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必须回答关于“模式”的问题。近年来,关于高效课堂“模式”的争论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学科、不同时期是否应该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
2.什么是高效课堂模式?
3.采用同样的教学模式会抹杀教师的教学艺术,社会高度尊重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为什么一提到教育模式就吹胡子瞪眼?如果把教育做成同样的模式,好吗?不能一律!不是一刀切!教育是人的艺术!
这些话听起来很自信,但想起来就莫名其妙了:如果模式的意思是“一刀切”,那么人们只需要找到一个好的模式,比如阿里巴巴的运营模式,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效仿,最后都会取得和马云一样的商业成功,这样社会经济发展就不会突飞猛进。
所以模式的本质被误解了。
学界对该模式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感情,是一种爱恨情仇,不甘抛弃却又难以启齿。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排斥这种模式,只是片面地问:“请给我们一个模式!”
很多学校在课改之初就急于打造自己的“样板”,给自己的“样板”起了个好名字,比如“优秀大循环班”、“七无八环新班”、“472班”等等。有些模型在逻辑顺序上存在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问题;有些模型步骤比较繁琐,最长的一节课有12个步骤。老师和学生记住这12个步骤的名字并不容易,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逻辑不清的12个步骤更难完成。
以上做法都是典型的“以模式换模式”的做法。这种做法是在不了解模式本质的情况下,贸然创建所谓的“模式”,简单地把模式理解为“名”和“名”,认为只要取了好听的名字,就意味着学校进入了改革的模式。
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做法是,一些学校非常反对这种模式。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一些学者对模式的误解。他们鼓励“百花齐放,创造自己的模式”,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没有可操作性。很多地方的课程改革,因为这个误区,很多年还没有成型。
我们不讨论学者对模型产生误解的原因,但贸然批评模型至少是不科学的。
由于历史原因或语言习惯,汉语“模式”给人的印象是“一刀切”、“一体化”。但是,这只是一种误解,并不是“模式”的本质。将“模型”应用于教育并不违背教育对人性和自由的追求。
Pattern|model本质上是一种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论,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到理论层面。模式使人们能够更简单方便地重用成功的设计和架构。将成熟的技术描述为模型也会让新参与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想法。
“高效课堂模式”的本质是将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总结到一个理论层面,形成一种可以广泛使用和借鉴的“方法论”,从而创造出一个师生都受益的课堂。
“高效课堂模式”不是高效课堂的模式,而是“高效课堂模式”的标志。“高效课堂模式”的完整表述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导向、以教师为辅助”的高效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导向、以教师为辅助”是该模式的理论核心和方法论。“五步三问”的教学过程是对这种模式所提供的教学问题的解决。
所谓解决,就是如何用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元素组合来解决待解决的问题。
“五步三查”的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落地的解决之道。该方案在课堂上重新整合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解决了“教师的教学服务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等诸多现实问题。
“高效课堂”是解决问题的方向,“五步三查”是具体的解决办法。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变需要行动的引领,而用具体的解决方案来改变行动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
就像人练字或者练一门技能一样,需要练习类似于临时岗——进岗——断岗。想写风格,首先要进行临时岗位的培训。没有自己创造的标准,很容易“失去理智,荒废武功”。
所以过程和模式并不矛盾冲突,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套路,过程是根据模式提供的详细解决方案。
“高效课堂”为学校教育中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从课堂出发,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导向、以教师为辅助”。“五步三查”的教学过程是实施上述内容的详细方案。“高效课堂模式”不仅不“让教学复杂化”,而且“让教学变得简单”,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快速掌握,快速成型。
教师的教学艺术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技术先进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艺术,比如弹钢琴,学噪音两个月,学音乐两年,学艺术二十多年。连“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的问题都不能在课堂上解决,那怎么谈教学艺术?
这和烹饪的方法论是一样的:“选材-处理-烹饪-装盘”,只是材料元素的组合和温度的掌握不同,所以是米其林或者米其林,新东方或者新东方,“艺术”并没有被破坏,而是被“保护”和“放大”。
来源|高效课堂
1.《高效课堂模式 高效课堂与模式的关系,助你走出误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效课堂模式 高效课堂与模式的关系,助你走出误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61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