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号核心舱完成对接,3名中国航天员刚刚入驻空间站,正在收拾东西准备艰巨的空间站组装工程。突然传出消息,说2022年将有3名欧洲宇航员进入中国空间站。这事儿你信吗?

让我们先来理一理天宫空间站的建造时间表:

从2021年6月到2022年4月,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有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两批次、共6名航天员入驻天宫,开展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工作。

如果前面的技术验证没大问题,2022年5月神舟十四号升空,迎接“问天号”和“梦天号”实验舱,完成实验舱的安装和初步调试。

2022年11月,神舟十五号到达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进行为期10天的轮换交接;其后神舟十四号返回,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驻留空间站,正式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任务。

天宫在轨组装时间表

从这张建造时间表看,这两年中国空间站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基本上不会有招待“太空游客”的时间。

当然了,欧洲航天局的宇航员不是游客,他们应该是任务专家,本着合作的态度与中国同行一起开展空间实验和科学研究。问题在于,中国空间站的安装工作真的需要欧洲人参与吗?相信你与我一样,会大声地对他们说:“No!”

核心舱、实验舱、飞船和火箭我们都有能力造出来,飞船对接6个半小时完成,在轨组装工作自然也用不着求人。中国科学工作者、工程师和航天员们已经证明了我们能克服一切困难,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天宫空间站完成后的构型

既然2022年的空间站建造过程不会有外国人参与,那么3名外国宇航员只能是乘坐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到达空间站。神舟飞船只有3个座位,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在建成之后立刻被欧洲人“占领”呢?

亲爱的读者,你觉得会存在这样的可能吗?这种可能性绝对为0!“3名欧洲宇航员明年登中国空间站”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猜测。

中国天宫空间站在建成之后,有能力容纳更多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吗?这很难。天宫空间站是以天和核心舱为主的三舱“T”字构型,在运行阶段会有一艘天舟货运飞船常态化对接于核心舱尾端,一方面充当仓库,同时也为空间站变轨提供辅助动力;除航天员轮换的那几天外,空间站上会保持一艘载人飞船以做应急撤离之用。

3位航天员日常在实验舱和核心舱里工作、在天和核心舱小柱段的睡眠区休息,这里是整个空间站最坚固最安全的地方。

航天员的睡眠舱

天和核心舱里只设了3个独立睡眠区,与逃生飞船的3个座位相对应,说明在初期阶段天宫空间站标准配置只有3名航天员,一个都不能多。

有朋友会说,没有独立睡眠区,俺可以打地铺嘛!空间站那么大,随便往哪儿一挂都能睡着。

这话似乎有点道理,毕竟在轮换的那几天时间里,肯定会有航天员是在某个角落里“将就”着睡觉的。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挂着睡

睡觉的问题短期可以将就,但安全问题却是一点都不能大意。空间站毕竟不是太空堡垒,它没有科幻大片中外星飞船的“防护盾”,任何1千克重的太空碎片都能把空间站敲出大洞。在遭遇到严重危险时,航天员需要第一时间撤离,进入靠泊在对接机构上的飞船返回地球,整个过程以秒计算。载人飞船上的座位是按人配置的,神舟飞船标配三个座位,因此空间站常驻的也只能是3位航天员。

与某些国家不同,中国对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一直持开放态度,与俄罗斯以及欧洲等有相当科学能力的国家也保持着密切学术交流。同样地,俄欧航天机构在嫦娥工程、探火项目上是帮了忙的,嫦娥三号、四号以及鹊桥中继卫星上还搭载了欧洲国家的科学设备和传感器,我们需要备份中继通信时,ESA也不那么吝啬。所以,中欧围绕天宫空间站的科学合作一点也不令人惊讶。

欧洲宇航员在ISS哥伦布舱

中国向全球开放了空间科学实验的项目申请,包括欧洲在内有二十多个国家提出申请,相信未来会有很多外国科学实验会在天宫空间站上实施。我们也应该看到,天宫空间站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大,它的运行和发展必须尊重科学、遵循科学规律。每个周期3个航天员名额,多一个外国人,就肯定要少一个中国人,一次任务上去一名外国宇航员可以接受,但2022年一下子上去仨,那就是“占领”,不可能的事。

有朋友问,欧洲可以发射飞船与天宫对接吗?当然可以,只要对接机构完全采用我们的标准就行。但载人飞船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不是造汽车,一两年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

总结:2022年三名欧洲宇航员进入中国空间站,是谣传,至少也是误读吧。

1.《[老粥科普]2022年3名欧洲宇航员进入中国空间站?玩笑开大了,那是占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老粥科普]2022年3名欧洲宇航员进入中国空间站?玩笑开大了,那是占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851066.html