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南开大学百年校庆。1919年,南开大学由严修和老校长张伯苓创办。1929年3月,严修先生因病去世,享年69岁。今年也是严修先生逝世90周年。本刊特刊刊登《严修张伯苓联合办学始末》一文,纪念南开大学之父。希望当代南开人民继承和发扬南开先贤的精神,在新的时代报国,为南开的新世纪做出更大的贡献!

严修与张伯苓联合教育事业的开创

南开系列学校是严修和张伯苓在教育事业上的不朽丰碑,但南开的建立并不是他们合作的起点。从1898年严修聘请张伯苓做家庭教师,到1904年私立中学成立,历时六年。这六年不仅是世纪之交,也是中国历史上空之前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其间围绕教育、学术、文化等问题展开了诸多争论和冲突。六年来,随着新学制的建立,新学校逐渐取代了旧科举,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年以后,张伯苓称这六年为“南开的萌芽期”,但实际上并没有止于南开。考察严修和张伯苓这一时期的教育活动,对于了解中国近代教育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南开学派的发源地——严的私塾严宅昭

一个

严和张第一次见面是在1898年冬天。乍一看,他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从年龄上来说,他们差不多是两代人。张伯苓比严修小16岁,只比大儿子大3岁。同时,严修出生在一个盐户家庭,家境殷实。张伯苓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没落了。他之所以去海军学院,跟免学费管理、吃住、每月津贴有很大关系。最重要的是,天津著名的严翰林严修,出身秀才。当时,张伯苓海军军官学校毕业生的身份并不被认为是正确的方式。他的老师北洋水师学堂总经理严复,因为他没有科举背景,所以很讨厌他。正因为如此,天津虽然在洋务运动期间建立了一所教授西学的学校,但很少与当地士绅接触。一位院士选择军校毕业生当老师,培养子侄,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严与的合作,与严修务实的志向是分不开的。1898年初,严修刚刚结束贵州学者的职务。他在监工的三年时间里,对科举的弊端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力求改革。他创办了书店,改革了书院,鼓励学者们学习中西,研究时事。特别是在任期结束的时候,他下定决心,要求科举改革,开一个专门的考试,选拔能适用于天下的人才。当时国改呼声很高,严修的建议可行,被清廷采纳。梁启超称之为戊戌新政的“初始起点”。严修被封为士林。但与此同时,他也犯了老派部长的罪。他的老师兼老板、大学生徐彤在家里发布了一份名单,并宣布将与他断绝师生关系。严修被迫放长假回家。很快,百日维新正式启动,很快就失败了。重新掌握政务大权的慈禧太后颁布了一道诏书:“经济特殊的臣民容易吃亏,立即停止。”严修的苦心设计还没来得及实施就付诸东流了。育人兴国的理想受挫,他的雄心壮志无法施展。他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忍不住写了一句诗“天下没有用的。”。这时,他不得不把精力转回“修身”上。

长期以来,有一种模糊的说法,认为雇佣张伯苓是颜氏家塾的开端,这是不准确的。颜氏家族一向重视子女教育,仅在颜修在家设馆,聘师从师方面,始于他赴京任《翰林》主编后一年。第一位老师是,然后邀请了、赵、赵元理老师。严修对教师的选择有自己的考虑。陈、陶是天津最早强调“西学”的学人,而严修本人也经常与他们讨论。在贵州期间,严修离开北京的家人,指示陶氏开展数学教育。

这时,严修已经意识到,要想务实,就必须学习西学。他曾经告诫贵州学生:“学经济,中西都是中间十一,西方十九。”与此同时,面对国家的危险,他意识到“在时政的这一点上,如果所谓明摆着的一个是另一个,还是要专心研究科举,希望有个出名的位置。会是什么?”他反复告诉子侄们,科举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为此,他特地从贵州写信给北京和天津,希望自己的家庭和哥哥的家庭都减少语文课,多学英语,直接从西文书中学习知识。

