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著名的中国史学者卜正民有一本很有趣的书,叫《维米尔的帽子》,这是他从一位荷兰大画家,维米尔的画作中得到的启示。维米尔生活在16世纪荷兰的代尔夫特,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但是呢,在他的油画中,你却可以看到很多充满异国情调的物件。譬如北美洲海狸皮、南美洲的白银、中国的瓷器、非洲的黑奴男孩、世界地图和地球仪。

为什么这座荷兰城市,会有这么多异国产物,足以使得维米尔入画?这恰恰说明了当时全球贸易的兴盛。代尔夫特,正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荷兰本土的六大据点之一。都是一个个早期全球化的人物和故事,它们共同串起了一部16-17世纪的全球史。不过其实呢,我们知道,洲际之间的商品流动自古就有,而且还很繁荣。

如果你听过我们全球史的第三季,商品、贸易与物质交换,那你一定对全球范围内好些商品的贸易往来已经有了非常切实的体会。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丝绸、瓷器、香料、茶叶、糖和纸张等等,这些与中国息息相关的好东西,都已经在世界各地流通往来。曾经的丝绸之路,贸易商道贯穿欧亚大陆,甚至远至非洲。在唐代,以广州为起点,途径东南亚、印度,远至阿拉伯海、波斯湾与巴格达的海上丝绸之路就已经建立起来。到了宋元时代,大宗贸易更都开始转向海洋,南海、马六甲、印度洋,东南亚和阿拉伯半岛,都一一透过各种航线,和中国连成一片,使得欧洲人趋之若鹜的香料在这壮阔的海面上广泛流通。

但当大航海时代开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纷纷加入,而且开辟了新的贸易网络之后。欧洲、亚洲和美洲之间的商品流动速度就上了一个新台阶,甚至还改变了全球商品的生产区位,更进一步推动了人口分布以及环境的巨变,世界各地之间也越来越紧密地被联系在一起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原有的商贸关系网里出现了什么新的商品。当然,你可能已经想到了白银和鸦片,关于它们,我们之后还会专门仔细再讲。至于茶叶和蔗糖,第三季的节目也都做了不少介绍。所以今天,我们这里来谈一谈之前没怎么讲过的物品,分别是咖啡、橡胶和锡矿,这三种东西如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咖啡,我们知道,茶叶和咖啡是这个世界上的两种重要饮品,而且是容易上瘾的饮品,在全世界都有非常大的需求。咖啡原产东非埃塞俄比亚,早期流通于红海两边,尤其是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人喜爱的饮品。沙特阿拉伯有一个位于红海的港口,叫摩卡,以前就是重要的咖啡集散地。无论是作为一种咖啡的调配方法,还是作为一种咖啡品种。我们今天所说的「摩卡咖啡」都来源于这个地名。

欧洲人喜欢喝咖啡,其实很晚。据说要到17世纪中后期,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围攻维也纳,撤兵留下的咖啡被当地人发现,他们这才喜欢上了咖啡。总之,大概要到18世纪,欧洲人开始对咖啡上瘾,许多城市都出现咖啡馆。这一下,咖啡就有了重要市场。

18世纪在德国莱比锡的咖啡馆

最初,咖啡在德国兴起的时候属于女性的饮品,男性不会在公开场合喝咖啡。一开始,欧洲的咖啡源头被掌握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手中,当时的阿拉伯和埃及及其以南地区都是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所以要获得咖啡,就得通过土耳其人这个中间商,利润被削减了不少。那么,欧洲人就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实现产业替代?那只能到其它适合种咖啡的地方去找。美洲,就成了最主要的替代地。一开始是在圭亚那,先后有法国人和荷兰人开发咖啡的种植园。但到了20世纪的时候,巴西就已经是全世界咖啡生产的核心产区了,在1906年,它更占据了全世界97%的咖啡产量。在此之前,巴西种的主要是甘蔗和橡胶,那么为什么巴西后来会成为这么重要的咖啡产地呢?

