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认为罪犯有一些共同的行为特征,如易怒、冲动等。在一些影视作品和小说中,总是有特定类型的罪犯描写,往往充满暴力,甚至有着特殊的长相。也有科学家认为,容易犯罪的人可能有“犯罪基因”。但华大基因CEO殷野最近在新书《生命密码》中表示,“犯罪基因”可能并不真的存在。相信有些人有“犯罪基因”,也可能构成对他人的基因歧视。

在《生命密码》一书中,殷野介绍了芬兰和美国科学家所做的相关研究。

因为总有人怀疑罪犯可能有一些相似的基因,芬兰科学家对900多名监狱囚犯进行了基因检测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犯人暴力犯罪的5%到10%与他们体内的两个基因有关。这两个基因的名字是MAOA和CDH-13,我们暂时称它们为m基因和c基因。研究人员说,这两个基因相当于控制情绪的两个小门。一旦跌倒,人的情绪就会剧烈搅动,人就会变得易怒,容易出现非理性行为。

我们来看看第一个M基因。2009年,美国研究人员也对比研究了2000名青少年的基因。结果显示,那些M基因突变的青少年加入黑社会组织的可能性是基因正常的青少年的两倍,而且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用武器作战。

研究人员分析说,M基因可以影响人的大脑,使人更加暴力。例如,这个基因相当于一个健康管理员,负责清理大脑中被丢弃的多巴胺和血清素。一旦M基因突变,多巴胺和血清素就像失灵一样,不能正常移动,不能分解,只能积累。人也会感觉情绪轻松,特别烦躁。如果这时有什么东西刺激了这个人,他就会变得极度兴奋,容易产生暴力倾向。

我们来看看第二个C基因。研究人员说,在正常情况下,它是一个好的基因,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也可以在人类脑细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建立一种沟通机制。但是一旦C基因发生突变,大脑在传递信息时就会变得混乱。这时候人的身体就会像红绿灯失灵的路口一样,变得紊乱失控。研究表明,部分儿童患有多动症,或者成年人经常运动暴力,这与C基因异常有关。

因此,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会认为这两个基因与犯罪行为有关。所以在基因检测中,研究人员或者执法人员发现有这两种基因变异的人,就会认为他们有犯罪基因,甚至是犯罪嫌疑人。

但是,尹晔认为,不可能这么轻易下结论。他强调,在基因检测领域,人们在做出任何结论之前,都要想清楚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犯罪分子与某种基因突变有关,并不意味着某种基因突变必然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尹晔举了一个例子。美国的一些研究人员想统计中国成千上万起交通事故的原因。原来这些肇事者唯一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有驾照。显然,“人人都有驾照”不能作为他们容易引发车祸的理由。“人人都有驾照”只是“交通事故”的一个相关关系。只是因为这些人有驾照,有资格在路上开车,就会因为各种原因在路上发生意外而被警察逮捕。同样,殷野强调,真正的犯罪行为只是与前两个基因的关联,而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在殷野看来,在芬兰参与实验的900名罪犯中,虽然实施10次以上暴力行为的罪犯大多携带这两种变异基因,但仍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

第一个因素是,并不是所有携带这两种基因变异的人都不能自救,都会实施暴力犯罪。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由单个基因引起的遗传病才能确定具体的病因。大多数其他疾病或异常表现是由多种基因的共同作用引起的。而且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仅仅因为某些单基因的变异,并不容易得出结论。

第二,并不是所有的罪犯都携带这两种变异体的基因。还有很大一部分犯人的基因类型和正常人一样,完全没有携带这种异常基因。

所以殷野说,有些人拥有某种基因的想法必然会导致某种行为,缺乏科学依据。

此外,殷野还说,认为一类人容易有“犯罪基因”,那将是一种“基因歧视”。

2006年,一项研究发现,新西兰56%的毛利人携带M基因。而且,他们的M基因的数值远高于欧洲白种人的平均值。当时推断这种现象可能与毛利人吃人的旧习俗有关。结果,这种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不仅激怒了毛利人,而且使更多的人加剧了他们对整个民族的误解和负面印象。

殷野解释说,M基因不仅增强了人的攻击性,还具有一些积极的作用。比如能让人冒险。毛利人有很高比例的M基因,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有足够的勇气乘独木舟渡海探索领地。然后,经过自然筛选,毛利人的这种特征就遗传了。所以他们有更高比例的M基因。殷野认为,这也推断出毛利人携带M基因的可能性。

殷野说,如果只有一个人带有疑似“犯罪基因”,那他肯定是犯罪了,太简单粗暴了。而且这样会构成一种对他人的“基因歧视”,不仅会冤枉一些无辜的人,还会对人的心理建设起到负面作用。比如,当孩子被检测出携带此类基因,长大后会被贴上“容易犯罪”的标签。这些孩子可能会受到歧视,受到严厉的监管,这对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心理成长非常不利。

尹烨终于提醒,基因反映的只是人性的一部分或者一种可能性。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层次、复杂的世界。我们不仅需要考虑遗传因素,还需要考虑后天环境的影响。基因很大程度上只是人的一副牌,玩好就看我们自己了。

1.《犯罪基因 生命科学:“犯罪基因”真的存在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犯罪基因 生命科学:“犯罪基因”真的存在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60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