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裁缝保罗·伦蒂尼在工作中。本报记者 韩秉宸摄
迈森瓷器工场的一名瓷器画师正在对比图样,进行花瓶的绘画描摹。 本报记者 冯雪珺摄
西班牙“最后一位贝尤特匠人”文森特·厄吉达诺在修复后的18世纪的纺织车前工作。本报记者 王 迪摄
伦敦市萨维尔街的一家西装店里,裁缝在精心量裁衣服。 本报记者 黄培昭摄
意大利裁缝业——
鼓励青年积累经验
本报驻意大利记者 韩秉宸
“手工缝制能达到的准确性和美感,任何机器都无法做到!”保罗·伦蒂尼拿起一件即将缝制完成的西服上衣,线脚工整、止口干净,即便是袋口车边的花纹,都和前幅布料完美对接,“在裁缝的手下,每件成衣都是艺术品。”
伦蒂尼从事裁缝行业已近60年,他曾与众多著名品牌合作进行高端私人定制业务,3次赢得“意大利国家裁缝师学会”的“金剪刀”奖。尽管已处于半退休状态,他仍把家中一间小屋辟为工作室,还担任意大利国家裁缝学院的教授给学生讲课。
“学生们渴望‘偷走’我成功的秘诀,每次上课,都恨不得把我的衣服扒个精光!”回忆起课堂上的有趣互动,伦蒂尼的脸上泛起灿烂的笑容。
伦蒂尼出生在意大利南部的普利亚大区,上小学时,他就走进当地的裁缝工坊当起了学徒。上世纪50年代,裁缝业进入黄金时期,当时,小小的亚平宁半岛上,高级裁缝就超过了400万人。如今,在工业化时代的冲击下,裁缝仅剩不到100万人。“裁缝业曾是意大利的骄傲,如今却在走向没落。”伦蒂尼不无感伤地说。
伦蒂尼深知,缺乏国家层面的支持,仅靠个人和行业协会的努力,将难现裁缝业昔日的辉煌。更让他忧心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缺乏追求裁缝艺术的耐心。“年轻人有很多选择并不是坏事,但要成为一个好裁缝,就必须有一定年头的积累。”伦蒂尼叹了口气说,“如果像我一样,10多岁开始学艺,到20多岁就可以积累起足够经验,拥有一间自己的裁缝工坊。现在的年轻人20多岁才开始接触这个行业,没有几个人能在看不到任何进展的情况下,坚持10年的枯燥学习。”
伦蒂尼认为,年轻人太晚接触裁缝业,就无法从小培养起对面料的感觉,这是更难弥补的缺憾。如果裁缝能进入学校的兴趣课中,让有兴趣的孩子们从小就开始一点一滴的积累,对传统手工裁缝业的复兴就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同样两个小时,机器能制成一件衣服,而我只够做出纸样,效率似乎差之千里,然而只有手工缝制,才能让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灵魂和美丽。”伦蒂尼说,“只要人们不放弃对美的追求,传统手工裁缝业就不会消亡!”