巴西的咖啡产量暴增,其实也跟美国市场的扩大相关。本来美国人一开始不怎么喝咖啡,他们喜欢喝茶,而且是跟随英国习惯,喝中国来的茶叶。但是咱们之前讲到过,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就是茶叶——波士顿倾茶事件,那是因为英国征收茶税太高,而且英国东印度公司又垄断了东亚的茶叶贸易。后来,独立了的美国人干脆放弃了英式的饮茶习惯,开始转向喝咖啡,可以说是某种爱国心的表达,当时就有句话叫做美洲人喝美洲人的饮品。

一战中,咖啡也是美国士兵的重要“食粮”,到达欧洲的美国军人排队领取速溶咖啡的场景这种爱国心恰好为咖啡在美国的销售提供了契机,也为巴西提供了扩大咖啡种植的机会。而且咖啡的妙用,后来还不断被渲染延伸。南北战争期间,咖啡的销量就又上了一个台阶,因为当时美国人认为咖啡可以提神和增加饱腹感,所以在军旅当中特别受到欢迎。无论如何,从美国建国以后的18世纪末起,美国的咖啡消费就急剧增加,远超茶叶。到20世纪初,美国人喝掉的咖啡几乎比全世界所有其他地方的消耗加起来都还要多。

原本美洲的咖啡是由海地生产的,但是,这地方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非洲裔人群发动革命,成为美洲大陆被欧洲人殖民之后,第一个独立的美洲国家,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奴隶起义建立的国家。但这场战乱冲击到咖啡生产,也暂时中断了它和欧洲的贸易网络。于是,巴西抓住这个机会,将橡胶园改为更能赚钱的咖啡种植园。1726年,咖啡树才首次被引入巴西,到了19世纪中叶,它就已经可以大量提供美国咖啡市场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注意到,我们这一讲所说的全球海洋贸易网络,至此已经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之前各种贸易都还是比较单纯的买卖,各地商人以及大规模的公司,都是把一个地方的商品运送到远方的市场,你有什么,他就买什么。上一讲所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虽然开始有规模的投入种植园工作,在它控制的几个印尼岛屿上面广植香料。但那也还是在香料的原产地,附近扩大原有物种的生产规模而已。然而咖啡、和我们之前节目所说过的蔗糖就不同了。以欧美国家为后盾的企业殖民力量,带著这些作物漂洋过海,移植到地球的另一边,在它们的非原产地上大规模种植,使得原来根本不产咖啡的中南美洲,变得遍地都是星罗棋布的咖啡园。我们第五季节目讲环境史的时候,也提过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吧。这种殖民贸易,其实就是塑造后来全球物种再分布,以及改变环境的重要力量。

但光是移植物种还不够,密集的种植庄园,自然也需要密集的劳动力。美洲原住民在经历了上一季节目所说的天花等欧亚大陆传过来的疾病打击,又遭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无情劳役,剩下的人口实在已经不能应付这个时期的劳动需要了。于是他们开始了后来在历史上恶名昭彰的奴隶贸易。

其实早在种植咖啡之前,欧洲几个殖民地帝国就已经在大西洋两岸形成了一套奴隶贸易体系,从16世纪一直延续到了18世纪。它大致的路线是先从欧洲港口出发,带着枪械弹药和其他非洲地区需要的消费品,前往西非海岸,在当地从事奴隶买卖的王国手中换取奴隶。然后再把这批奴隶运到中南美洲,将他们丢到矿区和种植园劳动。最后再把中南美洲产出的货品运回欧洲市场。这么来回恰好就像在地图上画出了一个三角形,所以这种贸易又叫做三角贸易。

