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作为最常见的一种饮料,被年轻人戏称为“肥宅快乐水”。家长对可乐一致抵制,认为可乐对孩子的健康有害,而年轻人大多对这种饮料爱不释手。事实上,可乐作为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饮料,它在就在消费者心中有着难以影响的地位。

甚至在二战时期,可乐还代替了酒,成为各国士兵的心灵支柱。就连当年在北非作战的艾森豪威尔都曾经给美国军方发出紧急电报:北非太热了!赶紧给我的士兵送300万瓶可乐来。而美国军方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可口可乐公司,在北方建立了可乐工厂。

1885年,美国政府发布了禁酒令,而一位名为彭伯顿的人却从中看到了商机。在酒精市场受到严重打击的同时,他发明出了一种饮料,既有提神、镇静的效果,同时还不含酒精,只有糖浆水和苏打水。

结果这种饮料在美国风靡全国,许多人将其作为酒的代替品。而彭伯顿的合作人罗宾逊则在其基础上,提取了古柯的叶子和可拉的果实,制作出了著名的可乐。为了纪念,他将这一饮料命名为“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借着美国禁酒令在美国火爆上市,而真正让可口可乐发扬光大的,则是可口可乐公司的第二任董事长,罗伯特·伍德鲁夫。1917年,可口可乐公司的创始人坎德勒退休,而失去他的可口可乐公司销量日益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伍德鲁夫的父亲收购了可口可乐公司,并且让自己的儿子伍德鲁夫担任董事长。

伍德鲁夫上任之后,立马改变了可口可乐公司的经营策略,要将可口可乐走向全世界。事实上,伍德鲁夫的决定确实是正确的,他在开辟国际市场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国内市场。为了打开市场,他选择和军方合作,二战爆发后,海外市场一筹莫展,于是伍德鲁夫就找到了美国军方。

当时的美国军方也在苦恼,士兵们不允许喝酒,但是没有酒精就无法激起士兵们的热情。而一位远在北非战场的将领刚好是伍德鲁夫的同学,他给伍德鲁夫打电话,并且诉说了士兵的苦楚,还说许多士兵都想念着可口可乐。

这让伍德鲁夫得到了灵感,于是他找到了军方,并且要求和军方合作,让可口可乐代替酒精,成为军队的专用饮料。事实上前线的士兵确实非常怀念可乐,没有酒精的麻醉,让他们始终徘徊在精神崩溃的边缘,特别是北非战场的士兵,不仅要顶着烈日还要面对酷暑和干旱。

远在北非的艾森高威尔就曾经给美国军方发过电报,让军方赶紧给他的士兵送300万瓶可乐。结合前线士兵的诉求,以及伍德鲁夫在国内的宣传,军方最后同意了与伍德鲁夫的合作。于是在军方的支持下,伍德鲁夫在北非也建立了可口可乐工厂。没过多久,北非工厂就给艾森豪威尔送去了300万瓶可口可乐。

事实上不仅仅是美国人喜欢喝可乐,就连当时和美国作战的德国人也对可乐情有独钟。1941年,德国与美国交战,因此无法再从美国获得可口可乐,而缺少可口可乐原料的德国无法独自生产出可乐,于是当地厂商开始利用已知的成分自行推敲。

最后在德国厂商的推敲下,一种类似于可乐的碳酸饮料问世,德国人给它取名为“芬达”。因为战乱影响,导致芬达的原材料多变,因此口味也一直不一样,所以可口可乐对这件事并不了解。而我们现在熟知的芬达汽水,则是1955年可口可乐公司在意大利推出的橙汁汽水,其实与二战时期的“芬达”并不相同。

1.《[海叔说春秋]艾森豪威尔紧急电报:北非太热了!快给我的士兵送300万瓶可乐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海叔说春秋]艾森豪威尔紧急电报:北非太热了!快给我的士兵送300万瓶可乐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823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