1898年,严修离职回到天津,合并了北京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由于海军聘用英语教师,出现了空空缺。亲戚朋友给颜修推荐了一个叫许子正的老师,但是许师因为其他工作无法上岗,就推荐了自己的小舅子张伯苓。正是这种因缘,使颜与张相识。

张伯苓在严观教书似乎是偶然的,但他们的合作可以说是必然的。北洋水师学院的前学生张伯苓,因为在军舰上当学徒,见证了列强瓜分中国。两天后,阿哈瓦换了国旗。他深受刺激,决心离开海军。这时候,刚刚离职回国的严修和张伯苓都泄了气。一个是中国最后一代士大夫中的开明学者,一个是中国最早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之一,一个是被旧式权威所困,一个是被大摇大摆的侵略者所辱。两人都有报效国家的野心,但此刻无处施展,不舍得放弃。他们的合作在时代的巨变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严修,张伯苓等。在美国考察教育时合影

在严观教书给了初出茅庐的张伯苓一个实践教育救国的机会,也让严修尊重了年轻的人才。本来张伯苓只是被雇来教英语的,但是严修很快就发现张伯苓的才能不止于此。

到达博物馆后不久,张伯苓就和严修谈起了他在海军的经历。他说,他曾经和同事打赌,海上的一座山和一艘船之间的距离是用视觉测量的。有人说是八里,有人说是十里。张伯苓讲了他们的验证方法:“你看日历看一定次数,船和山成45度角,再按这个速率算,你就得到英里。”严修听了之后感叹,真的是“挺懂事”的。几天后,张伯苓开始在严观教数学。

原来,严修20岁左右开始学习天文算术,一有机会就向朋友学习,但仍有一些难题无法解决。认识张伯苓后,和他讨论,让严修觉得突然有了联系。这是因为,以前的朋友虽然热爱数学,但都是按照书本自学的。然而,张伯苓在海军学院接受了近代西方科学的专业教育,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张伯苓不仅精通西学,而且精通教学方法。他简单灵活生动,经常用实际生活来指导。这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体操是张伯苓在严观教的另一门课。严观非常重视体育,这也源于体育。严修在贵州的时候,多次给儿子写信,劝他们锻炼身体,用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身体挺健康的,但是遇到无数的戏剧精神还是很煎熬的,所以平日不常练,祝你们这一代人能及时练成。”。但当时颜家孩子的体操练习也属于自学画图,张伯苓在军校受过专业训练。据学生的儿子陶介绍,张伯苓在海军军官学校时就画了体操用的哑铃和木棒,这些哑铃和木棒是木匠定制的,供学生练习。他还和学生们玩游戏,教他们各种练习和户外运动,如自行车、跳高、跳远、足球等。

让严修尊敬的是张伯苓的正直。庚子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灾难,天津首当其冲。在丙县,燕寨成了避难所,收留了“三十多个姓氏,三百几十个男女老少”。张伯苓也带着家人来到严宅,用他的英语专长处理外国士兵的骚扰,帮助严宅脱困,确保了严宅300多人的安全。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建立了殖民统治机构——都统衙门。他们看中了张伯苓的才华,想请他当翻译,但张伯苓不肯合作,他拒绝了。张伯苓的决定赢得了延秀、天津士绅的尊重。

1904年,张伯苓就设立中学一事致信严修

1901年4月,一度因战乱而停课的严家堂重新开放复课。这时的学生增加到11人,除了闫的5个子侄,陶和张外,还有几个亲戚和孩子加入。至于老师,张伯苓还是教英语和数学,逐渐成为严格教学的组织者。陶喆文不幸死于乱局,陈哲夫教语文课改。与此同时,三位日本老师,大野社司、祖立川一郎和岩村的老师来到了严观。

