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国家治沙英雄尤德,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他带领大家在广阔的毛乌素沙漠西南缘,以每年3万亩治沙造林的速度,修建一座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

50年来,三代白芨滩人坚持防治荒漠化,有效地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迁西扩,不仅把原来的“沙洲”变成了“绿洲”,而且通过治理荒漠化实现了急行军的繁荣。

白芨滩林场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缘,银川市东部沙地。是防风固沙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强堡垒。随着国家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白芨滩的治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林场改变了以往“一季造林,靠天生存”的传统治沙模式,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推广以草栅固沙技术为核心、雨季穴播、营养袋造林、草种播种、秋冬播种育苗等先进适用技术。造林成活率从过去的60%到70%提高到现在的80%到90%,实现了一片一片的生活

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魏梦告诉记者,几代白芨滩人在无数次与沙漠的较量中探索出了“五位一体”的治沙模式:在沙漠外围创造出大面积的灌木。防风固沙林形成第一道生态防线;在主要运河、公路和果园周围建设一条树种多、密度高、乔灌结合、针阔混交林的大型骨干林带,形成第二生态屏障。在两条生态防线的保护下,采用内部引水、拔沙等方式培育果树和苗圃。在田间空,种植禽畜和牧草,发展水产养殖,形成两个循环产业,即禽畜粪肥场和林草禽畜养殖。2015年,该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指定为“国家沙漠公园”试点,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而实现了从“五位一体”治沙模式向“六位一体”综合开发模式的转变。

“林地沙化严重,工人平均年收入只有1000”,这是当年很多林场工人生活的总结。为了解决职工住房困难、医疗困难和子女就学困难,以及资金严重短缺和育林护林的需要,林场大力推行家庭、联合小组或个人划片承包机制造林。由于机制创新,激发了林场职工的积极性。过去每年完成治沙造林3000亩,现在每年完成3万亩。随后,林场先后成立了三家绿化公司承接绿化工程,每年创收4000多万元,回馈近1000万元的治沙造林利润,为先进治沙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后来林场成立了砖厂、预制板厂、建筑工程队,引水推沙在沙漠边缘建田,开发果园5000亩,开发苗圃5000亩,建大棚243个。固定资产从40万元增加到1亿多元,森林资产从500万元增加到6亿多元。成功地走上了“以森林为基础,以林业为辅助,多元化经营”的道路。近几年来,百吉潭林场职工收入增速持续保持在12%以上,2016年人均收入突破6万元。治沙与兴利并举,创造了改造利用沙漠、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范例,被国务院确定为推进宁夏经济建设的重点推进模式魏梦自豪地说。

1.《沙洲变绿洲 致富齐步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沙洲变绿洲 致富齐步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85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