德国瓷器业——
确保传承“远离”商业
本报驻德国记者 冯雪珺
“每天待在工作室8小时,一晃就是25年。但我每天一睁眼最期待的,还是赶紧来这里工作。”德国迈森瓷器工场的瓷器画师爱尔可·丹能贝格对本报记者说。
丹能贝格向记者展示她的各类绘图笔——从可以描绘动物毛丝的细笔到能够大块晕染的粗豪笔。丹能贝格的祖母、母亲都是瓷器画师,在迈森瓷器工作了一辈子。从小酷爱绘画的丹能贝格自然地从家人手中接过画笔,成为第三代画师,主攻釉上彩绘画。
“一家三代都在同一个地方工作,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不厌倦吗?”记者忍不住问。
“怎么会?这里可是迈森啊!”丹能贝格的回答自信又坚决,“不只是父母,女儿也为我骄傲——‘我妈妈是迈森瓷器的画师’。”
丹能贝格的自豪感不无道理。300多年前,德国炼金术师约翰·弗里德利希·博特格造出了欧洲第一件白瓷器皿。1710年,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在迈森建起欧洲第一家瓷器手工场。从此,迈森瓷器就享有“欧洲第一名瓷”的美誉。
底部带有蓝色“交叉双剑”商标的迈森瓷器,自诞生之初就是彰显财力与地位的藏品物件。近年来,迈森瓷器跨界家具装饰、珠宝饰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身处“轻奢”产业的迈森瓷器也在亏损与盈利之间跌宕反复。
“迈森瓷器工场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无论如何,萨克森州政府都不会把它卖给私人企业。”迈森瓷器工场公关部主任桑德拉·耶什克对本报记者说,迈森瓷器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要为普通大众所熟悉,手工制瓷技艺也必须得到传承。
萨克森州政府于2014年提供资金成立了迈森瓷器基金会。基金会接管了迈森瓷器博物馆与迈森瓷器技师学校,将两者与盈利部门剥离,以确保技艺的传承不受商业环境的影响。
迈森瓷器技师学校绘画专业三年级学生露易萨·福尔曼今年23岁,“我一直喜欢绘画、历史和艺术。高中毕业后,我一度对生活感到迷茫。”在迈森瓷器进行两期短期实习后,她深深爱上了这份职业,便义无反顾地来到这里。
每年从德国各地来迈森瓷器学习的年轻人有8至12位。然而,瓷器制造需要高精度的手工技艺,学业周期长达3至5年。对年轻人来说,在迈森度过四五年的小镇生活,并非易事。“所幸瓷器工艺对从业人员的数量要求不高。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有才华、耐得住寂寞的学生。”瓷器技师学校绘画老师马努艾拉·葛森对本报记者说。
英国西服业——
政府力保“萨维尔街”
本报驻英国记者 黄培昭
“在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方面,英国最重视文化因素和市场因素。”在英国伦敦市中心的萨维尔街,维尔士西服店老板詹姆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西服发源于英国,萨维尔街是英国西服的诞生地,这就形成了独特的西服文化。人们认为手工艺可以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而这种价值只有在转化为商品后,才能对手工艺品产量与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詹姆斯告诉记者,西服业有一个词,叫“bespoke”,这堪称“萨维尔街西服的精髓所在”。在英文中,“bespoke”和“made to measure” 是近义词,但“bespoke”的标准要高得多,是初级裁缝根本无法企及的。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认为,“来自萨维尔街,已成为工艺超群、质量卓越、精益求精的另一种表达”。
有位美国著名裁缝曾形象地解释什么是“bespoke”:“人体有许多点来分隔身体,每个点都需要单独测量尺寸,并据此单独制作布片。拿肩膀和身体来说,就像用布包裹一个球,需要剪裁出不同布片,将其完美地缝合起来,使拼合处和谐服帖。”有评论称:“用二维的平面布料,雕塑出犹如人体一般完美的三维形状,简直是在模仿造物者之手!”
本报记者看到,萨维尔街的裁缝们专心致志地工作,认真而投入。一般来说,在萨维尔街当学徒,制衣最少要学5年,制裤需要3年,而要成为大师级人物,则需要一生时间。
如今,萨维尔街作为“全球男装定制圣地”的声誉日隆。身着一套萨维尔街的定制西装,成为身份的象征。然而,与其他传统工艺一样,萨维尔街西服也曾受到冲击。例如,不时有国际大品牌前来洽谈“业务”,想挤跑这里的传统作坊。意大利名牌阿玛尼就曾公开说,“萨维尔街即将成为历史”,并效仿萨维尔街,开始提供高级定制服务。好在伦敦市政府和萨维尔街定制协会竭力保护住了萨维尔街制衣产业。
萨维尔街的明天会如何?一家英国媒体的估计很乐观:“优雅的萨维尔街不仅将呈现历史上绅士们发黄相片里曾经璀璨闪耀的瞬间,还将继续造就衣橱里的经典传奇。”
西班牙传统手工——
激发活力创造“艺术”
本报驻西班牙记者 王 迪
