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诸多特点,得出结论: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具有传染性,需要隔离,无论是否存在明显的血液污染,也无论是否接触到不完整的皮肤和粘膜。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

指住院患者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开始或入院时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的感染也是医院感染。

医源性感染:

指医疗服务中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传播的三要素

1、传染源

2.传输路由

3.易感人群

三、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1、接触扩散

2.直接接触

3.间接接触

4.水滴的扩散

5.空气体传播

6.水、食物和生物媒介的传播

7、医源性传播

8.垂直传播

四.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

1.特殊工作环境

2.工作对象

3.职业伤害的机会和频率很高:传染病、医疗器械、化学品和放射性物质

4.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5.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制度

6.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7.所有医务人员都有传播传染病的潜在危险

8.诊疗过程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其中锐器意外伤害最为常见

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传统传染病死灰复燃

2.新传染病的出现

3.无菌操作技术的问题

4.环境条件问题

不及物动词标准预防的概念

当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受损皮肤、粘膜和被这些物质污染的物品有潜在感染时,对所有患者采取的预防措施,如标准水平消毒和隔离。

同时,空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气体、飞沫和接触隔离措施。

七、提出标准预防的概念

标准预防措施是由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于1995年提出的,并于1996年在美国实施。

卫生部于1999年出台并于2000年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明确规定“医院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患者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八、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具体措施,确保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符合规定要求,控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九,

新旧感染控制概念的差异

旧:

基于诊断的感染控制预防原则。只有当患者或环境确信被感染时,才应采取预防措施。

新:

感染控制是基于标准预防的原则。标准预防旨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全过程。无论患者是确诊还是疑似感染,都要采取标准预防。

1.患者在确诊前是可以传染的,检查初期的传染性往往高于检验结果验证后的传染性。

2.标准的预防措施指的是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所有患者都有可能传染的想法。

3.标准的预防措施适用于每一个病人,无论诊断结果如何,是否真的具有传染性。

十,

标准预防的基本特征

隔离物质:标准的预防性隔离物质不仅包括患者的血液和所有体液,还包括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必须防止血液传播疾病和非血液传播疾病的传播。

预防对象:强调双向防护,可以防止疾病从患者向医护人员传播,从医护人员向患者传播。

隔离方法: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体隔离和颗粒隔离。

十一、

个人防护设备

1.手套

2.防护服

3.面具

4.护目镜

5.面具

6.其他防护设备,如帽子和鞋套

十二,

预防性标准措施

洗手: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无论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

在下列情况下立即洗手:

1.摘下手套后,

2、两个患者之间的接触

3.当它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他人时

4.无菌操作前后

5.标准预防措施

戴手套:

戴手套是为了避免接触任何可能引起感染的物质,其目的是双重的,既保护医护人员,又保护患者;

研究表明,如果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戴有手套,则相关人员接触的血液量比不戴手套可能接触的血液量低50%以上。这些数据表明了在处理针头或被污染的器械时戴手套的重要性。

标准预防措施

何时戴手套:

1、接触上述物质和污染物

2.接触患者粘膜和不完整皮肤前戴手套;

3.两个病人之间总要换手套;

4.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口罩、护目镜和面罩,并穿防护服:

当上述物质有可能飞溅时,应佩戴眼罩、口罩和防护服,防止污染皮肤、粘膜和医务人员的衣物。

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和设备:

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其他患者、医务人员、来访者和环境中传播。

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置,并重复使用医疗仪器设备。)在用于下一个患者之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服装:

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床单,防止接触患者皮肤和黏膜,从而防止被污染的衣物和微生物传播。

环境控制:

确保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对床单元、设备和环境的表面进行适当消毒,并确保程序的执行。

锋利的仪器和针头应小心处理:

1.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刀片等尖锐物品应放置在适当的防穿刺容器中,并尽可能放置在工作场所。

2.要重复使用的尖锐器械也应放在防刺穿的容器中,以便运输到后处理部门。

十二,

锐器刺伤的现状

根据世卫组织的报告,2002年,全世界3500万医务人员因经皮接触血液传播病原体而遭受300万次针刺伤害。

根据OSHA的研究报告,感染的概率分别约为6%~30%、0.4%~1.8%和0.3%。

截至2001年,美国疾控中心共收到57例中国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报告,其中48例由皮肤刺伤引起,占84.2%。

十三.利器意外受伤的原因

1.操作程序不规范,不符合标准预防原则;

2.保护意识薄弱;

3.护理对象不配合;

4.不利的环境因素和繁忙的工作;

5.医疗废物的处理;

十四.刺伤的预防原则

1.禁止带着针头等尖锐器具走动;

2.禁止用手传递针头等尖锐物体;

3.严禁用针等尖锐物品盖住;

4.将用过的利器放入专用利器收集盒中

5.没有必要破坏或浸泡一次性医疗用品

十五.锐利的仪器操作

1.不要加满;

2.不要将手放入容器中;

3.使用后,将锋利的器具扔进锋利的器具盒内;

4.专人回收、浓缩;

十六、锐器刺伤处理原则

1.被污染的锋利武器刺伤

2.挤血,立即冲洗

3.报告

4.尽快就医

5.填写尖刺表并上报

十七、三个隔离系统

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空气体隔离和液滴隔离。

因为标准预防的基本预防措施不能预防由空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因此,对于一些临床上具有传染性或流行病学意义的耐药细菌感染,在确诊或确诊后,需要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十八、接触隔离

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和常见传播途径,一般包括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如多重耐药菌、痢疾杆菌、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感染、副流感病毒、婴儿肠道病毒感染等。

接触隔离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除了实施标准预防外,具体措施包括:

1.隔离室;

2.洗手和手套;

3.隔离衣;

4.限制病人离开隔离室。必须运送病人时,应保护病人和运送人员,防止感染和传播;

5.设备: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应在下一个病人使用前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7.妥善处理医疗废物;

8.使用隔离标志等。

十九.空气体隔离

空空气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悬浮在空空气中的颗粒气溶胶传播的方式。

这种颗粒可以长时间悬浮在空空气中,并能随气流飘到很远的地方,因此会造成多人感染,甚至导致医院感染的爆发。

空气体隔离的预防措施:

除标准预防外,预防措施还应实施空气体隔离,包括:

1、设立隔离室。患者的环境需要屏蔽,可采用单间、专用空空气处理系统和通风设备,防止空空气传播。

2.限制病人离开隔离室。患者和运输人员应戴口罩。

3.医务人员和进入环境的人员应使用呼吸保护装置。比如进入已确诊或疑似易患肺结核的隔离室,要戴口罩。

二十、液滴隔离

雾滴传播是指由较大的气溶胶粒子传播的疾病。在空气体中悬浮时间不长,喷洒距离只有1m左右。

液滴隔离措施:

1、预防措施除实施标准预防外,还应实施液滴隔离措施。包括:

隔离室;

2.屏蔽,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加屏障;

3.病人的交通限制了病人的活动和外出。如果你必须出去,你应该戴上面具。

1.《标准预防的原则 标准预防的概念和护理措施,知多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标准预防的原则 标准预防的概念和护理措施,知多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55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