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农业现代化征程上,中非合作成果丰硕。在非洲很多地方,中国农业专家培训当地农民使用农业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中国的农业机械在非洲开垦万顷良田,展示了非洲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巨大潜力。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非洲联盟联合发布《可持续农业机械化:非洲框架文件》,提出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目标。根据非盟计划,非洲将在2025年实现“零饥饿”目标,到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率成为非洲自力更生、消除饥饿的关键所在。

目标——

让用手锄地进入博物馆

“我们的目标是让用手锄地进入博物馆,让非洲农民的双手从辛苦的农田劳作中解放出来。”非盟委员会前主席恩科萨扎娜·德拉米尼—祖马这样描述道。这是当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农业的写照——该地区3/4的农民仍然依靠人力种田。

框架文件指出,农业是非洲发展的关键,但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尚未被开发出来。目前,非洲6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然而在2016年,农业仅占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21%。非洲开发银行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非洲农田产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6%,远远落后于其他的发展中地区。

数据显示,非洲的农业机械化尚处于初级阶段。以整地为例,中部非洲85%的农田都依靠人力生产;在西非,人力占比达70%;南部非洲和东部非洲情况较好,但人力的比例也达到了54%和50%。

在过去半个世纪,非洲的农业机械化一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衰退。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上世纪60年代,非洲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大多数亚洲国家相近。然而,此后数十年非洲农业机械化水平增长非常缓慢,2000年非洲仅使用拖拉机22.1万台,且70%集中在南非和尼日利亚。除去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80%的土地依旧使用人力耕种,而亚洲拖拉机使用率已达到了60%。

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不仅能够提高非洲的粮食产量,也能减少收割期前后的损失,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可持续农业机械化有助于非洲实现粮食安全,这是到2025年实现‘零饥饿’目标的当务之急。”非盟农村经济和农业委员约瑟法·萨科表示。

改变——

让曾经的荒地成为良田

莫桑比克是非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这里土壤肥沃,用水便利,适合大规模农业开发。由于农业技术落后,农田管理水平低下,当地农业抗灾能力差,农产品产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该国现有农田耕种面积840万亩,仅占可耕地的15.6%。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占到该国家庭总数的75.1%。

中国与莫桑比克进行的农业合作,正在改变当地的农业发展面貌,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率。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以北210公里处的万宝农业项目就是一个范例。

现年62岁的当地农民安东尼奥·曼努埃尔有一个11口人的大家庭。此前,他只靠一台老旧的拖拉机和人工耕作种植600亩土地,费尽全力每公顷土地也只能收获1.5吨的稻谷。

通过万宝项目的培训,他学会了如何使用更现代化的水田旋耕机。现在,他通过银行贷款买了一台新机械,采用中国的现代化水稻耕种技术,每公顷土地的产量可以达到7到8吨。“这简直是天壤之别。”曼努埃尔说。

“以前我的生活很艰难,没有钱也没有技术。现在,我的生活过得很稳定,我的未来已经展翅腾飞。感谢中国与非洲的农业合作,让我过上好的生活。”曼努埃尔说。他现在还帮助其他农民推广中国的种植技术,希望通过新技术帮助当地摆脱贫困。

万宝农业项目总经理郭炜介绍说,在项目入驻以前,莫桑比克随处可见肥沃的土地荒草丛生,以至于常年依靠进口解决国内粮食需求,大量外汇用于进口粮食。

项目入驻后,农业机械的使用大幅提升了农田产出。万宝农业项目执行经理胡计高介绍说,在2017—2018种植季,万宝项目共完成种植总面积3.2万亩,入库稻谷合计1.35万吨,平均亩产415公斤,是项目实施以来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最高的一年。中非大规模水稻种植技术合作的落地,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让曾经的荒地变成了今天的良田。

契机——

非洲农民用上中国农机

得益于中国公司在技术、机械服务上的支持,莫桑比克农民的粮食产量显著增加,粮食单产从原来培训前的每公顷2到2.5吨增产到6到7.5吨。以前种地赔钱,现在种地能有可观的收入,当地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升。许多农民争相签订合同种植水稻,当地的水稻种植面积也开始快速扩张。

郭炜介绍说,明年万宝项目合作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至3.6万亩。目前,万宝公司与当地的种植户签订了协议,为他们在生产资料、农机和技术等方面提供服务,最后按合同约定回收稻谷,支付粮款。与当地农户合作种植水稻面积达1.2万亩,合作种植户已有450户,高峰时雇用当地员工900余人。此外,万宝公司还举办了10余期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等农用车辆培训班,中国农业专家培训了100多名当地农机司机。

胡计高说:“现代化农业大面积推广,必然能够增加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最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非洲农业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思维定势。”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援布隆迪农业专家组组长、水稻专家杨华德表示,以布隆迪为例,长远来看,改变粮食不能自足现状的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中国农业机械更多地出口到非洲,而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也对非洲有所启示。

“当前重点在于解决人力无法解决或难以解决的环节,即加工和灌溉。”杨华德表示,对于如莫桑比克等非洲许多土地资源富足的国家,中国农机为非洲农业机械化推进提供了良好契机。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1.《农业生产机械化 非洲农业踏上机械化之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农业生产机械化 非洲农业踏上机械化之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8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