西班牙巴伦西亚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2016年世界丝绸之都。鼎盛时,在巴伦西亚的贝尤特区,丝绸作坊多达3000至5000家。贝尤特区的丝绒纺织工艺尤为独特,以至于这里的丝绒纺织工人都被称为“贝尤特匠人”。
“如今,这里什么都不剩了,他们称我为‘最后一位贝尤特匠人’。”毕生从事手工纺织丝绸的文森特·厄吉达诺今年已经86岁了,他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大规模工业化的来袭,让纯手工丝绸作坊几乎不复存在,如今,市面上售卖的大多是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的丝织品。一家传统民族服饰丝绸坊的店主阿尔瓦多·莫里内对本报记者说,手工织一匹丝绸需要大半年时间,机器仅一天左右就能完成。但他的店仍然坚持生产纯手工纺织品,一方面,他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依然有不少人喜欢购买纯手工丝绸。
2016年,巴伦西亚政府在位于贝尤特区的“巴伦西亚丝绸艺术学院”旧址上设立了巴伦西亚丝绸博物馆。博物馆展出了西班牙黄金时代的服装素描图和丝绸面料样品,以及数台古老的纺织机。退休近20年的厄吉达诺重新站在纺织机前,演示当年的织布情景。
西班牙传统手工艺种类丰富,包括纺织、陶瓷、皮革、雕刻、刺绣等。可喜的是,几乎每项工艺都在经历了工业化的冲击后,找到了出路和立足点。
卡斯蒂亚—拉曼查自治区手工艺人联盟主席罗伯特·佩雷尔对本报记者表示,很多活下来的手工艺企业都将工业生产与手工创作相结合,在“艺术”上取胜。例如,一些小型家族陶瓷作坊购买了机械生产的陶瓷胚子,只进行上釉料、绘制纹路等需要手工创作的部分,“他们把经手的每一件都当成‘艺术品’。艺术不会消亡,手工艺和手工艺人也不会湮灭”。
佩雷尔表示,当前,西班牙传统手工艺行业已经走出低谷。卡斯蒂亚—拉曼查大区政府通过与各大手工艺人民间团体及协会组织合作,设立了专项保护资金,每年划拨20万欧元的援助,用来提高手工艺企业在销售产品上的竞争力,下一步将会改善手工作坊的工作条件。
佩雷尔说,西班牙政府十分重视对手工艺品出产地品牌的保护,授予一些企业或手工艺品特产地区以特许商标或地理标志,从机制上保护和鼓励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设立奖章来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鼓励更多“新鲜血液”加入传统手工艺行业,激发更多创作活力。2016年,卡斯蒂亚—拉曼查自治区政府颁发的“匠人奖章”数量是去年的4倍。此外,西班牙各地每年都会举办手工艺展,为手工艺作坊提供交流平台和更多商机。
链接
德国: 1897年普鲁士统治时期,德国政府颁布了《手工业保护法》,将组织学徒培训的权利交付给手工业行会。值得注意的是,该法律摒弃了传统行会妨碍经济自由的做法,规定手工业行会决不能采取传统的“市场保护行动”来保护某一行业的发展。在该法律的支持下,1900年德国各地共成立71个手工业行会,如今还有53个手工业行会,由德国手工业总会统一管理。
德国所有的手工业企业都必须加入行会,接受其监督和管理。尤其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均由手工业行会考核并颁发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可以说,德国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手工业行会严格的学徒培训管理,这也保证了从业人员的高技艺水平。
西班牙: 西班牙各自治区拥有各自的手工业管理办法。卡斯蒂亚—拉曼查自治区2002年颁布《手工业管理和发展法》,法规要求手工业委员会对手工艺人进行注册和审核,并发放手工艺人证。大区政府对手工业企业的创立、扩张和现代化进行补助,为手工艺展览、手工业各协会提供支持和资金援助等,还设立了专门的手工艺推广部门。
英国:早在12世纪英国手工业就开始了学徒制,1563年颁布《工匠学徒法》,这是首次以法律形式规范学徒应有的基本权益。1964年,颁布《产业培训法》,标志着英国开始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1993年,英国宣布引进“现代学徒制”,1995年推出“高级现代学徒制”。2004年,英国开始构建新学徒制体系,取消学徒年龄上限,建立“青年学徒制”。2009年颁布《学徒制、技能、儿童和学习法案》,对学徒制专门立法。
学徒级别分为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学徒只有完成规定课程并得到认可,才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英国学徒制实现了工作与教育的互动,满足了不同层次人员的不同技能需要,还可以直通普通高等教育。制图:蔡华伟
1.《手工业 欧洲手工业,匠心始终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手工业 欧洲手工业,匠心始终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84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