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家的茶馆》是一个偷窥

12月的第二个周末还是很忙。8日,我在NPC法学院“民营企业产权保护与反腐能力提升高级研讨会”上做了主题为“国际反腐趋势”的演讲。9日,我应邀参加了法学院学生举办的“法明学术月”讲座,主题是“足球腐败与体育道德”。

目录

第一句话

贺家红茶应该是越来越少精了

论法治

从叛逆思维到王黎明的法律思维

对徐彪“传统法”正义的再认识

朱与墨法治的异化:权利与义务的样本

贺家洪的民主不能建立在道德基础上

法律笔记

林来梵宪法滑铁卢

周珂从司法图腾开始

刘品新呼吁新的检察监督

法源随笔

莫·季红的思想在于体育

王黎明对青藏高原“法治梦”的追求

王法官与他的律师:如何相处?

徐佳丽律师如何发展知识产权业务

热点焦点

强制猥亵的详细证明问题

——电影《魔王》与甘肃少女自杀事件

车浩寻衅滋事罪:打流氓、耍流氓

陈明涛的高价药企真的很可恶吗?

域外法治

李聚潜非政治制度中的政治冲突

-教科文组织中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危机

郭朔的民权灯塔——金斯伯格

杨立新访问卢森堡

世海勾搭上了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在侯新义案中的两个判决

韩桃的猜谜与破案:古典司法的另一种技巧

你周围的仪式

卓自得园回忆

韩大元钓鱼的乐趣

左建伟为过去争论不休

喝茶的人谈论剑

马晓红学派:中国法学界必须直面的问题

孟的学术论争应是蓝天净土

黄凤对逃犯引入缺席审判制度弊大于利

表观遗传学方法

论赵金华的“原始信念”自由

谢君泽作为技术人的法律情怀

书城夜话

丛礼贤的当代中国法治思想

李志刚的“多元”历史和法官的“明眼”

高德赛的“洗冤运动”与“还魂”

高文勇在巴西的中国经验与实践

第一句话

品茶最好的方法就是少而精

《法学家茶馆》2002年8月出版至今已有16年。回头看,有峰也有谷;既有阳关大道,又有崎岖小路。

2001年春,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金明山和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李来京与我商谈《法学家茶馆》的编辑出版事宜。学会在2000年推出《经济学人茶馆》,社会反响很好。金总裁想扩大门面,开更多的连锁店。同时创办了法学家茶馆、社会学家茶馆、历史学家茶馆。我当时痴迷于普法,对这个想法很感兴趣,于是欣然受命。

法律博大精深,因为它汇集了人类智慧的成果,凝聚了人类思想的精华。但是,法律要通俗易懂,要有群众的品格。法治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没有人们的法治意识,就不可能有现代法治国家。因此,法律必须走出“象牙塔”,走进普通人的家。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说,“普法”和“科普”同等重要。当然,“普法”不仅仅是普及法律知识,更是普及法律精神,让人们了解法治的思想和原则。

“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法学开始复苏。经过20多年的继承、借鉴、发展和积累,各个部门的法理学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学者梯队。其中既有老一辈的法学大师,也有中生代的法学领袖和新一代的法学人才。在完成了法律的“原始积累”之后,一些有才华的学者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不仅要创作高端法律的“春雪”,还要写出通俗法律的“下巴丽人”。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纸也设立专栏,发表法律论文,如《南方周末》和《北京晚报》。

年轻的时候,我有一个“文学梦”。后来,带着我的“爱”,我进入律师行业,心无旁骛地学习法律,从中国人民大学一直到西北大学,直到1993年获得法学博士。留美归来后,蛰伏的“文学梦”复活了,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成为著名的法律文学作家。1997年,贵州人民出版社的杜培斌通过《检察日报》的郑十凝来找我,希望我带头创作一套“法律解释小说”。他们还找到了几个有才华的法律学者,如何维方、皮宜君、范瑜、王大为和王勇。但是那套书失败了,然后只有我,皮宜君,范玉成出版了。我的书名叫《黑蝙蝠与白蝙蝠》,后来被收入《洪律师侦探集》。那段时间还为一些报纸写法律散文,收集书籍。1995年,我的第一部散文集《毒树之果——美国刑事司法论文集》由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我的《域外觉醒录》作为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批“法学院随笔系列”之一,结识了读者。1999年,我在《北京晚报》上写了一年的专栏《法苑杂谈》,那些话被收进了2000年检察出版社出版的《法苑杂谈》。以上就是金明山校长邀请我编辑《法学家的茶馆》的原因。

