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孟博在回国后经历了短暂的不适应,但她表示经过自己的调整可以很快适应并享受国内的生活。图为她在捷克旅行时的留影。

许多人选择出国留学;几年后,又有许多人选择归来。

不同国家间人文环境和生活习惯都十分不同。于是,或多或少地,学子都要经历两次“迁徙综合症”:生活节奏、社会环境、交流手段等,全都需要重新适应。他们在国外会经历一段不适期。同样的,当他们回国时,也会经历短期或长期的不适应,然后重新开始在国内的新生活。

描述不适应感

大多指向“太快”、“不文明”

一些海归表示归国后在生活节奏与学习压力等方面有不适应感。周孟博曾在意大利留学,回国后选择在北京继续读书。她说:“在生活节奏上会有些不适应。因为意大利的生活节奏比较慢,人们可能更多地是在享受生活。感觉国内的生活节奏很快,尤其是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再加上国内年轻人多,大家都很努力工作、都很忙,于是压力也就大得多;在学业上有时也会有一些不适应。在意大利,考试是有3次机会的。这一次发挥不好可以有下一次。而国内只有一次机会,所以在国内考试的时候,压力会比较大。”

向闻曾在日本学习过一段时间。他说:“刚回国比较不适应的是,出去玩遇到玻璃门会等它自己开。”祝飞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会计学专业。他回国已经有两年了。“有时还是会碰到一些不文明行为,像插队,车不让行人等现象。但是近几年已经有明显的改善了。”王静刚从美国留学归来4个月。她也深有同感,“在路口,司机文明礼让行人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她说道。

人文环境有落差

导致不适感出现

“美国人口少,除少数大城市,其它地方都见不到很多人。”王静认为海归的不适应感首先来自于人文环境的差异。

向闻则认为:“不适应感主要是生活方式不同造成的小改变吧。”在周孟博看来,“留学让我认识了很多国外朋友,有机会体验国外的氛围和生活方式。也可以让我跳出自己在国内的圈子,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她觉得产生不适应恰是因为在国外生活过这一段时间,渐渐习惯了那里的生活方式。“国内外人们生活理念不同。在国内,大家可能更注重在事业上的成功;而在国外,大家更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还有就是国内外一些日常规矩不同,比如考试制度就很不一样。”周孟博说。

许多海归都能理性地看待留学地与国内社会文明风貌的差距。祝飞认为,发达国家人文环境的优秀部分,是各个国家人们都会喜爱的;这也是发展中国家正在追赶和建设的。他坦言:“回来之后,发现咱们在人文环境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科技技术上面的差距要大。”但他的分析也很客观:“这几年国人素质进步很大。以前难得听见陌生人对你说‘谢谢’、‘不好意思’,但现在在大城市这已经很普遍了。中国在进步,这一点很重要。”

心态越平和、适应期越短

对事业影响越小

提及不适应感对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带来的影响。祝飞说:“几乎没有影响——真的,压根没影响。久而久之就习惯了。重要的是心里明白我们在进步。”

王静和周孟博的调节方式既反映出年轻人的积极心态,又同时流露出些许无奈。王静说:“车不让人,就让车先过;有人插队,我就再多等会儿;工作人员态度不好,只要事情给我办了就行了;人多的地方就不去挤热闹了;不开车的话,就搭地铁。”周孟博认为:如果觉得生活节奏快,就让自己也快起来。做好每天的计划。把工作、学习等任务按时完成了,就不会觉得压力大了。她说:“学业方面,就要利用好平时的时间好好学习,不要临时抱佛脚。这样在考试的时候会更顺利,也能更加适应国内的学习和考试方式。”

1.《不适应 海归归国如何克服不适应?》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不适应 海归归国如何克服不适应?》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6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