其实都有这个“S”形的含义。比如形意拳讲究“龙敛”,即“三弯”,很像“S”的形状;而八卦掌,讲究“有龙”,也是一个意思。所以我觉得中国武术的形式其实很丰富,敦煌壁画中的武术正好提醒了我们这一点。

艺术评论:敦煌壁画中多描绘舞蹈,但一直都说“武舞同源”。你怎么想呢?

郭惠坡:为什么一直说“武舞同源”?其实“舞”和“舞”在中国古代是相通的,都有“舞练”的意思。唐诗里有句话:“今天你在现场跳舞,就应该知道你是个斗士。”意思是在“练舞”的过程中,虽然不是在战场上,但在战场上体现了真实。周朝有“武舞”、“文舞”,唐代有“健舞”、“柔舞”,显示了武术与舞蹈的密切关系。

当然,武术追求打斗,舞蹈追求美,但两者是相互影响的。舞蹈中有武术,反之亦然。这在歌剧中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梅兰芳学武,贵妃醉酒舞剑运动就是从武学来的。几千年来,中国的武术和舞蹈一直处于交融的状态。

武术虽然起源于搏击,但也是对武功的提炼和艺术升华。敦煌壁画中描绘的剑舞和一些流动的画面本身也是武术艺术性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敦煌壁画的艺术性和生动魅力对今天的武术,尤其是武术的艺术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世纪80年代,许多武术家,尤其是甘肃当地的武术家,去敦煌实地学习和挖掘。然后以敦煌壁画中的武功为基础,创立了敦煌拳。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一个很好的开始。当然,如果单纯的模仿敦煌壁画中这些与武术相关的动作,以及这种飞行的造型,还是比较初级的探索。我很赞同黄洪斌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师古不像师法自然。创造是无穷无尽的,取之不尽的。”学古人的方法有很多,但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局限于规律。敦煌文化的核心不在于壁画中展示的这些具体的武术动作,它只是对武术的一种借鉴,梳理武术的历史,而不是武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传承是为了创新,复古不是目的。

从敦煌壁画中找回华丽的风格

艺术评论:如何理解敦煌艺术在武术上的“创新”及其未来发展?

郭惠坡:黄洪斌先生还有一句话:“品墨之灵;“构图脸”雕刻翻新。每个人对艺术的感知不同,对武术的理解也不同。在我看来,敦煌壁画中的武舞动作有点像石涛说的“寻奇求峰,作稿”,只是给了我们一些素材,为我们以后的“雕琢”积累。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进行创新。

我们更需要了解的是敦煌艺术中的“笔墨精神”,现在的武术主要是对抗和套路。就武术套路而言,敦煌壁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武术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在意识层面上瞄准人心,服从“武术”,通过习武打拳获得一种超然的人生体验。这样的理解需要更多的艺术呈现,需要借鉴和吸收很多艺术元素,敦煌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但艺术性并不意味着“软化”。相反,敦煌壁画的另一个启示是提醒我们把握武术的本质。现在,武术的发展有了一个特点。由于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武术趋于内敛、柔静。敦煌艺术带来的视觉冲击或精神震撼是什么?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早期蓬勃的生命力,从魏晋到汉唐,其实是强大而粗犷的。所以要明确,武术不仅有内敛的一面,还有粗糙的一面。追求和维护和平是武术的宗旨,但血不能输。当我们问什么是武术的本质时,敦煌壁画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武术的本质是对抗。画中的勇猛,应该是从古代西北给武侠注入了活力和魄力,重塑了一种文化自信和英气。这是敦煌艺术对武术未来发展的一大启示。

还有一点就是敦煌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各种文明的融合。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有着开放的心态,和谐的心态,这也是所有武术人应该有的心态。在继承的同时,也要放眼世界,摒弃“学校观”,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就中国武术的传播而言,随着“新丝绸之路”的创建,我们也期待着与世界各民族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据《东方早报》报道

莫高窟,艺术的宝库

莫高窟壁画

至于中国古代武术是什么样的,大多数人的观念来自于影视剧和各种武侠小说。事实上,在著名的敦煌壁画中有许多关于中国古代武术的珍贵图片。从时间上来看,这些图片从4世纪延续到14世纪约一千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也为研究中国武术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敦煌壁画展示了哪些武术内容?这些与今天的武术有什么联系和不同?对武术的发展有什么启示?美学和武术有什么关系?颜清泉第七代传人、颜清武术研究会会长郭惠坡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访中,以一个武术家的视角解读敦煌壁画。

1.《敦煌壁画图片大全 深藏在敦煌壁画中的“绝世武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敦煌壁画图片大全 深藏在敦煌壁画中的“绝世武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50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