和山东人民出版社签约后,我开了一家“茶馆”,打着“法国文化”的幌子,邀请“茶客”。说实话,我在开始组稿和审稿的时候花了很多心血。虽然我已经提前向作者解释过《茶馆》的风格,但有些手稿还是披着学术论文的外衣,所以我要耐心地与作者沟通,甚至修改润色。《法学家的茶馆》第一版于2002年8月出版。作者阵容豪华,几乎囊括了法律界所有的名人和才子。按文章顺序排列,第一批“饮茶人”包括:张军、辛春莹、翔、、、、舒、、、谢鹏程、、姚晖、黄峰、何维方、范瑜、皮宜君、荆汉超、胡舟、朱敬文、刘武军等。真正的谚语是:有伟大的学者谈笑风生,但没有丁白。现在有的人升官了,有的人出名了,有的人继续写作,有的人养活自己。但是,第一批“饮茶人”也有一部分已经去世,包括新中国的法律先驱徐崇德、,中生代的领袖向、等。《茶馆》的老板金明山也英年早逝,令人遗憾。

《法学家的茶馆》中的文章不同于法学专业的论文,属于思想性和可读性较好的随笔。其中既有对法治的法律反思,也有对身边法律事务的解读;既有“饮茶人论剑”中的观点对抗,也有“名家访谈”中的对话交流。不仅法学家用通俗的语言讲法语,莫言、张洋和小沈阳等作家也来喝茶谈法语。在法律“八股文”盛行的时候,《茶馆》这篇文章让读者耳目一新,受到学者们的欢迎。在年轻学者中,读《法学家的茶馆》已经悄然成为一种时尚。经过多年的努力,茶馆不仅有了自己的品牌风格,而且成为推动普法的重要领地。其发行量已达到每期3万至4万份,出版周期从每年4期增加到6期。2012年春节前夕,我们还在人民大学法学院举办了“法学家茶馆十周年茶话会”。名家齐聚婚礼,现场记录了《法学家的茶馆》的辉煌。

然而,《法学家的茶馆》的发展却受到了“冲击”。第一个震惊来自媒体。很多报刊都先后开设了法律随笔专栏,有的还取名“茶馆”、“茶几”等。,这就划分了很多作者和读者。与这些报刊相比,“以书代刊”的《法学家茶馆》有其固有的弊端。第二波冲击来自学术界。受“功利加形式主义”习俗的影响,对职称的评定、晋升、获得学位等。高校的排名都取决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于是,一些“核心期刊”变得拥挤不堪,甚至“洛阳纸贵”,而《茶馆》里的文章却不是科研成果,受到压力的学者自然降低了写作的动力。第三个冲击来自网络。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传播思想的方式。微博微信的快捷方便,手机阅读的普及,碎片化知识的实用高效收集,让《茶馆》等出版物相形见绌。于是,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积极性日益减弱。在2015年11月第47辑出版后,第48辑直到2016年6月才获得付梓奖,但在2017年被完全叫停。这是社会时代的发展趋势,就像人类的生老病死一样。俗话说,美人难长久,一个个都带路十几年了!但是,我对《法学家的茶馆》确实有很深的感情。经过与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的一番思考和咨询,我们决定延长《法学家的茶馆》的寿命,选择“少而精”的路线,每年出版一个系列,编纂一部法律论文集。

妙玉曾在《红楼梦》里对宝玉说:“一杯是品,两杯是解渴的傻事,三杯是饮牛饮骡。”现在网上有很多文章,可以帮助人们“解渴”,甚至“饮牛”。而《法学家的茶馆》提供了几个精品,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休闲,缓解生活压力。品茶是一大乐事。清代文学家袁枚在武夷山品茶后曾说:“杯小如核桃,壶小如香橼。每次倒都没有一两个。它不忍心轻易吞咽。先闻闻它的香味,再尝尝它的味道,慢慢咀嚼,体贴入微。果不其然,清香扑鼻,舌甜如麻。一杯之后,再来一两杯,让人心情平静,心情愉悦。”

这就是《法学家的茶馆》,我们再一次献给读者。

法学家茶馆何家红

提交邮件:hjhfxjcz@126.com

1.《法学家茶座 【热点播报】《法学家茶座》先睹为快 | 第97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法学家茶座 【热点播报】《法学家茶座》先睹为快 | 第97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56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