严观的课程也进行了调整。本来“学半天中文,学半天英语”。从这个冬天开始,我的作业变得更加紧张。根据闫秀侄子闫志兴的日记,张伯苓设计了一个新的作息时间表:“早上七点半起床。8点15分,我进了图书馆,读了更多的英语。几何课从9: 45到11: 45。十一点四十五分以后的体操。每晚东方语言。十点。十点十五分。”新课表中,语文、英语、数学课安排在上午,自习、阅读、写作安排在下午,每天晚上增加日语课。

此时,严观学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打算,大部分都在准备出国留学。最初,目标是英国。张伯苓在北洋水师学堂的老师要么是严复、王健联等留英学生,要么是威廉·麦克利什等英国人。他向严修父子介绍老师,提供相关咨询。但后来严修和张伯苓决定借鉴邻国日本的教育经验,不仅因为路近省,还因为两国国情相似。因此,严观弟子的学习方向也转向了日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日语成为严观的一门日常课程。

当时天津在严修的领导下,形成了一个致力于学习的士绅群体。他们创办了一个日本学习会——东记会。该协会雇用了30多名日本教师和学生,包括严观的弟子。除了学习和月考,学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组织学生翻译日文书籍。首先,我翻译了一本地理教材,《小学异乡》。然后,他开始翻译日本教育部新颁布的一系列关于教育制度的文件,包括《小学令》、《中学令》、《女校令》、《工业学校令》等。,在日本统称为新教育制度。这本书出版于1903年。《大公报·新书介绍》说“所有对中国教育改良感兴趣的人,都应该先睹为快!”

为了对新教育有更直观、更准确的了解,严观的老师和学生去日本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留学。回顾日本之行的收获,严修说“两次从英山取药”,“回到装满长生药的袋子里”。在日本,严和张学习了先进的教育经验,为办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更坚信教育改革是救国的良药。

纪念南开大学1919年开学

庚子之变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也是天津教育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就晏、张的教育实践而言,庚子以前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世界实用人才,这仍然是传统框架下的精英教育。在肆虐的战争中,严修、张伯苓等天津士绅深受外军侵略和愚昧的刺激。他们认识到,只有实施普及教育、国民教育,拓宽人们的智慧,才能救国救民。以书院、私塾等旧形式发展国民教育是不可能的。学校和学校必须建立。

就在这个时候,天津的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环境。1901年底,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上任后,他首先与外国人谈判接受天津。在接受了苛刻的条件后,天津终于在1902年结束了两年的殖民统治。袁世凯在监督期间特别重视教育。他曾经说过,他的主要政策是训练军队和促进学习。

这时候,严修、张伯苓热情高涨,与其他热心学习的士绅“终日论学”。天津光复后不久,严修召集士绅和商人在天津创办了第一所私立小学——天津李玟第一小学堂,并协助地方官员组织了天津第一所官方小学堂。在他的带动下,近两三年来,天津的官员、士绅、商人纷纷出资,形成了办学高潮。有一段时间,“诸子百家,成绩明显,荀为诸子之冠,中外学者不褒”。

学校已经建立,但是适应新学校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能力也欠缺。所以,严修一方面推荐了一批人才去日本师范学院学习,另一方面张伯苓等人开始了日常的教师培训工作。

1903年2月,普通学会成立。据《颜修日记》:“普通社会是为储存教师而设立的。张伯苓、、林、等出主意,其余的都组织起来了。”每个星期六晚上,协会在李玟第一小学举行活动,包括教师辅导课和围绕教学的讨论。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现代科学的专门培训,该协会邀请熟悉相关领域的中日学者就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自然历史、卫生和三大教育进行专门讲座。社会的受众一般在50到80人左右,一次最多160人以上。

不久,士绅培养教师的活动引起了天津政府的兴趣。3月11日,受凌的委托,知府严修、着手制定《教师辅导章程》。当晚,严修、张伯苓、王银、高匡生讨论了“夜四鼓散”。那年秋天,天津成立了师范学院。

