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大家都知道输血可以挽救需要输血的病人的生命。而我国血库的历史是怎样的,负责储血等功能?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国第一家血库的由来。

抗日战争时期,由徐兆堆等三位美籍华人在纽约发起的民间组织美国援华医疗协会,于1941年8月设立奖学金,培养中国血库专业人员,掌握当时最先进的采供血医疗技术。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易和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的黄若珍在纽约长老会医院血库主任斯卡德尔的指导下接受了培训。

1942年3月1日,纽约长老会医院血库主任斯卡德尔在纽约与黄若珍、易共同学习。易还研究了布林莫尔学院斯特鲁玛的冻干血浆制剂,这是当时最新的血液制品医疗技术。

1943年5月,美国援华医疗队决定捐赠一个血库用于输血,以帮助中国抗战。

这家血库在纽约试运行期间被命名为“中国血库”。1943年6月7日,血库在美国纽约拿骚街154号揭幕,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

“中国血库”试运行期间,得到了中国留学生、海外华人、美国友好人士的支持。从血库共采集血液样本1157份,准备带回国内的干血浆样本57份。医疗队招募了8名中国专家和医务人员。主任易、检验主任范庆生、秘书林如思、技术员雷子发、精制、助理、护士长刘勤之云和护士窦。1944年1月中旬,易、范庆生率队携带美国捐赠的血库、200多箱设备和准备好的干血浆,连同中华医学会准备了两年共计67吨的各种耗材,启程回国。

1943年,在美国援华医疗队办公室,血库工作人员与美国援华医疗队成员合影。徐兆堆是美国医疗救助协会的创始人。易剑龙、林如斯、范庆生。

1943年在纽约,有许多不同肤色、种族和信仰的美国人向血库献血。

1944年6月,历经千辛万苦,中国的中国医务人员和血库相关物资抵达昆明。

应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要求,血库被选在昆明,为中国远征军反击滇缅战争服务。1944年7月12日,血库开业典礼在金碧路昆华医院举行。

1944年,血库大门

1944年至1945年,昆明倪宝春任红十字救援队副队长,负责云南的野外医疗救援工作。)就是献血。

血库在各大报纸上加强宣传,呼吁献血救伤员。同时,工作人员前往昆明附近的部队、学校和建筑工地,向群众宣传无偿献血知识。血库一开始是从部队士兵身上采集血液,然后成立流动献血小组。几名血库人员乘车前往昆明附近的部队、工厂、学校呼吁献血救伤员,并到处宣传无偿献血的知识。当时自愿给昆华医院献血的人,大部分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很多人不止一次献血。

1944-1945年,血库的流动献血队来到云南农校,用红十字会借来的救护车采集血液。

1944-1945年间,当时的野战医院大多位于寺庙、祠堂等庭院较多的地方,便于伤员转移和抢救。流动献血队来这里采血,10分钟就可以安排好站点开始工作,每小时可以采集30人。

1944-1945年,血库副主任黄若珍在为准备向流动献血队献血的战士检查身体状况。

1944-45年,士兵搬运冰柜,冰柜侧面标有:小心搬运人血。

血浆被飞机直接运送到滇西腾冲前线救治伤员,血浆挽救了无数前线战士的生命。1944年秋,一位军医在战斗最惨烈的腾冲前线报道,在战场急救中,接受过血浆输注的士兵只有百分之一死亡,所有接受过血浆治疗的伤兵都称赞血浆的伟大。回国前,史迪威将军写了一封信赞扬道:“血库为Y军勇敢顽强的中国士兵提供了卓越的服务,你可以肯定,你们组织的出色工作挽救了许多士兵的生命。”“y部队”是中国远征军前30个师的代号。

血库在昆明运营一年多,累计采血300多万毫升,献血者1万多人。血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回顾历史,永远是为了激励后人。学习先辈报国的志向才是应有的意义。

1.《血库 科普来了——中国第一座血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血库 科普来了——中国第一座血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88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