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相信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明白,成绩和分数不是最重要的,能力和素养才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核心。
9月13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研究成果发布会。这项历时三年的权威研究成果,详细阐释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内涵、表现及实施途径。据报道,这一核心素养关系到未来课程标准的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诸多问题。
以前我们都说学好数学物理化学不怕走遍天下。现在要改这句话。有了六大核心素质,我们就不怕走遍天下。六大核心素质是什么?赶快跟着边肖去看看吧!
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北师大校长、教育部第二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沈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心理学界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参加了会议。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增强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最终确定六项核心成就,看看它们是什么。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全面体现为人文传承、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点。根据这个总体框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每个学校部分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三年专注攻关,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评审,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项大学生核心素养。
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类存在的根本和灵魂。文化基础强调获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培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文化基础丰厚、精神追求更高的人的能力。
1.文化遗产。它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和应用人文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时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基本点。
2.科学精神。它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中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考、批判性提问、勇于探索等基本点。
自主开发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我发展的重点是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发掘自己的潜力,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辉煌的人生,发展成为一个生活方向明确、生活质量高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的形成、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评价和控制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来说,包括快乐好学、勤于反思、有信息意识等基本点。
4.过健康的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自我理解、身心发展、人生规划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珍爱生命、完善人格、自我管理的基本点。
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强调能够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现代公民必须遵守和执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和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5.承担责任。主要是学生在处理社会、国家和国际关系时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它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
6.实践创新。主要指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解决问题和适应挑战的能力。它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的基本点。
主要性能
那么,人文背景、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心、务实创新这六大核心素质的重点是什么呢?边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的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民族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而每个关键点也决定了关键关注点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础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够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所包含的认知方法和实践方法。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心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3.审美情趣
重点是:艺术知识、技巧、方法的积累;能够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和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达的兴趣和意识,能拓展和升华生活中的美。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识,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经验意识,对待知识态度严谨;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思维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性提问
重点是:有问题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思维缜密,能从多个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策。
3.勇于探索
重点是:好奇心和想象力;能吃苦耐劳,有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够大胆尝试,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自我发展——学会学习
1.享受学习,善于学习
重点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独立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勤于反思
重点是:有审视自己学习状态和善于总结经验的意识和习惯;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3.信息意识
重点是: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价、识别和使用信息;具备数字化生存能力,积极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备网络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
自我发展-健康生活
1.珍惜生命
重点是: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和技巧,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2.提升人格
重点是: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抗挫折的能力。
3.自我管理
重点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潜力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时间和精力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有实现目标的持续行动等。
社会参与-责任
1、社会责任
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诚实、友善、宽大、待人;孝顺,尊敬,感恩;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够主动,履行职责,对自己和他人负责;能够明辨是非,有规则和法治意识,积极履行民事义务,理性行使民事权利;崇尚自由平等可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和尊重自然,有绿色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动。
2.国民同一性
重点是:有民族意识,了解国情和历史,承认民族认同,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能够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有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信念和行动。
3.国际理解
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和世界的发展;能够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价值。
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
重点是:尊重劳动,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有通过诚实合法的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
2.问题解决
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条件选择和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复杂环境中的行动能力等。
3.技术应用
重点是: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有学习和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用工程思维,可以把想法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的物品或者改进优化现有物品。
课题组负责人就研究结果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在新闻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回答了记者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主要指标是什么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的问题。
问: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请介绍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取向?
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实施德育基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校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应具备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有三个背景。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成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精细化,转化为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质,更有利于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贯彻落实。
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增强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为了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而应该具备的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的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如课程教材缺乏系统性和适用性,大学和中小学的课程目标缺乏有机联系,一些学科内容重叠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薄弱。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在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是联系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通过核心素养的桥梁,党的教育政策可以转化为可供教育教学实践使用、易于教育者理解的具体要求。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从中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美德,建设谁”的根本问题,引领着课程改革和教育模式改革。
问:进行核心素养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性。围绕德育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研究工作的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保证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关注时代。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保证了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社会责任和民族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色,保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问: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很强。请介绍一下研究过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必须在科学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研究历时三年,联合研究组由北师大等高校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研究过程主要包括:
1)认真开展研究,提出识字框架。课题组自成立以来,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思路,整体设计研究方案,系统开展研究工作,为总体框架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明确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和理论结构,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分析比较15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的程序方法、指标框架和实施情况;通过教育政策的研究,梳理了党和国家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开展传统文化分析,揭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和传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课程标准分析,了解现行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相关表述,明确课程标准的修订任务。
同时,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社会各界对核心素养的期望。该研究小组采访了来自12个行业的608名代表,并通过问卷调查了566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收集了约351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调查数据,为构建符合国情和实际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提供了实证依据。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召开了60多次专家论证会议,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主要结论,初步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此后,召开了20多次咨询会议,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管理干部、教学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对总体框架初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2)开展转型研究,修订课程标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提交了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初稿。2014年7月,我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对核心素养整体框架进行审核。
2014年8月,为做好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修订的衔接工作,要求教育部委托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课程、教学、评估、教研、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开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与转化研究”。围绕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研究课程标准中实施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2015年1月,专家工作委员会对凝聚力和转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审,同意课题组提出的核心素养实施方法。
3)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完善。为确保核心素养的科学性和适宜性,2015年4月和2016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两度受邀将核心素养研究报告初稿送教育部相关部门和单位征求意见。
同时正式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并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征求省市教育学会及相关分支机构的意见。此外,还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一线教育实践专家的意见。
问:据课题组称,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内涵是什么?主要指标有哪些?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求的综合表达;是每个学生实现成功人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它的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可以教也可以学。一开始是家里学校培养的,后来在生活中不断提高。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中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全面表现为人文传承、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实践、创新六种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点。
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组成,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呼应了我国治学、修身、齐家的文化传统,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责任等六项素质是实证调查和征求意见中最为关注和期待的内容,其选取和界定充分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对核心素质的研究成果。
这六种素质不仅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性格和能力,而且体现了“最关键、最必要”的核心素质的重要特征。
这六种素质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了便于实际应用,将这六项成就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点,并描述了它们的主要性能。根据这个总体框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每个学校部分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问: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它着眼于改变教育目标的取向,从单纯强调应试转向更加注重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的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和改进。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完善评价标准。全面系统地简明描述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
问:学生核心发展素质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什么关系?
综合素质是学生发展的总体要求,注重学生不同素质的协调发展。学生发展的核心素质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而系统的描述。
一方面,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质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问:在教育实践中实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一套系统设计的教育目标框架,其实施需要整体推进各教育环节的改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教育体系。
具体来说,有三种主要方法来实现它:
第一,通过课程改革实施核心素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顶层设计,应引导课程改革,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个学校板块和学科的具体教育目标和任务,加强各个学校板块和学科课程的纵向联系和横向合作。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实施核心素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质界定了“21世纪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品格和能力”,可以通过引导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变现有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现象。此外,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鼓励学生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实施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班级、年级、学科的学习内容后应达到的学位要求,将学习内容要求与质量要求相结合,可以有效促进核心素养的实施。
1.《学生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在线阅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学生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在线阅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96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