教师辅导中心被认为是“华北教师培养的开端”。和普通社会一脉相承,教程内容也大致相同。有时会举行主题演讲,包括“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话题,说“中国人活在当下的世界,有机会,不学无术,没有希望”。严修和张伯苓是课程的制定者,张伯苓也是主要发言人之一。讲解数学,物理等。,和一般社会一样。晚上辅导还在进行,经常讲到半夜十一点,颜修几乎都是去听。

同时还有严修、张伯苓等。还组织了教育研究所,其活动场所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小学。参加研讨会的所有教师都是政府办和民办学校以及私立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为办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严修先生讣告

1904年初,袁世凯邀请在家居住6年的严修外出从政,接受直隶教务处的监督,推动全省教育的发展。严修表示,他将在就职前再次访问日本。在这次访问中,严修带走了张伯苓。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他的国家的繁荣是由于教育的振兴。救中国,益信必须从教育做起。”考察期间,严修和张伯苓下定决心要办一所中学。

回天津,严修必须去省会保定。临走的前一天晚上,严修又一次和张伯苓商量关于中学的事情,决定由张伯苓主持创作工作,校舍还在严斋的后院。校监是张伯苓。经过张伯苓的精心筹备,该中学于10月16日成立。这是南开学校的前身,被命名为私立中学。

学校建立的制度基础来自于今年年初法院颁布的《学校章程》。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学校制度的正式确立。但制度刚确立时,学校与科举齐头并进,而后者仍被视为“正道”,很多学者仍在观望,不愿放弃科举而去学校。1905年秋,严修和鲁静会见袁世凯时,坚持只有停止科举考试,才能消除旧思想、旧制度的干扰,士人才能安心入校。不久袁世凯与张之洞会面,要求废除联名制科举,得到朝廷批准。从此,中国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科举制度,教育正式进入学制时代。同年12月,清廷设立教职。作为国家教育部,严修被任命为部长助理。这时,在张伯苓的努力下,南开的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1908年,当第一批中学生毕业时,严修从北京发来一句格言:

没有什么是困难的,所以那些渴望它的人将是通往美德的大门。毕业后,朱升要么进入一个特殊的领域,学习工业,要么改变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Xi可以与他人竞争。虽然持有这种特立独行的一端,但就其起源而言,它属于道德。朱升致力于道德,所以做一个绅士是无害的,不管他的专业、行业甚至改变他的生活。不然他虽然是通儒院毕业,但是有点儒家的味道,凭什么考?朱教的科目是伦理学,即知即行,无不当之忧,而我特别注意的是民族道德。现在内政外交越来越紧急,国家处于弱势,一个人的运势能独挡一面吗?老英雄虽然有改变时代的野心,却没有天赋;未来的英雄,无论有没有他们,都不再等待。那些依靠今天的国家权力转移而放弃抱负的青少年,他们就是Xi?朱升,今天中国青少年的一部分,也是令人鼓舞的,不是针对权贵,而是针对爱国者。我期望所有活着的人都在这里,这个教堂的目的也不过如此。

这句格言表达了严修、张伯苓等老师对南开学生的期望,也说明了严修、张伯苓创办南开的初衷。正是因为严和张有着塑造“国德”、通过教育培养“有志青年”和“爱国志士”的共同志向,才能克服种种困难,一步一步地推进教育事业。正是因为他们的信仰,南开自成立以来就承载着与“公共能力”并重的文化基因。

从1898年到1904年的六年是中国近代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教育问题始终处于改革的风口浪尖,从特殊经济科目到新学制的建立,再到科举的废除。教育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导致社会的变化。作为教育创新的先驱,严修和张伯苓的活动不仅深受时代的影响,而且引领着时代的变迁。

资料来源:《南开大学报》,2016年10月14日,第三版

图片是数据图片

1.《严修 今天,缅怀南开校父严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严修 今天,缅怀南开校父严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73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