当北美殖民地和后来独立了的美国也加入这种买卖之后,便又形成了一套往来于北美、西非和中南美洲的「三角贸易」了。巴西的咖啡庄园,以及在上面劳动的非洲黑人,就是以北美为出发点的这种三角贸易的产物。残酷而血腥的大西洋奴隶贸易网络,不单是那段期间白银、甘蔗、棉花、烟草、咖啡和橡胶等各大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础,更根本改变了世界人口的分布和构成。我们今天在美洲看到的非洲裔黑人,以及各种长年混血形成的族群,主要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这种贸易模式,还使得巴西等中南美洲地区变成原材料和作物的出口地,欧洲和北美部分地区则负责加工这些物料,利用它们进行工业生产,同时又消费那些作物。它一方面在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我们后面还会详细介绍的工业革命,另一方面则使得中南美洲的经济长期依赖作物和原材料。直到奴隶贸易废止,各个殖民地独立建国之后,这种分工格局也依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自从马克思之后,先后在社会科学领域发挥重大影响的「依附理论」,以及「世界体系理论」,都曾对这个历史背景以及它所创造的世界面貌有过深入的解析。

说回咖啡,它的种植也在同是热带地区的东南亚有所发展。比如在19世纪,荷兰属下的爪哇就是有名的咖啡产地。而法国人在印支半岛、美国人在菲律宾群岛上也都进行了咖啡种植的尝试。英国人甚至在海峡殖民地成功也开辟了咖啡种植园,留下了独特的咖啡文化,像马来西亚怡保有名的白咖啡。如果你去曾被法国殖民的越南,还会发现街头的人们很喜欢喝咖啡,但大都是坐在路边摊喝,是很有意思的景观。

梁捷老师曾讲到过锡兰吗?其实锡兰除了茶叶,也曾经是咖啡的天堂。我们知道,锡兰先后经历了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殖民。很有可能就是荷兰人把咖啡从爪哇引进了锡兰,但又似乎没有多大的推进。在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英国短暂占有了爪哇一段时间,也就此对咖啡的生产和贸易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他们发现印度人也相当钟爱喝咖啡之后。于是在自己的属地种植咖啡,便立刻被提上日程。

锡兰岛和爪哇有相似气候,又有丰厚土壤,果然适合咖啡生长。1812年,锡兰出口的咖啡就达到15万公斤,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又翻了几十倍不止,1869年甚至超过5000万公斤,居然成了巴西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可惜的是,19世纪末期,一种叫咖啡锈病的植物传染病彻底摧毁了锡兰的种植园,科伦坡政府也无可奈何。1900年出产了最后一袋咖啡之后,锡兰就退出了这场咖啡的竞争。但好在还有顽强的茶树,是英国人在这里最坚实的经济基础。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咖啡很受欢迎,但是咖啡豆的种植对土壤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对地力的要求很高。所以,人们疯狂地种咖啡,卖咖啡,实际上牺牲的是土地。尤其是在发展这种经济作物的同时,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对南美洲的原始森林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或许也是人类发展起来的嗜瘾性作物的共性。橡胶与锡矿前面说过在咖啡之前,巴西主要的作物是橡胶。其实橡胶也是一个应用性很广的物品,例如车胎1885年,德国人本茨研制出第一辆内燃机汽车。同年,另一位德国发明家戴姆勒 则发明了第一辆四轮汽车。到了190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建立,开始大规模生产汽车。1888年英国人邓禄普更发明充气轮胎,这就使得橡胶的用途大大增加,对橡胶的需求量也急剧上升了。

亚马逊丛林里负责采集橡胶的当地人

一开始,橡胶产量最大的地方是在巴西,葡萄牙人经营的这块殖民地,利用非洲买来的黑奴作为劳动力,在亚马逊雨林从事橡胶生产。巴西的橡胶产量相当大,能供应世界市场。但是,这里的橡胶树零散生长,相距很远,影响了工人采集的效率。怎么能提高效率呢?一次有意的偷盗行为改变了这一切,并且改变了橡胶的种植地理。1876年,一个英国人亨利·威克姆,冒了很大的风险将橡胶树的籽从巴西偷偷带出来,带到了英国伦敦,种在皇家植物园中,由植物学家悉心培育,这种人就是当时典型的植物猎人。

