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和巴基斯坦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患难与共,携手相伴。两国建交7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诡谲,国内形势如何变幻,中巴两国一直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包容。”近日,北京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唐孟生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表示。

  中巴关系堪称国与国关系的典范,“中巴友谊始终坚如磐石,中巴合作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70年来,中巴友谊始终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而且一步一步走得是那么的稳健强劲。这就是我们大家经常讲的――中巴友谊牢不可破。” 唐孟生说。

  唐孟生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巴公路往事

  1974年,唐孟生从北京大学东语系乌尔都语专业毕业。同年,他作为翻译赴巴参与喀喇昆仑公路的建设。唐孟生回忆,那时筑路工人们乘坐敞篷卡车从新疆出发,一路上道路坑坑洼洼,行驶得十分辛苦。但是令人无比欣慰的是,待他们一进入巴基斯坦边界,便看到当地老百姓早已在道路两旁热情欢迎。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当地老百姓却总是为筑路工人们带来无微不至的照顾。当时中国筑路员工住在吉尔吉特和洪扎一带,那里的公路基本沿山而建,附近鲜有土地,有的也就是小块山间梯田、小丘陵。为了“不打扰当地人的生活,不损害群众利益”,筑路工人吃的粮食、蔬菜及副食品全部从国内供应。

  “公路沿途盛产桃子、杏,当地老百姓便拿着这些水果来送给我们的筑路员工,甚至有的还会把家里的鸡蛋送过来!就像我们当年拥戴亲人解放军那样。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当地百姓都非常热情地帮助我们。”唐孟生讲到。

  除了艰苦的生活条件,筑路工人还面临无处不在的危险。有一次唐孟生一行人从伊斯兰堡返回的路上遇到了山体滑坡。那时大家顺着滑坡一步一步踩着碎石通过,在最危险的地方,筑路工人会用绳子绑住大家,但稍有不慎,便会有坠入河谷的危险。

  “我仅仅遇到很少几次危险,但是我们的筑路工人整天在跟这些危险打交道。因为在70年代修路,机械化程度仍然很低,很多地方都是靠人工小推车来搬运碎石,他们非常非常辛苦。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中巴筑路员工手挽手、肩并肩,汗水和鲜血融汇在一起,他们冒严寒、战酷暑,在喀喇昆仑山的悬崖峭壁间筑成人间通途,架起了中巴两国之间的友谊之路,在世界公路建筑史上创造了奇迹。”

  1974-1978年间,唐孟生参与中巴公路建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公路上工作四年后,唐孟生于1978年回国。2016年他赴巴考察时,再次踏上了这条熟悉的公路。那些巴铁老友不断向他讲述这条公路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正是喀喇昆仑公路让偏远地区的百姓得以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我在伊斯兰堡的赛琳娜酒店前台偶遇一个服务员,他的老家在吉德拉尔,正是我们原来修公路路过的地方。他说,正是喀喇昆仑公路的修通,让他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唐孟生回忆,“2017年的时候,又接触到巴基斯坦电力局的一位女士,她的家乡在公路沿线洪扎以北地区,十分偏僻,正因为这条公路,她得以到七、八十公里外的吉尔吉特上学,后来到英国留学,回国后成为了工程师。”

  位于巴基斯坦吉尔吉特的中国烈士陵园,88位为修筑喀喇昆仑公路而牺牲的中国建设者长眠于此。2016年,唐孟生与烈士陵园“守墓人”阿里?艾哈迈德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位巴基斯坦总统的北大情缘

  1954年,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乌尔都语专业,并展开乌尔都语本科人才培养,为两国人文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

  2003年,一位特殊的客人造访北京大学。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应邀到北大演讲,乌尔都语专业学生杨昱丽当场用总统的母语发问,穆沙拉夫感到惊讶而又感动,没想到能在北大见到讲乌尔都语的学生。他对杨昱丽说:“你的乌尔都语讲得非常好!我一定要邀请你去巴基斯坦访问!”

  穆沙拉夫很快兑现了承诺。

  访华结束后,穆沙拉夫总统指示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关注和支持北京大学乌尔都语专业的发展,并向北京大学选派了一位巴籍乌尔都语教授。与此同时,总统还建议巴驻华大使馆支持北京大学成立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是年,穆沙拉夫在总统府亲自为唐孟生教授颁发“贡献之星”勋章,以表彰他在促进中巴文化与学术交流做出的贡献。

  2003年,穆沙拉夫总统为唐孟生授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北大与穆沙拉夫总统的情缘并未就此结束。2004年夏天,穆沙拉夫再次邀请北大乌尔都语专业师生访巴,10名学生在教研室主任孔菊兰教授的带领下,踏上了这个让他们魂牵梦绕的国度。

  短短十多天,大家一点一点地接触、了解和感受着这个陌生国度的文化,同时,行程之中的点点滴滴都被精心安排,这让大家受宠若惊。就在行程将结束的倒数第二天,师生们迎来了最惊喜的一幕,穆沙拉夫总统亲自接见了他们。总统与师生们围坐一圈,依次询问大家对巴基斯坦的感受。学生们用乌尔都语兴奋地回答着,总统频频点头。

  在英杰交流中心门前,至今还矗立着穆沙拉夫栽下的象征两国友谊的常青树。

  2004年,总统在巴基斯坦会见北大师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巴友谊”的火种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中巴两国是铁哥们的关系,说到铁哥们,这个词最早并不是来自于官方,而是来自于民间,这就说明了中巴友谊无论在巴基斯坦还是在中国,都是深入人心的。”唐孟生讲到。

  中巴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从中国新疆经巴基斯坦北部地区通往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便已成为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与欧亚大陆之间政治、经贸和文化交流的纽带。

  1951年5月21日,中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我们两国的关系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除了民间认同以外,另外一个就是中国人讲的我们同甘苦、共命运,这一点对国与国之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巴基斯坦学者学练中国书法。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唐孟生特别强调,文化是沟通心灵和感情的桥梁,人文交流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中巴两国是友好近邻、文明之邦。两国长期立足于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的原则推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推动中巴关系的重要力量。

  成立于2007年的北京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培养了一批批既精通乌尔都语又具备专业文化素养的人才,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和教材,特别是孔菊兰教授主编的《乌尔都语汉语词典》,弥补了国内此类词典的空白。2014年5月,时任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出席了词典的出版发布会。

  时任巴基斯坦总统出席词典出版发布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北京大学乌尔都语专业、北京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有责任和义务,加大对乌尔都语的推广,让更多的中国人学习乌尔都语,通过语言了解巴基斯坦的习俗和文化,增进对巴基斯坦国家和人民的深层次了解。同时,通过智库的渠道真实有深度的讲述中国和‘一带一路’的故事,并且讲好中巴友谊的故事。通过讲中巴友谊的故事,鼓励我们年轻一代,把‘中巴友谊’的火种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唐孟生说。(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蕾)

1.《[金融界]唐孟生:一位北大教授的巴基斯坦情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金融界]唐孟生:一位北大教授的巴基斯坦情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836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