后来英国殖民者再把它带到了东南亚的殖民地——英属马来亚。而且他们吸纳了巴西的教训,在马来半岛上种植的橡胶树林整齐,间距又小。为了寻找工人前来种植,英国人又引进了大量华工、印度工人作为劳动力。东南亚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肥沃的土壤及日照,都使得马来在生产效率和产量上都超过了巴西的种植园,成为向世界提供橡胶的重要产地,最终取代了巴西的橡胶业。迫使巴西后来转向以咖啡种植为主的经济模式。

同样是在马来西亚,它还有另一项重要的产出,那就是到了19世纪中叶开发的锡矿。这一新矿产对亚洲经济地理的影响非常大,而马来西亚的锡矿资源丰富,甚至被称作“锡的王国”,因白咖啡而知名的怡保就曾被誉为“世界锡都”。这里从马六甲苏丹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开发锡矿了,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英国人的到来,才大规模地推动这里的锡矿开采。

为什么锡很重要呢?因为在19世纪的时候,这种物资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制作各种器具,尤其是包装茶叶的罐子,它能达到防潮的效果。锡制品还可以储存咖啡豆、香料、药材、新鲜干果等等,正适合这些也在东南亚的地区大规模种植和销售货物。顺带要说,这时候的茶叶生产也早已脱离了中国的垄断了。英国在征服了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地区,赶走这里的原住民之后,就著手开发茶叶种植园。1880年代开始增产,然后修筑铁路,将这里的茶叶运出山区,在近海的港口装船运到欧洲市场。于是印度红茶就跟锡兰红茶一样,都成了英国突破中国茶叶垄断的替代商品。这些红茶被英国传入香港后,就发展出了香港风格的奶茶。而英国统治下的南非,也有当地风格的红茶。

因为茶叶,锡成了炙手可热之物,并且大大地改变了东南亚的经济地理面貌。物种、矿产、经济地理的变化,也带动了人的流动。比如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直到19世纪初都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地方,这个地名的字面意思就是泥泞的河口,但是,到了19世纪中叶,它就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繁华大都市了,因为它的港口是锡和劳工往来的重要枢纽。当时最多的外来劳工就是华人和印度人,这两个地方来的劳工成为各个橡胶种植园、和锡矿矿山最受欢迎的人群,他们彻底改变了东南亚的社会构成。

如果现在大家去新加坡,就会发现,它的老城区共有四个区域,分别是马来人区域、英国人区域、华人区域、以及印度人区域,这种多元族群的面貌正是那段历史遗留下来的。我们曾讲到了清代大量华人劳工下南洋的历史。他们在南洋的立足,是建立在异常艰辛的基础上的,其中一些更打出了一片天地。比如之前提过的,被誉为“吉隆坡王”的华人领袖叶亚来就是一例。叶亚来是惠州的客家人,早年离开贫困的家乡,下南洋谋生计,19世纪中叶,年仅24岁的他在吉隆坡发展得风生水起,人气很旺,被任命为“甲必丹”,协助苏丹管理华人社区。他管理的锡矿业非常成功,是吉隆坡的开埠功臣,其产业遍布全城,也热心公益事业,推动了城市的迅速发展。

像这样移民到马来亚谋生的华人和印度人还有很多,他们的到来大大增加了这个地方的粮食需求。为了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问题,英国殖民当局选择在孟加拉湾东岸的缅甸发展水稻产业,供应英属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殖民地,以养活这里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于是,缅甸就成了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粮仓,粮田的开发也改变了缅甸的农业景观,使这里的生态环境也随之变化,影响深远。咱们谈了不少全球性的作物,这些作物的移植给世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而它们本身也被全球化推动着在全世界旅行。欧洲人一方面为了作物的贸易出海,但同时也为世界各地带来了新的作物,并且改造了亚洲以及美洲的地理景观,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合力,创造了后来世界的格局。

我们今用了几个例子去介绍世界贸易的根本变化,重点是贸易如何推动了物产的移植和生产,以及它的长期影响。

1.《[曹家瑞说史]全球上瘾,与世界贸易根本变化的原因!是咖啡、橡胶与锡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曹家瑞说史]全球上瘾,与世界贸易根本变化的原因!是咖啡、橡胶与锡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82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